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3.55 4.8折 28 全新

库存6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阎占定,陈静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31091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8100487

上书时间2024-10-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性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三 民族高校的历史使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教育的结合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阵地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教育的现实结合 
第二章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和必要性 
一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一)高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源头 
(二)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二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一)民族高校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 
(二)教职工是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 
三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民族高校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殊性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民族高校特殊的文化环境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民族高校神圣的政治使命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章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一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 
(二)形成了一定规模和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研究队伍 
(三)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四)提高了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接受度 
二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改革开放实践的结合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结合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的组织型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三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认识亟待提高 
(二)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主渠道亟待优化 
(三)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四)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五)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制度机制亟待完善 
第四章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体系构建 
一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取向 
(一)从师生个人的角度分析 
(二)从民族高校的角度分析 
二 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差异化原则 
(三)时代性原则 
三 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思想的宣传教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 
(四)形势与政策的宣传教育 
第五章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一 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是民族高校办学宗旨的要求 
(二)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是现实的需要 
(三)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 
(四)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 
二 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现状分析 
(一)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构成 
(二)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规模分析 
(三)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结构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选拔、培训制度 
(三)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五)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建设 
(六)培植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 
…… 
第六章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平台建设 
第七章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方式 
第八章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机制建设 
第九章 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民族高校是中国大学的一部分,自从创办以来就成为对各民族师生员工和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基本力量。民族高校60多年的办学历程,实际上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它从早期的初步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民族高校乃至民族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主要力量。
  (一)高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源头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高校是知识分子和知识的集聚地,是信息的集散中心,高校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引进来并进行传播,皆起始于大学、大学的学者教授和大学的青年学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校园内都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历史足迹和身影。
  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北京大学及其李大钊、陈独秀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北京大学等大学校园开始向当时进步的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除了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新生活》以及北大学生创办的一些学会会刊上,发表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文章之外,还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文史、经济法律专业中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工人的国际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专题讲座。在李大钊的影响和指导下,1920年12月由李大钊、费觉天等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1921年11月由邓中夏、黄日葵等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其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活动时间前后达七八年之久,它对于在北京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革命运动,以及促进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等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启蒙和带动作用。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课程的形式加以规范化,专门开设了政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在制度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中规定一、二、三、四各个年级均必修: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以及政治经济学等课程。1953年教育部还规定一些课程内容的重点。②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以许德珩教授为主任委员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艾思奇、胡绳、周扬、李立三、乔冠华等北京大学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甚至官员都在北大讲课或作报告。各系还聘请了辅导教师、共产党员、理论修养高的青年教师、副教授,以及要求进步的一些知名教授参与政治理论课宣讲。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