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北京
  • 记忆北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记忆北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64 6.0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平原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6008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9807513

上书时间2024-10-1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录
小引

 上编

 北京学?

 “五方杂处”说北京

 图像的北京

 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文学的北京:春夏秋冬

 长向文人供炒栗

 中编

 “北京研究”的可能性

 “北京学”的腾挪空间及发展策略

 另一种“双城记”

 作为文化双城的京津

 宣南一日游

 谁为城市代言

 下编

 十年一觉?

 “萧瑟昌平路”?

 学者小说的魅力

 与《读书》结缘?

 文史的北京?

 还是不要“戏说”为好?

 生于忧患?

 《人在北京》自序

 《北京研究书目》缘起?

 城市的韵味?

 大学精神的见证人与守护者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自序

内容摘要
     “北京学” 我本南人,有幸北上,居然爱上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当然也就连带喜欢翻阅相关的文献。 记得80年代初,北京古籍出版社曾整理重印了一批明清文人所撰关于北京史地风物的书籍,单是我搜集或翻阅过的就有近二十种。那时还不时兴打丛书名字并开列书目,故至今没弄清总共出了多少,也就谈不上能否配齐。曾听主持其事的长者抱怨,这套书印数不多,销路欠佳,那时觉得不可思议。近日逛琉璃厂书店,竟还能见到好几种,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前些年“京味小说”“京味话剧”走红,近年又有“胡同热”“京戏热”,再加上重修圆明园、恢复天桥、建造老北京微缩景观等宏伟计划,“北京”已被炒得够烫手的了,为何这一批很不错的关于北京的古书竞没被一抢而空?要是像50年代的老舍他们那样“热爱新北京”倒也罢了,可如今打的分明是“老北京”的招牌。谈旧京而不涉及这批珍贵的史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慢慢地,看出了点门道。开悟之日,自嘲未免过于“书生气”。这些年的“北京热”,主要限于文学家和旅游业,学界本就热情不高。倘若不做考证溯源,《日下旧闻考》《京师坊巷志稿》等著作确实没什么用。“景物略”“岁时记”还可作文章读;至于“录”“考”之类,本以史料见长,保证无法吸引一般读者。故此类书之行销与否,取决于学界。治学门径千差万别,以“北京”为研究对象者不一定非从元明清说起。不过作为个人爱好,我相信治“北京学”者,大都会对北京的史地风物感兴趣。因而,从此类书之滞销,我猜想立志以“北京”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不多。 不敢说“世界潮流”,单讲近年国内学术动向,地域文化以及都市文化的研究正日益勃兴。已经从“提倡”“泛论”深入到各种各样的“专题研究”,以我有限的接触,起码“上海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研究就已初具规模。这不只是指建立基金会、出版杂志和丛书,主要是因其有了明确的学术指向——包括宗旨、范围与方法。相对来说,谈论“北京文化”的仍以作家为主,这就难怪抒情多而实证少——这种“谈论”方式自有其价值,艺术感染力强,审美效果好;可难以深入,且无法积累。不能总是“岁时”“风土”,也不能只限于“杂咏”“纪游”,现代学术发展已经为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成功范例。不说远的,像顾颉刚谈妙香山、梁思成谈古建筑、齐如山谈京剧脸谱、侯仁之谈北京史地、王世襄谈鸽哨和蛐蛐,就都让人大长见识。就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而言,顾等人都说不上“优选”,可起码比顾炎武的《京东考古录》、孙奇逢的《畿辅人物考》“新”。今天的“北京学”,想必日新月异,只是限于见闻,未能举出更加非常不错的例证。 不管是作为千年古都,还是作为现代化靠前都市,“北京”都是个绝好的研究题目。“北京学”目前之所以不大景气,有地方政府、学术团体组织不力的原因,但恐怕更重要的是学者的观念。上海人谈“上海文化”、广东人谈“岭南文化”,北京人则更愿意谈“中国文化”——这种以中国文化代表自居的心态,使得北京学者目光远大,不大屑于“降级”从事区域文化研究。当然,这也与目前中国学界的风气有关,美国学者或日本学者大概都不会将“北京研究”视为无足轻重的“小题目”。 或许还有一种辩解:北京作为首都,历来五方杂处,地方色彩不强,更何况学者来自五湖四海。撇开专业训练或“旁观者清”之类的大道理,单说治学必不可少的“兴趣”,我就很欣赏周作人的态度:“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的野菜》)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哪个大城市里三代以上的本地人都不多,没有理由强调闽人治闽学、湘人治湘学。 接下来的问题很可能是:那么你呢?你的“北京学”成果何在?说来惭愧,限于时间和学力,我大概只能当个好读者。诸君如果见到此类好书,请别忘了打个招呼,我会买的。 1994年8月14日于京西蔚秀园 (初刊1994年9月16日《北京日报》)

主编推荐
陈平原新著四种——《想象都市》,定价:55元《记忆北京》,定价:49元《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定价:55元《学者的人间情怀》,定价:49元“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精彩内容
本书收录了《“北京学”》《“五方杂处”说北京》《图像的北京》《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文学的北京: 春夏秋冬》《长向文人供炒栗》《“北京研究”的可能性》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