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来时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回首来时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7.17 6.0折 78 全新

库存5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邢小群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7868556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7242812

上书时间2024-10-0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邢小群,1952年生于北京。山西大学毕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著有《凝望夕阳》《才子郭沫若》《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往事回声》《没有告别的历史》《我们曾历经沧桑》《小谈往事》《经典悸动》《燕山札记》等书。



目录

宠惯和打骂都要不得 …………………………………………1


我们的田野 ……………………………………………………9


有怨悔的青春…………………………………………………25


工农兵学员……………………………………………………47


分配时节遇见了他……………………………………………59


又当了工作队员………………………………………………64


在乡村当教师…………………………………………………67


回母校教书……………………………………………………70


进京做编辑……………………………………………………90


重返讲台………………………………………………………94


教授末班车 …………………………………………………102


笔墨人生 ……………………………………………………106


我与口述史 …………………………………………………118


我的父亲母亲 ………………………………………………131


文坛前辈印象 ………………………………………………175


素描的起步 …………………………………………………193


后 记 ………………………………………………………201



内容摘要

文坛前辈印象


父亲在 1949 年第一届文代会后,进入了文艺界。从此,我们生活的圈子和认识的人都是文艺界的人。父亲不擅长交往,使我们认识的人很有限,但也有几位印象较深。


赵树理


1965 年年初,我们随父母从湖南来到山西太原。后来才知道,父亲在湖南感到气候不适应,向中宣部打报告,希望回到北方,比如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省文联。冀中一带是我母亲的家乡,也是战争年代父母所在部队活动的地方。1958 年,父亲曾经下放到河北省文联,任文联副主席,在保定办公。他也曾以作家身份下放到石家庄国棉一厂。但是中宣部回复说河北文联的干部都下乡“四清”去了,一时联系不上,问我父亲愿意不愿意到山西太原。父亲一想,山西太原的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几个作家他都认识。马烽、西戎、胡正曾是他文学研究所的同事,孙谦是他在电影局时的同事,就同意先到太原落脚。 住了几天招待所后,我们一家大小被带进一间像庙堂一样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告知这是我们的新家,并征求父母意见,以便简单装修一下。记得当时,我们眼中充满好奇,可心里却感到从里往外的凉——这房子能住人吗?抬头可见年深日久的梁、檩、椽之类的木构件,屋内没有暖气,或许还有一层人生两地的冷清。据说,山西省文联对我们家的到来,没有思想准备,文联主席马烽见到我父亲时还说:你何时来的,怎么不提前打招呼?显然,父亲以为中宣部既然通知他山西文联同意你去,组织联系就没有他的事了,他自己并没有与山西文联商议具体安排事宜。 我们看到的这一处大院是南华门十六号,院子外面的牌子写着“山西省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西面一排房是民革的办公室,人们从这里经过,看到这牌子总是很好奇。我们住下以后,一出门,人们打量我们的眼光也特别。 几天之后,文联已将像庙堂一样的正房上了顶棚,连同东西两侧的耳房,隔成了四间,并另盖了厨房。厕所在院子里,公用。 人际的温暖也慢慢有了。 我们居住的大院里,有一个小套院,套院里住着先我们几个月来到太原的赵树理一家。我们两家都曾在北京居住多年,但因不住在一处,并不熟悉。小套院里后来又有了老诗人王玉堂一家。 一天,一个身着浅灰色薄呢大衣,个挺高的人登上我们家门前的台阶,还没进门就大声道:“老邢,你来了啊?”父亲迎了上去。看上去他们很熟,也很随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赵树理伯伯,他黑红的面色,脸上的褶皱挺深,但人很精神,说是刚从乡下回来。赵伯伯四下打量着我们草草安就的家,对我父亲说:我的书都放在办公室了 (作协办公楼有他一间大办公室),家里有两个书柜闲着,搬来你用吧。离开北京的时候,除了公家的配备,我们家带腿的家具全卖掉了,现在机关虽配备了日用家具,但地上一堆纸盒里的书,仍塞不进公家给的两个书柜。其实,文人的书柜怎么能闲着?赵伯伯把书柜让给我们,显然是想让我们少些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过了两天,赵伯伯让儿子二湖、三湖将书柜搬了来,他自己也乐哈哈地跟了进来。他的书柜上下都是推拉门,上面两扇是普通玻璃,下面两扇粗看像是嵌进两块大理石。父亲摸着下面的柜门正想看个究竟,赵伯伯笑着说:“这也是玻璃的,是我自制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得意。他见我们一家人那么感兴趣地望着他,就连说带比画地讲起这仿制大理石的做法。他说,先弄一大盆清水,待水平稳后,再用毛笔蘸上墨汁,迅速在水平面上画出想要的花纹,然后不等墨汁沉落,很快将宣纸铺在水面上,再把纸平着提起趁湿贴到玻璃上,玻璃的另一面就显出了大理石的图案和纹路,和真的一样。接下去,他又讲了贴宣纸的考究,我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津津乐道的神态,心想,赵伯伯真是个有意思的人。


时间长了,才知道,赵伯伯“有意思”处还真不少。每当他的小院传来悠悠的胡琴、笛子声,那就是告诉大家,我老赵在家里。我的两个还不懂事的弟弟和赵树理的小外孙同龄,是一块玩的小伙伴,这时,早就窜到赵伯伯的屋里在他的身旁雀跃了。我们大点的女孩儿,也经常禁不住引诱,想到他屋里多站一会儿,听他讲点什么,总觉得话从赵伯伯嘴里说出来特别俏皮、有味。 记得明代解缙与财主智斗的故事就是从赵伯伯那里知道的。当时听了很兴奋,但内容不久便记不太清楚了。后来,从书上看到了这段故事,说解缙家院门外有财主家的一片竹林子,有一年大年三十,解缙在院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见了很生气,让人把竹子全砍了。解缙立即在春联上添了两


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更恼火,叫人将竹林连根刨掉。心想,看你还能怎么样?不想解缙又添了两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命,家藏万卷书长存”。财主傻了眼,黔驴技穷了。当时解缙只有七八岁。自然这是古代阶级斗争的传 说——财主真是那么没有文化吗?赵伯伯讲趣事,说笑话,带着 浓浓的乡音,加上他的幽默,总让我们乐而忘返。 父母常叮嘱我们无事不要到赵伯伯家打扰,可谁让他那么有意思呢!赵伯伯跟他的儿子二湖还有我大姐聊天时,常说起 《红楼梦》。那时,我看不进去 《红楼梦》,觉得林黛玉太娇气。听大姐说,《红楼梦》 里的诗词,赵伯伯能背了一段又一段,并给他们讲解诗词的意思。赵伯伯知道我大姐喜欢医,就告诉她 《红楼梦》 里的那些药丸为何那么讲究。连我妹妹遇到不会做的算术题,也去问赵伯伯,因为他总是有问必答,一向耐心、和蔼。有一次他告诉我妹妹,题的答案可以告诉你,但步骤不能说,我用的是土办法,你不能学,学了就入了旁门左道,你们老师该对我有意见了。


那时,我们正是很有求知欲的年龄,赵伯伯对我们真是个谜,我们很难想象他有什么事不知道。我还向赵伯伯学会了搪火炉。赵伯伯家厨房的灶火很特别:一个炉膛,大、中、小三个火口通过烟道串在一起用。外面的炒菜,中间的熬稀饭,里面的温热水,炉膛不大,火很旺。赵大娘告诉我:“我们家的火炉都是老赵搪的。”快入冬了,我妈不停地嚷着搪炉子的事。也难怪,多年来,我们第一次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过冬,她一想起这就发愁。我自告奋勇地承包了三个铁炉子的搪抹工程。他们以为我是冒傻气,其实,我心里有数——师傅就是赵伯伯。赵伯伯告诉我:往黏黄土里放盐比放碎麻、碎头发之类的东西结实,炉膛不在于大而在于形状。抹泥的时候不能东一块西一块,要从下往上一层压住一层,从薄往厚。搪好后,不能只烤干或晒干便罢,必须用焦炭一鼓作气将里外烧得通红,等凉了就非常结实了。照他的指点,我搪的炉子使全家大吃一惊。他们奇怪我何时学会了这般手艺。那年,我还不到十四岁。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是香雪文丛之一种。文稿所收录的文章是作者从68届初中生、插队知青、工农兵学员、山区中学教师,到期刊编辑、文学教授、口述历史学者,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祖母,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是个人的心路历程,也浓缩了一代人的喜怒哀乐。由于家庭关系,青少年时代就结识了若干老一代作家,中年以后,介入口述史学,更近距离接触了诸多知识界名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