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土:文明的侵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泥土:文明的侵蚀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24 4.3折 73 全新

库存21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戴维·R.蒙哥马利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75301749

出版时间2024-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3元

货号17464558

上书时间2024-09-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戴维·R. 蒙哥马利(1961— )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教授。1984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地质学专业,199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地貌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地形演化,以及地貌过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曾获得2008年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并屡次获得华盛顿州图书奖。代表作包括《鱼王》(King of Fish,2003)、《泥土》(Dirt,2007)、《岩石不会说谎》(The Rocks Don’t Lie,2012)、《种植革命》(Growing A Revolution,2017)等。



目录

前言

致谢

1. 古老的优质泥土

2. 地球的表皮

3. 生命之河

4. 帝国的坟墓

5. 噬去的殖民地

6. 西进的锄头

7. 黑色风暴

8. 肮脏的交易

9. 时间中的岛屿

10. 文明的寿命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3. 生命之河


……

随着尼罗河三角洲曾经闻名于世的土地肥力开始下降,农作物产量只得靠施用价格高昂的化肥来维系,这使得本地贫农无法负担。尼罗河沿岸的现代农民,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化肥使用者,他们所使用的化肥产自新建的化肥工厂——他们是纳赛尔大坝所发电能的最大用户之一。至此,埃及——曾经最长久的人类花园之所在——在其七千年的历史中,首次依靠进口才获得大部分的食物。无论如何,埃及以其无与伦比的悠久历史,成为通常盛衰匆匆的众多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特例。

中国农业的历史则提供了另一个例子,它展现了与美索不达米亚相似的情况,即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旱地农民从高地向洪泛平原迁移。然而,与对土壤类型不加区分的苏美尔人不同,在四千年前圣君尧帝的时代(公元前2357—前2261年),中国就开始根据九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赋税的等级。自公元前500年开始,中国人基于古老的土壤认知,进一步根据土壤的颜色、质地、湿度和肥力进行土壤分类。

今天,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冲积平原。诸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河,为平原地区带来大量泥沙。千百年来,泛滥频繁的洪水一直是黄河(也就是西方所熟知的“Yellow River”)所带来的主要问题。过度砍伐引起的河流上游的侵蚀,使河水因携带大量泥沙而颜色浑黄,并由此得名“黄河”。在公元前340年第一个堤防系统被修建之前,这条大河曾经蜿蜒于广阔的洪泛平原之上。而在公元前2世纪,伴随着人们开始耕犁起河流源头极易受到侵蚀的粉沙壤土(黄土),河流的输沙量增加了九倍,河流的名字也因此从“大河”变为“黄河”。

黄河沿岸的最早居民,沿其支流两岸的高地而居。直到后来高地人口稠密,人们才从高地向洪泛平原迁移。用以保护沿河分布的农田和村镇的堤坝被大量建造,它们将洪水及其所携带的泥沙限制在堤坝之内。河流在流至平原时流速减缓,其所携带的泥沙便沉积下来,这使得河流携带的泥沙未能被分散至洪泛平原,而是积聚于河堤之间。随着河床以约每年一英尺的速度不断升高,人们必须不断加高堤坝,以防止河水淹没两岸低于河道的土地。

到了20世纪20年代,堤坝内河流的表面在高水位季节已高于洪泛平原达三十英尺。这意味着任何一次由决堤所造成的洪灾都将是毁灭性的。当洪水挣脱了堤坝的束缚,便向着洪泛平原咆哮而下,淹没农田和村镇,有时甚至是将整个城市浸没于临时的湖泊之下。公元1852年,黄河决口北流,引发的洪水在消停之前,淹没了方圆数百英里的城市和村庄,淹死数百万人。1887—1889年间,黄河决口南泛,洪水淹没河南,造成两百多万人被淹死,或因洪水过后的饥荒而死。由于河水在高于洪泛平原的河道流淌,决堤造成的后果总是灾难性的。

1920—1921年的严重旱灾,造成华北地区五十万人死亡。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北部土壤侵蚀问题的关注。受旱灾影响的两千万人被迫以任何从土壤中生长的东西为食。在某些地区,饥民几乎将地表的一切植被吞食殆尽,仅留下一片裸露的土层。接踵而至的土壤侵蚀使可耕作的表土层被风吹耗蚀,这触发了中国的人口大规模迁移。但是,这绝非偶发的灾难事件。20世纪20年代展开的一项饥荒救济研究证实,在过去的两千年间,饥荒每年都会发生在中国的某些地区。



主编推荐
讲述土壤与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相爱相杀”的故事看似毫不起眼的泥土,如何成为决定诸多文明兴衰的终局BOSS

精彩内容

《泥土》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媒体评论
这份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讲述了诸多关于土壤的重要事实:我们为何需要它?我们曾经怎样使用和浪费过它?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它?如果我们任它从指间流走,将会发生什么?——《新科学家》本书的思想观点与论证过程,都令人心悦诚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珍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是什么,并且提醒我们采取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模式。——《生物科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