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区域认同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际区域认同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34 6.2折 5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蕴岭主编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81051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15968088

上书时间2024-10-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国际区域认同概论

东亚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的互动实践

东北亚国家区域认同的基本特征

东北亚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

日本区域认同的历史嬗变及其原因

东南亚区域身份认同形成的历史演变

以东盟为中心的东南亚区域认同构建

南亚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

南亚区域认同中的文化因素

印度区域认同的历史、现实以及演化

欧洲认同构建的历史与现实

欧洲区域认同与欧洲一体化

俄罗斯区域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海湾国家的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

泛非主义在非洲区域认同中的角色

南部非洲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

东部非洲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

美国区域认同的历史演变

拉丁美洲区域认同的形成与演变

南美国家的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



内容摘要

 《国际区域认同研究》:

 三、区域共识的构建

 历史上,由于国家的性质和形态不同,区域认同对于不同国家来说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强者来说,区域成为势力拓展的空间,甚至可以“一统天下”,造就横跨广袤区域的大帝国;而对于弱者来说,则可能成为被强者征服的对象,成为其附庸,甚至被吞并。因此,区域共处的生态是建立在实力对比基础之上的,区域认同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基础之上的。

 欧洲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国家具备了独立的法权地位,领土和国家治理的专属权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现代国家制度在二战之后通过《联合国宪章》成为世界公认的制度。在此情况下,区域成为各国存立和平等共处的地缘空间,由此产生了国家对区域的新认同,同时也开启了区域构建的新进程。

 新区域认同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国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区域独立实体。因此,国家对区域的认同是“我的认同”,形成有别于他者的叙事方式。其二,区域作为相邻国家共处的地缘空间,向各国提供扩大的利益。因此,区域认同有着受益的基础。其三,基于共利的基础,各国间形成具有共识特征的集体认同。新区域认同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其统一性体现为,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独立实体,共处一个区域空间,各国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共同体。重要的是,这个共同体是现实存在的,并非是“想象的”。

 新区域认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国认同的共识性增强,建立在区域共识基础上的区域合作获得深度发展。区域合作的内在动机是创建有利于区域国家和平共处与协同发展的区域环境,通过建立区域层次的治理机制,改善区域共处的综合环境。

 欧洲确立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初衷是创建区域和平共处的秩序,但并未能如愿,其后一些国家间仍然战乱不止,两次世界大战均起源于欧洲,主要战场也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一些国家就在区域构建上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没有成为行动议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主要国家在区域构建上形成更为强烈的共识,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启了欧洲区域构建的历史性进程。区域构建由少数国家先行,从局部开始,逐步吸引更多的国家参加,逐步提升构建的水平。

 基于区域共识推动的欧洲区域制度构建不断扩大和深化,对欧洲国家的区域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区域认同感增强。这不仅体现在国家对欧洲身份归属性的认知,也体现在对区域作为国家利益提供者的重视。其二,区域认同意识范围扩大。区域合作所体现的巨大收益,使得更多的国家加入区域合作的进程,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欧盟,弥合了因历史特别是冷战产生的区域分割。其三,区域认同内涵深化。对区域超国家制度构建的认同增强,统一大市场、单一货币、欧洲法院、欧洲议会,以及越来越多的区域治理规制等,把国家-区域的内在连接建立在区域共识和区域制度的稳定基础之上。欧洲区域认同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家-区域”和“区域-国家”之间的协同性。

 东南亚区域共识的凝聚有其自身的特色。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东南亚国家本来有着比较模糊的区域认同。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为东南亚国家的区域认同提供了新的环境。对东南亚国家区域认同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一些国家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欧洲区域联合受益提供的启示,以及国家发展对区域合作的现实需求。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家对于东南亚作为共生区的认同性逐步提升,并且在区域认同增强的基础上增进了区域共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的成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其后的发展对于东南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区域共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各国对东南亚的区域身份认同性不断增强,区域身份认同成为一个既定的符号;其二,积极参与和推动东盟的建设,在区域层次上实现了更多的国家利益目标;其三,在对外交往中,维护以东盟为中心的原则,这不仅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区域利益,更是为了体现东南亚国家的区域集体身份认同。在发展进程中,东盟逐步把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吸纳进来,不以政治、宗教、发展水平划线,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区域共识。东南亚国家作为新生的现代国家,更重视国家主权和治理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东南亚国家区域认同的前提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因此,东盟方式的区域共建不是立足于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是着重构建区域共处规则和增加区域共享利益;不是构建强有力的区域治理制度,而是着重实现协同的区域共处、共享目标。

 在亚洲大区域层次,由于地缘广袤,诸多方面差别巨大,不仅次区域特性强,而且相互关联性弱。因此,各国的区域认同性和归属感更多地体现在次区域层次,基于区域共识的合作也主要体现在次区域层次上。东亚地区由东北亚和东南亚次区域组成,基于近地缘链接和不断增强的区域性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各国对东亚的区域认同不断增强,参与和推动区域共识基础上的区域合作与合作机制构建。中亚国家在独立以后对次区域的认同性增强,从以与俄罗斯链接为重点的欧亚认同向以中亚为重点的次区域认同转变,各国基于区域共识的区域合作与合作机制构建得到发展。俄罗斯基于其横跨欧洲和亚洲的特殊性,对欧亚区域情有独钟,通过推动欧亚区域框架的合作,增强相关国家对欧亚区域的认同。不过,由于地缘链接的模糊性和对俄罗斯地缘战略意图的疑虑,欧亚区域共识并不强。

 非洲长期被欧洲国家殖民,现代国家构建主要是从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开始的。殖民制度瓦解,非洲现代民族国家制度逐步得到确立。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面临两个认同的构建:一是国家认同,二是区域认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依托。为什么非洲国家的区域认同成为国家认同的依托,为国家构建和治理提供支持?其原因主要是区域认同可以提高民族国家的地位,区域共识可以为非洲国家在世界立足和争取权益提供支持。从泛非主义运动到非盟的建立,非洲国家对非洲区域认同的共识性不断增强。非洲国家的区域认同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次区域情结,由此推动了非洲次区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对整体非洲的构建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当今世界上,非盟是唯一把所有大区域国家纳入一个统一区域组织框架的组织。尽管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非盟在区域治理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却有着很强的韧性和认同基础。

 ……



精彩内容
《国际区域认同研究》是我为国际区域学理论构建主编的第三册书,前两本分别是《国际区域学概论》《国际区域治理概论》。该书邀请了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20多位学者参与,按照分工和个人研究专长,分别就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中东、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区域认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每位作者选择一个区域或者国家,从其国际区域认同的历史形成、发展演变、区域认同与区域合作之间的关联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对国际区域认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国际区域认同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不同的国家、区域在区域观、区域定位、区域政策和区域合作参与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这里只是选择部分区域和少数国家进行了分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