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笔传声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7.84
4.4折
¥
86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施心超著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33259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6元
货号11255372
上书时间2024-09-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施心超出生于1935年,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从事了40年。主任编辑,曾担任嘉定县广播站站长,上海东方城乡报特约记者,嘉定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目录
1950-1959
农业社里的“上海囡”
大陆村里变化多
渠道两岸话丰收
拖拉机开来齐欢腾
火炬社的养鸡组
访陶都宜兴
1960-1969
嘉定白蚕
嘉定大蒜
积足秋播作物基肥
两出现代戏曲将与观众相见
嘉定召开四好社队六好社员代表会议
长征公社提前播种黄瓜
黎明五队克服“大少爷”种田思想自力更生大积秋播基肥
棉花高产有它一功
调转方向奔大田
1970-1979
嘉定县江桥公社丰庄大队五队社员全力以赴铲积雪
嘉定县干部、社员热烈拥护三中全会公报
嘉定县探索应用磁化水初见成效
菜农的喜悦
南翔镇又干净了
嘉定孔庙纪行
四通八达的嘉定电讯网
嘉定城厢镇近半数居民住进新居
1980-1989
造型壮观的嘉定车站落成使用
社员家用上了煤气
市郊最大的影剧院建成开放
朝鲜广播代表团访问南翔广播站
马陆农民在日本
嘉定用现代航测查清土地现状
植根乡间沃土的体育之花——记嘉定县黄渡公社许家大队的体育活动
农家女儿当了世界冠军——徐永久
国际初级卫生保健班在嘉定开课
手指染墨另一功东瀛友人争相购
全国县级农业银行中第一家嘉定县农业银行启用微电脑
拉·甘地在马陆
嘉定大蒜制品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怎样当好生产队长?——嘉定县部分生产队长和农村干部专题座谈探讨
龙潭菊香
1990-1999
燕侠来到伲身边
南翔的白鹤
陈叔达的周日门诊
在黄山农家进早餐
菊花的品格
情满迎园
广州芭蕾舞团倾倒嘉定观众
星光灿烂——嘉定区方泰镇星光村两个文明建设纪实
早春二月读华章——上海市嘉定工业区散记
法律服务走向承包粮田
嘉定黄拔山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中国小康之首——上海嘉定
“七·七”访花家桥
腹隐机谋决胜千里——记上海新陆牧工商总公司总经理陆荣根的经营之道
法华塔情
这里没有“小太阳”——记嘉定区嘉西少年军校
东西合作潜力大双方受益好处多
嘉定崛起旅游城
嘉定区经济发展一马当先
政协委员提案落到实处嘉定法华塔一展风姿
嘉定体育中心下月底投入使用
足疗之光——嘉定区中医医院足反射疗法专科门诊见闻
嘉定党员干部畅谈学《报告》体会
“锦田庄园”岁末撩开面纱
嘉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嘉定工业区花果满枝
菜盆上的标签
“诚”的结晶——上海嘉定工业区一瞥
太空番茄味更美
农行嘉定支行存款额超过五十亿元
努力建设上海水平的寄宿制高中
嘉定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二点六万元
去年嘉定经济发展居市郊之首
动力之源——记上海三樱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员工培训
嘉定区内河道河岸净河面清
嘉定区对优抚对象实行五保障
再现辉煌——嘉定区徐行镇范桥村艰苦创业的事迹
海外留学人员群飞嘉定
嘉定区中小学推广京剧教育
超越甘泉——记嘉定区外冈自来水厂
花甲农妇说承包
嘉定基层民主建设有声有色
顾维钧遗物捐赠嘉定
冬泳香江——上海离休干部王公林参赛记
嘉定壮大村级经济
月是故乡明——顾菊珍谈慈父二三事
以农民的疾苦为忧
嘉定百岁老人享受长寿助医待遇
二十架钢琴奏响黄河大合唱
山水之光——记陆俨少艺术院
嘉定汽车客运中心日前启用
古镇桃溪又一春——嘉定区娄塘镇掠影
2000-2009
嘉定籍高层次学子遍及海内外
沪苏八区市票友汇聚嘉定
身残志坚创辉煌——记全国五届残运会五金得主韩云姑娘
南翔重建古刹云翔寺
嘉定推拿医生获国际发明金奖
创造岗位控制流失搞好服务
在战火中洗礼——访从南联盟归来的记者顾玉龙
一位活跃于澳门的学者——记澳门大学校长周礼果
在音乐园地中耕耘
上海嘉定冬泳队的老年人
招贤纳才企业腾飞
令人欣慰的开局
女歌唱家张正宜辅导梅园音乐沙龙
“推拿陈”的人生价值观
嘉定区人民政府首次颁发“嘉定杰出人才奖”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
共筑温馨的家园
把好入门关当好裁判员——访上海市工商局嘉定分局局长金耀祖
秋霞诗社成立十五周年
访纵横汉字输入法发明人周忠继先生
否认历史,焉能取信
敬佩——追忆杨钧伯医师
大城市的小村落——毛桥
我看大山演斯诺
“豆腐干”写家王琢成
天造奇观——石林
一只旅游帽的故事
故乡行
陆明:让非洲元首尝小笼
2010-2019
“米其林绿色家园”——嘉源小区
追忆翠亨村
农民樊忠良接待基辛格
嘉定区保传统创新路郁金香酒今又飘香
令人敬重的苗公
追忆老校长张昌革
华侨李氏家族助学嘉定二中六十年
面试
追思维昌老师
广播记者论集
电视为什么没有代替我县的有线广播
试谈先进人物宣传的效应意识
谈话广播初探
优势和创优
坚定热情冷静——对县级电台市场经济宣传之我见
共识实践求索——略谈县级电台节目主持人的敬业精神
绿洲足迹——长江三角洲广播新闻协作区十年略忆
谈县级电台节目主持人的敬业精神
附录
新中国抚育我成长
嘉定广播61年
从事新闻工作的乐趣
后记
内容摘要
农业社里的“上海囡” 我在北门近边的田里找到了这个小伙子,穿着淡灰色的中式上衣,卷起裤脚管,脚上穿着草鞋,正在一本正经地割羊草,他就是城厢镇城北联社一分社的上海囡——沈关根。 不回去 1955年暑假,他从上海报童小学毕业,没有考取中学。就在同年9月到了嘉定北门的姑母家里,学习种田。当他第一次捉花的时候,竞连棉铃壳也采了下来,花衣上卷到很多枯叶。有一天,他下田的时候还把韭菜当了元麦。生活上每天吃的麦粞饭,吃到喉咙口哽哽的;下田做生活皮肤晒痛,又没有零钱用。在这些困难面前,沈关根也曾经想过:假如在上海贩贩棒冰,每天可赚几个钱,生活倒蛮自由。但是,他想到离家时对父亲的保证:“我不怕种田苦,到了嘉定保证不回来。”还想到班主任徐老师嘱咐他克服困难,不要向困难低头的话。又回忆到上海的苏联展览会里苏联的农民用机器种田,生活多么幸福。他知道这种日子离中国农民是不远的。所以,他暗暗地作出了决定:一定不回去。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熟悉的人也多了,觉得麦粞饭有点香喷喷,对种田这一门越来越感兴趣了。可是农活不会干,怎么办呢?他永远记着老师的话:“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学摇船 去年4月的时候,他听了社长赵友奎的指点,把船上缆绳牢牢地拴在树上,独自在船上摇着橹。可是“橹人头”太欺人了,一摇就落脱。他没有怕,他一有空就去摇。有一次,一不小心跌进河里,幸亏水浅,只湿掉裤子。他回到家里,看看姑母不在家,偷偷地到房间里换掉,马上洗净。他坚持去学,终于在11月卖稻谷时学会了。 一年半来,他就以同样的办法学会了罱泥、挑担、莳秧、浇粪、踏水车等普通的和技术性的农活。 做一辈子农民 去年,他做了158个劳动日,还荣获了社里奖给他的一把锄头、一把铁搭。讲到这里,他格外高兴地告诉记者说:今年,我争取做到200个劳动日,还要学会犁田、赶牛戽水呢!过去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我的理想》那篇作文里我曾打算做一个工厂工人。现在,“我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 (原载《嘉定报》1956年10月13日) 大陆村里变化多 清朝末年,苏北的南通、海门一带有许多农民迁居到塘村乡大陆村。现在村上村民总共有63户人家,其中40户是从苏北搬来的。他们的生活靠做长工、拉黄包车、车锭子、推车子和换糖果过日子。当地农民诉起过去的苦景是: 朝也忙,夜也忙,经常吃点麦油汤。 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住的是:空心椽子,龙须瓦;夜里望天星,落雨吃酱油;日出太阳晒,风吹皮肤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田里杂草丛生,生产很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领导农民进行了精耕细作、推广良种、兴修水利,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产量年年得到提高。水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亩产量优选不过500斤。张云生的水稻平常每亩只收200斤,可是,到1955年每亩平均收560斤,今年可收600斤,有14亩平均可收八九百斤。 1954年秋天,大陆村建立起32户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就户户增加收入。张云生家三个人劳动,全家分到谷和麦6000余斤。因为第一次分到这么多粮食,事先没有做好储粮的准备,摊得满家都是粮。同村的农民,都同张云生一样,永远摆脱了吃不饱的日子,农忙二饭二粥,农闲二粥一饭,而且经常吃荤。1956年初,村上所有农户又参加了光明第二不错社。1956年小熟分红,有939/6的农户增加收入。从那时起,有了存款。目前,存人信用社的有12户,有一户存300余元。 几年来,农民们都添衣剪料,人人都有新衣裳。袁阿毛家有六人,第一次在今年夏天买了83元的新蚊帐、洋布、跑鞋、套鞋等等。他的80岁的老母亲,白发苍苍,出世以来,还是第一次在今年穿起洋布衣服,高兴地对媳妇说:“洋布衣服真轻松,又凉又滑。” (原载《嘉定报》1956年10月18日) 渠道两岸话丰收 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们散步在马陆电力灌溉区的渠道上。宽阔的渠道,通向遥远的田野,金黄色的稻子,宛似起伏不停的波浪;小溪的水面上,映着条条柳枝。 水,几千年来,给人带来了生活和幸福,也带来了苦难和灾殃。西封乡浦金元有一年包打的稻水,有三亩“烤旱田”,地势较高,无法灌溉周到,一共只收500斤。而张家村前面的“浸煞田”,地低积水,莳秧后,结满青衣苔,即使像去年增施了肥料,每亩仅收500斤。干旱年成,耕牛打水更难,人畜筋疲力尽。以往,这里租用的“崇明牛”,一到寒露,就要归还,少灌稻水2-3次,收获量减少20斤以上。现在,耕牛灌溉的遭遇不再有了。今年黄梅季节,天气干燥,牛打水的农民为不能及时莳秧而心焦,而电力灌溉地区的莳秧,早就结束。而且灌溉水费,每亩仅三元五角,比牛打稻水降低一半多。 马陆电力灌溉站,有东西两处,它们相背紧靠横沥河,两个站各有直径14英寸的三个铁管;纵横的干渠、支渠、毛渠的全长等于从上海北火车站到嘉定南门的路程,密密麻麻地构成了灌溉网。可是,兴建时人们顾虑着:这些铁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汇编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40年期间所写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上,也有很多篇文章被广播电台录用。他长期在嘉定广播电台(原嘉定广播站)担任主编,所写内容反映了嘉定这40年来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有农业、工业和社会各方面。如《拖拉机开来齐欢腾》《四通八达的嘉定电讯网》《朝鲜广播代表团访问南翔广播站》《马陆农民在日本》等,宣传了嘉定历史,弘扬了嘉定文化。
媒体评论
《把笔传声》一书收录了施心超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撰写的文章,其中绝大多数已公开发表。书本回顾了施心超先生的新闻之路,使得读者有机会再次学习他“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以及其贴近民众的工作作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