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9:3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9:39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3.12 6.2折 7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怡,毛迅主编

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15931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0元

货号11386028

上书时间2024-09-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地方路径”专题研究
  地方学术:近代语言变革的突围路径
  陕北路径与路遥文学创作取向的分析
  地方路径与当代贵州诗歌现象透视的可能性
  哈尔滨经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地方路径
延安文艺研究的空间视野
  平剧《三打祝家庄》的缘起、改编与版本之争
  错位的互文: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系列再考察
  自我辩难:丁玲“女超人”的追寻与失落
“大文学”视野
  王国维的“新学语”观与文学横向发展论
  政府与影艺
    ——1928—1937年成都电影管理述评
  文化磨合视域中的延安戏剧改革
  张力与界限:萧军在延安下乡事件再解读
  从历史进入文学:作为文学事件的“九一八”的生成
  “不自由、毋宁死”
    ——论苏曼殊小说的 书写
文学档案
  《良友》画报的历任主编
  郭沫若讲演稿《三民主义与 》考论
    ——兼论郭沫若思想转变中的主义因素
  “章太炎与鲁迅”研究历史述略
民国文学研究
  民国时期“普通读者”论废名
    ——语言发现、接受误区、评判差异
  空间转移与蒋光慈小说革命话语的建构
  民族人格表现与战时蒙疆问题
    ——张若谷译《中国孤儿》探析
  解缚与迷困:1921—1931年《小说月报》中家庭问题小说的自由观念研究
  绅士与新青年
    ——巴金《家》中的“五四”书写
  “域外”资源与延安文艺的生成
    ——以“外来文艺”的阅读史为考察中心
  东北沦陷区文学中的俄侨叙事
  《中苏文化》译介作品的中国书写
共和国文学研究
  《夜谭十记》的叙述格局与反讽形态
  论中国当代文学重返启蒙的限度与可能
    ——以《凤凰琴》和《乡村教师》为考察中心
  柳青的“另一面”
    ——也谈《狠透铁》的创作、修改
  作为新诗理论史形象的《诗探索》
港澳台暨海外汉学研究
  历史的皱褶
    ——吴明益《睡眠的航线》(2007)中的二战记忆
编后语

内容摘要
地方学术:近代语言变革的突围路径?

王平

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文学革命初战告捷,开始进入理论建设阶段。新文学

的倡导者们纷纷从各自的审美趣味、理论立场出发,梳理新式白话文学的前史,以期为今后的文学发展勾勒一条明晰的路线。今天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叙事,会发现两条截然相反的前史叙事脉络。对于“何谓五四文学语言之先声”这个问题,胡适与周作人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19211月,周作人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圣书与中国文学》一文。此文的主旨是试图在古希伯来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之间打开一条通道,让这股来自西方的精神力量牵引着新文学脱离旧有的、固定的思想中心。文中对传教士的白话文翻译评价甚高。他说:“我记得从前有人反对新文学,说这些文章并不能算新,因为都是从《马太福音》出来的;当时觉得他的话很是可笑,现在想起来反要佩服他的先觉:《马太福音》的确是中国最早的欧化的文学的国语,我又预计他与中国新文学的前途有极大极深的关系。”②在列举了传教士白话译文诸种语言特性之后,周作人尤其赞赏它所流露出的文学趣味,认为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与周作人不同,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谈及传教士的白话译文则一笔带过,以为这只不过是“传教士自动的事业”③。1922年胡适写作此文的本意,是以桐城派古文和维新派“应用的古文”为衬托,来彰显自己所倡导的白话“活文学”之意义,以此为“五四”文学革命建构一种合法性。但有意味的是,在谈到梁启超的新文体时,即便是极为克制的表述也难以抑制他对梁启超的褒奖——“梁启超当他办《时务报》的时代已是一个很有力的政论家;后来他办《新民丛报》,影响更大。二十年来的读书人差不多没有不受他的文章的影响的”①。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传教士的白话译文体,作为两种并列的现代文学语言之先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学史叙事中各自沉浮,于林林总总的文学史建构中承担着或隐或显的理论功能。从总体上看,新文体的意义更为学术界所关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晚清的白话文运动》一书,旨在通过梳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脉络,以批判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作者谭彼岸对胡适的理论观点大加挞伐,但是在梁启超的评价问题上却意外地与胡适达成了一致,不仅将梁启超置于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位置,还认定他对“文学改革仍然影响极大”②。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学史观的嬗变,传教士的译文体对于现代白话文的意义愈发得到凸显。各种报刊史料相继被发掘、阐释,由此得出的理论观点对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提出了挑战。有学者断言:传教士对语言文学变革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现在学术界对它的估计”③。

文学史的建构受到波诡云谲的时代风云所制约,此长彼消、孰是孰非的吊诡现象尽可以从文学史叙事主体、理论语境等多方面做出解释,但历史发展的链条是清晰可寻的,这一点确凿无疑。那么,近代语言变革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梁启超的新文体还是传教士的白话译文体?二者在语言古今演变的历程中各自承担了何种功能?若要对此做出阐释,首先需要拨开文学史叙事的重重迷雾,以更宽广的视野去探察语言文字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价值定位以及近代语言变革发生的历史机缘。

一、由五种要素构建的恒定文化系统

语言文字作为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从诞生之时即已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与自然世界相映照就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功能。清代的王筠曾言:“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④就汉字的造字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的“六书”说还是近世的“三书”说,其基础均在象形。许慎对象形文字作过这样的界定:“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⑤在他看来,随自然物体的样貌……



精彩内容
全书分为“地方路径”专题研究、延安文艺研究的空间视野、“大文学”视野、文学档案、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港澳台暨海外汉学研究等栏目。在新一辑的成果中,学者们的学术生产呈现出了 为自觉的文献学意识,对新的文献的主动发现、开掘和读解都尽力往精细化的方向去靠拢,且越来越注重以小见大,在有限的文献史料的现象背后去获取丰富的信息,而学科打通后的多重视域考量帮助我们提升这本辑刊的学术潜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