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0.71 6.0折 ¥ 118 全新
仅1件
作者彭德飞,王彦芹,王慧敏 等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025196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18元
货号9868803
上书时间2024-09-11
第一童 急危重症疾病
第一节 心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偶有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 h内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91 9/6以上的SCD是心律失常所致,但某些非心电意外的情况如心脏破裂、肺栓塞等亦可于l h内迅速死亡,但其发生机制及防治则与心律失常性猝死相异。随着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i_teI defibrlllator,ICD)的临床应用,通过其监护系统对SCI)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一、流行病学
在工业化国家中成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冠心病导致的SCI)。文献报道SCD的发生率为每年(0.36~1.28)/1 000,但未送医院的猝死未统计在内。在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中,SCD发生率有很大差别,60~69岁有心脏病病史的男性SC[)发生率高达每年8/l 000。80%的医院外猝死发生于家中,15 9/6发生于路上或公共场所。
美国每年有30万~35万患者死于SCD,发生率为(1~2)/1 000。在发展中国家SCD发生率低得多。国内缺乏完善的登记资料,1974~1991年北京首钢居民区冠心病猝死发生率为11.35/10万。
二、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
在出生后的头6个月,由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突然死亡发生率构成第一峰。其后发生率骤降,直至45~75岁达第二峰。流行病学分析,年龄的增加是SCD的危险因素。在儿童l~13岁年龄组所有猝死的19 9/5为心源性,青年14~21岁年龄组SCD则占所有猝死的30%。中老年中SCD占所有猝死的80%~90%,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有关,因80%以上的SCD患者罹患冠心病。男性SCD较女性发生率高(约4:1),在Framingham研究中55~64岁男女发生率的差异更大(几乎达7:1),因为在这一年龄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女性明显增高。
2.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导致SCD的主要机制是左心室肥厚。有研究显示,左心室体积每增加50 g/m。,SCD的危险性增加45 9/6。
3.高脂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c)的增高与冠心病的所有临床类型均相关,包括scD。他汀类调脂药物可减~,-30%~40%的冠心病死亡(包括SCD)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4.饮食
许多流行病学资料都证实,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及过少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均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未直接观察其对SCD发生率的影响。美国有研究者对20 551例40~84岁无心肌梗死史男性的前瞻性观察显示,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ScD的发生率是每月吃不足一次鱼的人的一半。
5.运动
冠心病患者行中等度的体力活动有助于预防心搏骤停和sCD的发生,而剧烈的运动则有可能触发SC[)和急性心肌梗死。成人11%~17 9/6的心搏骤停发生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即刻,与心室颤动发生有关。这也表现在心脏病患者的康复研究与运动负荷试验过程中,其心搏骤停的发生率分别为1/(12 000~15 000)(康复研究)与1/2 000(运动负荷试验),是普通心脏病患者心搏骤停发生率的6倍。实验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可通过降低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特别是增加迷走神经反射而预防心肌缺血诱导的心室颤动和猝死,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而剧烈的运动对已知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对未经锻炼者是有害的,会产生运动诱发的SCD。
6.饮酒
过度饮酒,尤其是醉酒可增加SCD发生的危险性,在嗜酒者中常常发现Q—T间期延长,后者易触发室速、室颤。但队列对照研究发现,适量饮酒可能减少SCD的发生。前瞻性的不列颠地区心脏研究证实,适量饮酒可降低首次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0R一0.61)。
7.吸烟
吸烟是SCI)的触发因素之一,因吸烟易增加血小板黏附,降低心室颤动阈值,升高血压,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碳氧血红蛋白积累和肌红蛋白利用受损而降低循环携氧能力,导致尼古丁诱导的儿茶酚胺释放。每天吸烟20支与不吸烟者每年SCI)发生率分别为3.1%和1.3%。
8.精神因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