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8.66 6.2折 ¥ 79 全新
库存28件
作者顾犇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42943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14807951
上书时间2024-10-01
顾称,笔名书蠹精、三牛。图书馆领域权威专家,曾任国家图书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采编部主任、文献资源建设领域首席专家、外文采编部主任、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委员等。
第一部分 国图故事
我这30年——一个图书馆员的心路历程
图书馆里的普通人
20多年前的职称评审
老同事退休
江南文化为国家图书馆注入了重要的发展
资源
不同人的馆庆
翻译碑文的经历
干校放牛的故事
第二部分 人物记忆
老有所为的蔡兴文老师
沈公的遗产
告别沈公
孙蓓欣副馆长走好!
纪念邵文杰老师
特殊的日子:纪念故人
杨仁娟老师二三事
饕餮沈公
谈金铠老师二三事
图书馆里的“强迫症”患者
纪念熊道光先生
第三部分 编目工作
图书编目加工细节若干
小语种编目方法种种
旧书清理始末
论护封信息的重要性
图书残片
迟到的编目学著作
做宣言,啃骨头,学语言
2020图书馆采访之变与应变——关于图书采
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四部分 那些书店与图书馆
我与启真
丹麦图书馆学院鼠标垫和其他故事
图书馆也是知名企业的孵化基地
国际图书博览会随感
偶遇豆瓣书店
朝阳区图书馆
……
第五部分 音乐欣赏
第六部分 那些与书有关的所思所想
后记
《书蠹卅载》:
认识沈昌文先生20多年,有很多接触。如果要说一些关于沈公的事情,那我首先就会想到吃,亦即饕餮之事。
关于吃,沈公在自己的书里就直言不讳:“我编的是小刊物。当年,我们编辑部或在地下室,或在厂房,不成体统。本人忝为主编,文房四宝之外,斗室之内有三样不可少:冰箱、电砂锅、咖啡壶。”电砂锅里炖的是红烧肉,冰箱里冷藏的是“普京”(普通燕京啤酒),几杯小酒落肚,吃饱喝足,之后再来看稿改稿,沈公形容“如得神助,灵感迭现”。说的是吃,但也说明当时工作环境之艰苦,大家苦中有乐,做成了事业。上海人对美食特别讲究,沈公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初期,餐饮服务业很不发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经常外出用餐。他能利用“吃”这件人生琐事,把工作做好。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食下肚,美酒一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做大事的人,需要肚量,吃也是一个方面。
第一次见沈公,是1998年,在紫竹院西侧一个小饭馆,不记得吃的是啥,无非是家常的川菜,但谈的事情却令我印象深刻,涉及干校、阁楼、上海旧事、《万象》等等。一个老先生,没有什么事情就请我吃饭,让我感觉有点诚惶诚恐。而且,在找人办事必须先吃饭的年代,不知道他有何意图。同行的于奇女士让我不要太紧张,而且沈公也说,不是他自己的钱,是俞晓群让他请客。我当时也不知道俞晓群是何方神圣,懵懵懂懂,也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吃饭的事情当然不少,他总有电话来邀请,可是我却工作太忙,参加次数不多。事后回想起来,饭桌上的都是现在的朋友。出版界的名流,错过了很可惜。他约我用轻松的笔法介绍国家图书馆,我按期交稿,在海峡对面发表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1月,一天晚上吃上海本帮菜,在座有上海来的唐先生等朋友,还有美食家赵珩先生等客人,自然少不了螃蟹和鱼虾。其中宁波“呛”蟹(酒糟后的生蟹),一分为十,人人有份。北方人一般都受不了鱼腥味,不习惯生吃海鲜,还能理解,没有想到上海来的客人也没有吃几口,最后是一半给我打包回家,一个人独享了美味。
有一次,沈公要见某领导,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套瓷,就想方设法了解他的籍贯、他对吃的偏好,于是就去了有地方特色的菜馆,领导非常满意。不仅办成了大事,二人也成为好朋友,为后来的工作打开了局面。这话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却也体现了沈公的细心。
2011年9月,在沈公八十大寿纪念会上,我听到王蒙先生说沈昌文“在发展北京餐饮业上做出了贡献”,可见沈公爱吃是众所周知的。凑巧的是,沈公活跃的时期,正是中国餐饮业迅速发展的年代,说笑中也刻画出沈公的为人风格。王蒙先生继续说道:“大哉沈公,无所不通;大哉沈公,无所不精;大哉沈公,随心所欲;大哉沈公,嘻嘻松松。”其实,吃饭,也是他“随心所欲,嘻嘻松松”的一个方面。有人吃饭贪酒,忘记了正事,而沈公则外圆内方,随意之中有自己的坚持。
过去,如果他做东,还需要周旋。现在,每次他请客,都是别人买单,于是他也无所谓,只顾自己吃,反正别人说啥也听不见,享受美食是最重要的事情。饭桌上谈起他,大家的目光都会转过去,而他也会心一笑,好像都听懂了。其实,他告诉我们,你们说啥我都听不见,就当你们说的是“I love you”!
话说爱美食的人,肯定比较挑剔。特别是上海人,对食材、烹饪方式、品尝时的温度、餐馆服务质量等都比较讲究。我觉得,挑剔不是坏事,一般挑剔的人都能把事情做好。沈公爱吃,在出版行业也是追求完美的人。在沈公的策划下,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的《宽容》《情爱论》《第三次浪潮》等西方经典著作,还有蔡志忠漫画、金庸小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只要是读书人,回头看那个年代,无人不知这些书。即使没有读过,也肯定听说过,并以不知为耻。我的成长经历,正好与这个年代重叠,可以说我的身上有这个时代的烙印。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影响深远的图书,都出自这个“欺骗北京人的上海人”,这棵“交际草”。沈公不仅是饕餮食客,而且自己就是精神烹饪大师,从找原材料、物色作者和译者、协调多方关系、解决难题,一直到出版、印刷、装帧,为大家奉献了精神大餐。他策划的书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标志,也是因为他能把握住烹调的火候,可谓改良版西餐,感觉新鲜,但也不至于影响消化。
有一段时间我们不经常来往,但仍时有电话联系,他总说自己“老年痴呆”,不记得事情了。他留的电话有好几个,一个是家里的,一个是书店里的,后来才知道书店那个电话号码是书店旁边咖啡馆的,他竟然每天都到咖啡馆报到,有事情联系就打咖啡馆电话,服务员也都知道他。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