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互联网的历史分析:第17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互联网的历史分析:第17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7.75 6.0折 63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倩芳主编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29447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3元

货号11189137

上书时间2024-09-1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目前,网络传播研究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中颇为活跃的一个领域,随着各种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正在呈现不断繁荣的态势,其研究视野也因此更加开阔。本书中各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思考,无论是对推动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相关受众的学习和认知,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夏倩芳(1966—),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09年获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赴美国北卡大学(UNC-Chape1Hill)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1998—1999)、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信息与媒介研究中心(2020)、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方学术研究中心(2008)访问研究。现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传播与信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新闻与传播评论》(CSSCI集刊)执行主编、武汉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省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网络传播硏究(CSSCI集刊)主编。

 



目录
 专题探讨:互联网的历史分析
  漫长的拨号与呼叫——中国互联网早期接入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考察
  人员构成的转换与意见的可见性:中国网络意见中介者的历史演变
  技术想象的重塑:博客在中国的早期实践及其媒介文化变迁
  中国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的变迁:以“五五断更节”为中心的考察
研究论文
  编织记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视频中的灾难叙事
  早期参与者的力量:对公共事件微博舆情演化周期的分析
  用户对社交机器人的认知及交互动机研究:以豆瓣拉踩小组机器人为例
  “后真相”的旅行:一种比较分析的视野

内容摘要
漫长的拨号与呼叫

——中国互联网早期接入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考察

方兴东 严峰 徐忠良

一、研究背景

1994420日,被认定为中国互联网正式接入全球互联网的日子,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接入互联网的国家。这一年,距离互联网诞生的1969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距离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也已经过了16年之久。1979年邓小平访美开启中美交流的蜜月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大批向美欧派出留学生,使他们可以在欧美高校直接接触和使用互联网。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际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在之前就已经开启。8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和第三次浪潮等技术革命的理念和海外图书是中国社会和学界乃至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80年代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和思想等交流已经非常畅通。事实上,1987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已经发出,为什么正式接入还要等到漫长的7年之后?中国连接全球网络世界的漫长呼叫,究竟是受制于技术因素、政治障碍,还是经济和基础设施等因素?而且,互联网接入究竟如何界定?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涉及哪些因素?这一切都是值得深入挖掘、考证和分析的问题。而重新分析和思考早期中国互联网的接入,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治理,提供重要的启示。

二、文献综述

相较于其他大多数研究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不同,关于中国互联网早期接入全球互联网的历史研究似乎并不太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点的文献资料。一是在特殊纪念日期的回顾。在中国互联网接入20周年期间,一批相关的文章集中出现,如对互联网20年发展的回顾性总结(陈建功,2014);二是曾经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互联网人做的简要回忆,如胡启恒院士接受的期刊访谈等(2019),以及其他一些对历史的追溯研究。但综合而言,这些内容基本没有脱离大家通过搜索引擎就能获得的信息内容的范畴,基本的史实很简单,似乎也很不值得研究。但历史本身是有趣的,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篇较为有趣的文献。作者李南君以亲历者的角色整理回顾了早期中国接入互联网的一些史实和细节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次发送邮件的故事和.CN域名的申请等,很值得研究(李南君、措恩,2017)。这样的研究成果受制于时代,并不多见。但这样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在当今时代更显得重要。我们无法成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但访谈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让他们的经历能够以历史资料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十分有意义。方兴东积极推动的互联网口述历史工程已经做了一部分贡献,如对胡启恒院士(胡启恒、方兴东、薛芳,2016)、钱华林研究员(钱华林,2017)、许榕生研究员(许榕生、方兴东、杜康乐,2017)和陆首群(陆首群,2016)等人的访谈。虽然通过对这些人的访谈获知了历史事件的许多细节,但是对这些细节的重组、验证和分析工作更具有时代价值。比如提出谁是中国互联网第一个接入者,从不同的视角形成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也许这个题目最终也没有准确的答案,或者是有多个答案,但无论哪一种结果,只有经过细致的分析比较后才能获得让人信服的答案。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答案,也是寻找答案背后的历史细节和时代精神,真正理解什么是互联网精神。

三、中国与网络空间的互联历程和考证

中国接入全球互联网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中国在完成了所有工作之后等着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而是一个不断反复和充满阻碍的艰难历程。正如胡启恒院士所言,“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胡启恒、杨玉珍,2014)。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第一阶段是从19861992年的个人邮件接入;第二阶段是从19921994年的单位专线接入;第三阶段是从19941996年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骨干网接入。其中,1994420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期,在这一天中国被认定为首次全功能接入全球互联网。(一)第一阶段:个人邮件接入(1986-1992)最为广大网友熟知的中国第一封个人邮件即那句“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



精彩内容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互联网的历史分析》包括“本刊特稿”“专题论文:中国互联网历史”和“研究论文”三个部分,共11篇文章。“特稿”部分1篇,为胡泳教授撰写的《土味视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专题论文聚集媒介史的近期新成员——中国互联网历史,包括引言、中国早期互联网接入的政治和经济考察、《人民日报》关于互联网的话语研究;在微观层面,涉及网络意见、博客文化、网络文学、网红文化等几个议题。本专题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网络文化,研究较为前沿。研究论文包括3篇,分别探讨社交机器人、公共事件微博舆情演化、网络欺凌等话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