• 管蠡集:名老中医潘华信教授学验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管蠡集:名老中医潘华信教授学验录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07 4.8折 5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华信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9119971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1042658

上书时间2024-10-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潘华信,男,任教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长期从事心、肺疾病证治研究,持有独特学验。1938年生于上海,幼耽诗文书画,及长,奉祖、父命学医,先后师从沪上名医朱小南、严苍山、陈苏生、裘沛然诸公。在医院工作十余年,主持病房医务,于心、肺、消化、呼吸内科证治,俱有深究。1979年起供职上海中医学院,执教各家学说研究生班课程十余年。处事敦和,治学缜密,戛戛独造。1997年赴日本讲学,折冲古今,显扬轩岐。 著作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温病系列条目》撰稿人;《中国医籍通考》副主编;《中国医籍大辞典》副主编;《叶天士医案大全》主编;《评校柳选四家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管蠡集》专刊、《新民晚报》“夜光杯”辟有“灵兰剔藓”专栏。

目录
部分医论

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3

第二篇论晋唐医学的理论成就11

第三篇论晋唐时期临床医学之特色19

第四篇论金元前温病学之成就30

第五篇论张从正的食疗补虚41

第六篇论东垣阴火证治之名实50

第七篇丹溪养阴论与老年医学57

第八篇明代医家脾胃论治的特点66

第九篇论景岳阴虚证治72

第十篇纠偏颇、振坠绪、拯世溺——评王肯堂的学术成就与贡献82

第十一篇略论清代医学的折衷趋向89

第十二篇叶天士学术渊源探96

第十三篇论叶天士的辛味通补105

第十四篇论叶天士的甘味熄风113

第十五篇俞震治学思想探118

第十六篇学习《伤寒论》先明经络义127

……

内容摘要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客观地研究医史沿革,评估历史之功过得失,不仅出诸了解过去之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启迪未来,为振兴中医学提供借鉴。笔者不揣谫陋,就数千年中医学术史之轨迹,将医史大致分为六个时期,并陈管见如下。

  一、奠基期——秦汉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下形成的,故具有东方独特的思维模式结构,这种思维模式与临床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乃中医学之基础。

    作为探索宇宙起源、物类衍化的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早已盛行于先秦,浸淫及于医学,遂为中医学之理论支柱。完成于战国至汉被称作“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框架的确立。然而医学毕竟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以实际疗效为衡量依据。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诞生,奠定了,辨证论治的中医学体系.也体现了这一客观规律。

    此外.本草学的典范《神农本草经》、方剂学的先驱《五十二病方》,事实上都是秦汉以前无数医家的治病经验结晶。一起注入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二、繁衍期——魏晋南北朝隋

  魏晋南北朝至隋的四百年间,医学空前繁荣和发展,其依托于奠基期的辉煌成就.立足于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使原先的医学框架得到了充实和扩展,将中医学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实用之学。

    理论方面,如皇甫谧融贯《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诸书精义,撰成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甲乙经》。王叔和汲取《内经》及扁鹊、仲景、华佗各家精华,结合自己心得,撰成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发皇古义,条理新知.成为医学史上第一部病理、证候学专著。它如全元起之《内经训解》、杨上善之《黄帝内经太素》,虽皆次注《内经》,而理论发挥实多。此类著作,继《内经》《伤寒论》之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对后世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实践方面则表现为医方的大量涌现,如葛洪《玉函方》、范汪《东阳方》、陈延之《小品方》、楮澄《杂药方》、姚僧垣《集验方》、谢士奉《删繁方》以及《四海类聚方》等,今书亡而名存者,数犹可以百计,类皆临床卓有成效之记录,且大多驰骋仲景藩篱之外,故弥足珍贵。宋·孙兆在校正《外台秘要序》中称:古之如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

....




精彩内容
本书是作者业医四十余年心得体会之总结,汇集文章四十八篇,分医论、学验、随笔三部分。医论方面主要是向明清以来所形成狭隘的理念提出反思,强调唐宋医学乃中医学术之总体,乃医学之正统,属医史衍革之鼎盛期,而金、元诸子俱为一时、一地、一事之学,且系唐宋之余绪。鼓扬金、元,淡化唐、宋属“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中医学趋向陈式化、机械化、庸俗化的症结所在。学验方面,作者承丁氏衣钵,而依托汉、唐,立足时代,有所拓展,如在附子、肉桂、熟地等药的应用上阐发新见,疗效可以重复。又如治疗咳嗽病症,目前临床常以多痰少痰来区分痰饮和燥咳,作者认为这是以量定性,根本上违背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际等等,从中突出了作者所强调的医学须亦古亦今亦中亦西的主题,抨击了不古不今不中不西所面临的病态。随笔是概述历史上的医家和名篇。本书所有文章俱已发表,分别摘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辽宁、贵阳等地的中医期刊,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的相关医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