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道网络模式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步行者个体差异视角解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街道网络模式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步行者个体差异视角解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7.34 6.0折 7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扬

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4197995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1357934

上书时间2024-09-0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扬,合肥工业大学公共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广岛大学建筑工学博士;现任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行为学研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环境、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等方向。

目录
第一章 城市街道中的步行者行为

 一、步行的重要意义与研究发展概况

 二、国内外步行行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a)环境要素与步行路径选择的关系

 (b)步行者的个体差异与步行路径选择的关系

 (c)不同步行情境下的步行行为

 (d)路径选择时的行动变化特征

 (e)路径选择时的记忆、偏好、策略

 三、街道网络与休闲步行一个体差异与行动变化

第二章 模拟情境下的路径选择时的共性基本特征

 一、基于不同街道网络模式的研究对象地域分类与筛选方法

 (1)街道网络模式归纳——相似度评价方法

 (2)从聚类分析结果看街道网络类型

 (3)用于地图记录法的研究对象地域的地图条件设定细则

 二、休闲步行路径选择的模拟情境流程

 三、研究用语及指标含义解析

 (1)用来描述街道网络模式特征的用语和指标

 (2)用来描述路径选择结果的用语和指标

 四、研究对象地域的街道网络模式特征

 五、模拟情境下的休闲步行路径选择结果

 (1)整体路径的选择结果特征

 (2)选择单位街道的客观特征

 (3)单位街道的客观特征与其选择次数的关系

 六、路径选择过程中的吸引点

 (1)街道网络中存在的吸引点

 (2)吸引点中的单位街道的客观特征

 (3)吸引点与单位街道的客观特征的关系

 (4)吸引点与步行路径选择的关系

 七、步行者在选择散步路径时的主观偏好概述

 八、结语

第三章 从步行者的个体差异来看路径选择时的基本特征

 一、基于个体路径选择特征的步行者分类方法

 二、不同步行者的路径选择行动基本特征

 (1)整体路径的选择结果特征

 (2)选择单位街道的客观特征

 三、不同步行者的吸引点选择特征

 (1)街道网络中存在的吸引点

 (2)吸引点中的单位街道客观特征

 (3)吸引点与单位街道客观特征的关系

 四、步行者个体差异下的休闲步行路径选择特征

 (1)意识调查

 (2)不同步行者的个人内在属性差异比较

 (3)个人内在属性差异与路径选择的关系

 五、步行者在选择休闲路径时的主观偏好详细特征

 (1)不同步行者的主观偏好差异性比较

 (2)基于步行者主观偏好提取易被忽略的路径选择行为特征

 六、结语

第四章 从步行者的个体差异来看路径选择时的行动变化特征

 一、研究对象地域的筛选

 二、研究用语及指标含义解析

 (1)用来描述路径方向变化的用语和指标

 (2)用来描述路径位置分布的用语和指标

 (3)用来描述路径复杂程度的用语和指标

 (4)用来描述路径与起终点关系的用语和指标

 三、不同步行者的路径方向变化特征差异性比较

 (1)方向变化的平均特征

 (2)方向变化距离的构成比例

 (3)相邻方向区间的方向变化距离波动情况

 四、不同步行者的路径位置分布特征差异性比较

 (1)路径位置分布范围

 (2)路径位置分布的变化趋势

 五、不同步行者的路径复杂程度的变化

 六、不同步行者的路径与起终点关系的差异性比较

 七、不同步行者在路径选择时的行动变化特征的差异性总结

 八、结语

第五章 步行者主观偏好与路径选择行动的一致性

 一、主观偏好因子提取方法

 二、主观偏好的街道特征和实际路径选择结果的关系

 三、从不同步行者来看主观偏好的街道特征和实际路径选择结果的关系

 四、不同步行者的个人内在属性、主观偏好、客观行动的对应关系总结

 五、结语

第六章 模拟情境与现实情境下的路径选择行为异同

 一、休闲步行路径选择的模拟情境与现实情境

 (1)模拟情境下基于地图记录法的休闲步行路径选择实验流程

 (2)现实情境下借助GPS追踪的休闲步行路径选择实验流程

 二、研究对象地域的街道特征

 三、步行者整体的路径选择结果验证

 (1)整体路径的选择结果验证

 (2)单位街道的选择次数验证

 四、步行者的分类与个体差异比较

 (1)基于个体路径选择特征的步行者分类方法

 (2)意识调查

 (3)不同步行者的个人内在属性差异比较

 五、不同步行者在休闲步行路径选择时的基本特征比较

 (1)整体路径的选择结果特征验证

 (2)选择单位街道的客观特征验证

 六、不同步行者在休闲步行路径选择时的行动变化特征比较

 (1)路径方向变化的验证

 (2)路径位置分布的验证

 (3)路径复杂程度的验证

 (4)路径与起终点关系的验证

 七、不同步行者在休闲路径选择时的主观偏好的验证

 (1)步行者整体的主观偏好概述

 (2)不同步行者的主观偏好差异性比较

 八、不同步行者的休闲步行路径选择行为的特征总结

 九、结语

第七章 研究展望与发展方向

 一、街道模式对休闲步行时路径选择的影响要点与问题总结

 (1)模拟情境下的休闲步行路径选择特征要点

 (2)现实情境与模拟情境下的休闲步行路径选择特征异同

 (3)成果应用方向

 (4)留存问题

 二、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1)步行者差异性研究深化

 (2)大数据时代下的步行者行为探索

 (3)智能街道家具对步行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空白地图实验B当中4个研究对象地域的合理性验证

 (1)使用模拟

内容摘要
第一章城市街道中的步行者行为

一、步行的重要意义与研究发展概况

步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且普遍的行为。在机动交通优先的传统发展理念下,城市步行环境衰落的问题日渐凸显。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身心健康等问题,这也使得国内外学者对步行这种绿色移动方式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

20世纪末,国际社会提出了建设步行友好街道的共同目标,并制定了一些回归步行的街道设计导则。比如2009年,伦敦修订的《伦敦街道设计导则》当中强调把街道设计成更适宜步行的空间]2010年,旧金山在《更好街道规划》当中提出要为人们塑造良好的步行环境[2]2011年,印度在《印度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当中呼吁优先考虑步行者和骑行者的需求[3]。同样,我国为了改善出行环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倡导了要加强步行系统建设;基于以往的理论研究与经验,同年我国又制定出第一本关于街道设计的导则,即《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了推动街道空间人性化转型的迫切需求[5]。可见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关注步行者与步行空间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竞争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意味着需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步行者及其行为的课题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

在步行行为当中,涉及步行路径选择的研究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为中心,向环境行为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广泛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这些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对城市规划与设计者们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人们也更加期待步行者空间、街道空间的规划设计法则与指导理念能够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

关于步行路径选择的影响要素,可以分为环境要素步行者的个体差异两大类别[]环境要素主要指的是物理层面的要素,包括街道周围的街道家具设施、绿植配景、建筑用途、标识广告等视觉要素,以及街道本身的形状、空间连接关系等街道网络模式。其中,街道网络作为城市的基础属性,决定了整个城市的骨架构造[7],建成后若想改变原有的空间结构则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和时间,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就要引起重视。因此,在解析步行路径选择的影响要素时,有必要考虑街道网络模式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本书中的街道网络模式主要是指以拓扑学为基础的街道空间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以几何学为基础的街道长度、宽度、曲直程度等形状,它们可以在一片街区乃至一个城市的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步行路径选择与街道网络模式的关联性研究当中,memory-based traveldiary method(旅行日记法)是欧美等地的研究者用来获取步行路径的一种传统方法,已经在许多实例研究中得到运用。该方法是研究人员通过街头采访或电话访问、邮寄问卷等形式,让被调查者根据个人的记忆,口头回答或在纸上描绘近期去过的地方和当时的移动路径,比如调查一周前从家到办公地点的往返路径、途经地点等。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大量的回答数据,采访也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但是会受到个人的记忆力和问题理解能力的强烈影响[8],因此被一些研究者质疑其数据的准确性。相对于这种延时记录的方法,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一边在空间中移动一边及时获取数据,主要有两种方法:(a)让步行者在街道空间中行走并记录他们真实的移动轨迹;(b)利用图像、文本等多媒体来获得虚拟的移动轨迹。

方法(a)以现实的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地域,分析建筑环境对步行者的行动带来什么影响。其优势是可以获得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行为与环境数据,因此使用该方法的研究也最为普遍。然而现实空间中存在众多要素与环境条件,例如街道网络、土地利用状况、建筑密度、绿植,以及人车交通流量、天气等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使得研究变量与实验条件难以统一,这也成了该类研究的主要障碍。此外,由于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大量的街道模式样本[9],因此也难以准确地解释街道模式的影响机制。

针对此问题,研究者们提出方法(b),即使用电脑中的模拟空间或纸质地图等多媒体来收集数据。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三维建模与图像模拟、动画等技术已经在电影、游戏等领域运用成熟,并逐渐扩展到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等学科领域。电脑制作的模拟空间不仅可以高度重现实际空间的场景和特点,还能根据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自由地改变空间特征,统一实验条件[10],并且实验或调查的时间、地点、范围也不受限制。但是,制作模拟空间对电脑设备的性能和制作技术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耗时也较长,许多研究室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因此该方法并未得到普及。尤其是已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和采访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在模拟空间中进行虚拟的移动时,通常需要操作手柄、键盘或鼠标,佩戴VR①眼镜等,这类操作会让……



精彩内容
20世纪末,靠前社会提出“步行友好街道”的共同目标,认为关注步行者空间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竞争起到积极作用,这意味着需要更深入地解析步行者及其行为。本书重点关注街道网络与步行路径选择行为的关系,以散步时的路径选择为分析对象,通过实验与构建数学模型探讨步行者的基本行动特征、行动变化特征和主观偏好之间的关联,解析不同类型的街道网络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并从个人内在属性差异的角度使解析结果更精细化。本书从建筑学与环境行为学的交叉领域出发,由文献评述到实验调查、定量计算、案例解析,逐步揭示步行者偏好的街道构造特征,为街道网络的人性化、精细化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街道的可步行性和地域魅力提供策略方向,丰富学科理论知识,拓展认知与评价街道空间的新视角。本书对城市设计工作者有借鉴作用,也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行为学等相关领域师生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是一本操作性强的工具书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