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知识全知道(新国学普及本)(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学知识全知道(新国学普及本)(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16 6.0折 5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董洪杰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21924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9190466

上书时间2024-09-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篇  国家政治
  职官制度
    王
    嫡长子制
    卿大夫
    皇帝
    储君皇太子
    三公九卿
    宰相
    十三曹
    太尉与大司马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州县制
    郡守和县令
    刺史
    三辅
    三省六部制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侍郎
    政事堂
    御史台
    唐代五监
    观察使
    参知政事
    计相
    路、军、府、州
    知府与知州
    转运使
    宣政院
    行省制度
    达鲁花赤
    内阁
  从察举到科举
    世卿世禄制
    先秦的乡举里选
    春秋战国的养士
    征辟
    郎官郎吏
    察举制度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翰林院
    武科
    八股文取士
    童试与乡试
    会试
    状元及第
    榜眼、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门生
    监生
    贡生
  学制和教育
    学制
    太学的变迁
    国子监
    官学
    稷下学官
    鸿都门学
    太学
    学官
    古代的博士
    同文馆
    通儒院
    京师大学堂
    学位
    私学
    孔门四科
    六艺
    孔门十哲
    书院制度
    四大书院
  古代礼制
    五礼
    吉礼
    斋戒
    祭品
    礼器
    凶礼
    丧礼
    葬仪
    陵寝
    服丧
    五服
    避讳
    朝聘之礼
  兵制与刑制
    兵制
    民兵制
    烽燧传警
    三军
    将军
    军队编制
    秦汉军制
    征兵制
    府兵制
    都护府
    节度使
    枢密院
    大理寺
    刑部
    成文法
    《秦律》
    《唐律》
    《明大诰》
    五刑
    十恶不赦
    连坐和族诛
    宫刑
    凌迟
    监狱和班房
第二篇  思想学术
  古代哲学命题
    道
    气
    阴阳
    八卦
    万物类象
    有与无
    名与实
    动与静
    天理人欲
    天命
    天人感应
    心外无物
    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说
    道法自然
    齐善恶
    格物致知
    天人合一
  伦理、修养和品格
    人伦
    礼义廉耻
    五伦
    三纲
    五常
    主敬
    孝
    父慈子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则悌
    忠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信
    义
    礼
    智
    勇
    内省
    持志养气
    寡欲
    知耻
  儒家
    大同
    小康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尊尊与亲亲
    穷则变,变则通
    礼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民为贵,君为轻
    王道与仁政
    使民不饥不寒
    心之四端
    忠孝如何两全
    移风易俗
    制天命而用之
    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存天理,灭人欲
    王守仁格竹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思潮
  道家
    老子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无为而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国寡民
    民不畏死
    祸福相倚
    功成身退
    上善若水
    庄子的齐物论
    逍遥游
  法家、墨家和其他思想
    法先王
    法治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法、术、势
    法后王
    自相矛盾
    明故、辨类、是非之理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
    尚贤与尚同
    非命论
    不战而屈人之兵
    离坚白
第三篇  天人之学
  天文历算
    观象授时
    受天命,改正朔
    日、气、朔
    干支计时纪年
    “天文志”与“五行志”
    三垣与四象
    星野
    古代的星图
    彗星、行星的运行记载
    黄道与黄道吉日
    二十八宿
    二十四节气
    黄历
    阴历与阳历
    夏历、周历和秦历
    太初历
    授时历
    浑天仪
    北斗
    季节与十二次
    分野
    闰月
    纪日法
    纪月法
    漏刻、日晷和圭表
    张衡
    祖冲之与圆周率
    沈括
    郭守敬
  独特的中医
    中医
    中医的起源
    中医的理论基础
    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
    望闻问切
    辨证与辨病
    未病先防,有病防变
    扶正祛邪
    中药与方剂
    人体的经络网
    穴位
    针灸疗法
    中医推拿术
    药膳
    中医十大流派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孙思邈
    金元四大家
    李时珍
    《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
    《千金方》
    《本草纲目》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条辨》
    奇经八脉
    拔罐
    导引
第四篇  文学
  古代文体
    神话传说
    诗
    楚辞
    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南北朝民歌
    词
    曲
    文
    赋
    骈文
    古文
    八股文
    明代小品文
    小说
    变文
    唐传奇
    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
    笔记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公案小说
    谴责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诗话与词话
    评点
  文学流派
    建安风骨
    玄言诗
    田园诗
    山水诗
    宫体诗
    边塞诗
    新乐府运动
    江西诗派
    永嘉四灵
    台阁体
    江左三大家
    唐诗派
    宋诗派
    诗界革命
    花间派
    婉约派
    豪放派
    常州词派
    公安派和竟陵派
    桐城派
  文论
    诗言志
    诗缘情
    诗可以观
    美刺
    赋、比、兴
    诗教
    温柔敦厚
    知人论世
    文以载道
    文质
    文气
    风骨
    意境
    选学
    红学
  杰出文学家
    屈原
    贾谊
    司马相如
    扬雄
    曹操
    曹植
    阮籍
    陶渊明
    初唐四杰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白居易
    刘禹锡
    柳宗元
    李贺
    杜牧
    李商隐
    唐宋八大家
    柳永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蒲松龄
    吴敬梓
    曹雪芹
第五篇  史学
  史书的体裁
    正史
    杂史
    别史
    野史
    纪传体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
    会要体
    学案体
    起居注
    实录
    方志
    类书
  史论
    属辞比事
    春秋笔法
    成一家之言
    六家二体
    五志三科
    直书与曲笔
    博采与善择
    史才三长
    史学三要
    六经皆史
    史法与史意
  著名史学家
    董狐
    司马迁
    刘向
    班固
    刘知几
    杜佑
    马端临
    顾炎武
    赵翼
    钱大昕
    章学诚
    崔述

内容摘要

**篇 **政治 职官制度 ※ 王 王*早出现于殷周时期,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商纣王、周穆王。《六书·故疑》言:“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关于“王”的字形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三画而连其中谓**。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本来称呼为公(如秦穆公、齐桓公)的诸侯们纷纷称王。秦统一全国后,天子称作皇帝,也不再封王。汉代,汉高祖刘邦封赐异姓功臣为王,王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高封爵。后异姓王发动叛乱,刘邦将之尽行剿灭后,封赐宗室子弟为王,并规定后世非同姓不得封王。此规矩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遵循,异姓臣子功劳再大*多封侯(但也有统治者对拥兵自雄的武人无力剿灭而被迫对其封王的情况,如清代的三藩王)。西汉时,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七国之乱”,西晋也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八王之乱”。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均认识到同姓王也不可靠,因此对同姓封王时只是赐其爵号,不再封地。自此,王成为封赐宗室的*高爵位,直至清亡。 ※ 嫡长子制 嫡长子制是西周时期创立的一种权力和财产继承制度。自从夏朝建立王朝以来,便开始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存在。一旦一代君王死去,显然谁都想继承王位。而按照父系氏族长期以来的父系亲缘关系来判定谁*有资格继承王位,很难有定论。比如,儿子和父亲显然是血缘关系近的,但弟弟也不远。比如,夏朝的王位多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的。商朝的王位大多传给弟弟,*后由*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实行这样一种有趣的王位继承制。但这些不固定的王位传承方式,很容易发生争夺王位的情况,比如,商朝便多次出现君主的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情况。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谓嫡长子,即嫡子中的长子。“嫡子”,即妻所生之子,与之对应的是妾所生的“庶子”。“嫡子”中的“长子”才有继承君位的资格,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则都没有资格。即所谓“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当然,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们并非一无所获,而是能够获得相应的封地。另外,这种嫡长子继承制不仅适用于天子位的传递,而且适用于诸侯位、卿大夫等。诸侯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封为卿大夫;而卿大夫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分封为士,以此类推。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又防止了贵族内部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秦汉之后,嫡长子制在后来的许多朝代依旧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许多时候,连皇帝本人想要立嫡长子之外的皇子为太子都不太容易。 ※ 卿大夫 卿大夫*初是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分封级别。在西周的分封制中,天子分封土地给诸侯治理,诸侯再将自己的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卿大夫治理,卿大夫下面还有士,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世袭统治权,同时效忠于诸侯。东周时期,在诸侯王脱离周天子控制崛起的同时,卿大夫阶层也开始崛起,许多诸侯国也出现卿大夫控制诸侯国政治的现象。比如,孔子时期的鲁国朝政便是在季氏三家卿大夫的把持之下,甚至一些卿大夫干脆弑君自立。秦统一六国之后,由于分封制已经被郡县制所取代,卿大夫这个封建领主也便不**篇 **政治 职官制度 ※ 王 王*早出现于殷周时期,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商纣王、周穆王。《六书·故疑》言:“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关于“王”的字形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三画而连其中谓**。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本来称呼为公(如秦穆公、齐桓公)的诸侯们纷纷称王。秦统一全国后,天子称作皇帝,也不再封王。汉代,汉高祖刘邦封赐异姓功臣为王,王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高封爵。后异姓王发动叛乱,刘邦将之尽行剿灭后,封赐宗室子弟为王,并规定后世非同姓不得封王。此规矩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遵循,异姓臣子功劳再大*多封侯(但也有统治者对拥兵自雄的武人无力剿灭而被迫对其封王的情况,如清代的三藩王)。西汉时,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七国之乱”,西晋也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八王之乱”。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均认识到同姓王也不可靠,因此对同姓封王时只是赐其爵号,不再封地。自此,王成为封赐宗室的*高爵位,直至清亡。 ※ 嫡长子制 嫡长子制是西周时期创立的一种权力和财产继承制度。自从夏朝建立王朝以来,便开始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存在。一旦一代君王死去,显然谁都想继承王位。而按照父系氏族长期以来的父系亲缘关系来判定谁*有资格继承王位,很难有定论。比如,儿子和父亲显然是血缘关系近的,但弟弟也不远。比如,夏朝的王位多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的。商朝的王位大多传给弟弟,*后由*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实行这样一种有趣的王位继承制。但这些不固定的王位传承方式,很容易发生争夺王位的情况,比如,商朝便多次出现君主的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情况。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谓嫡长子,即嫡子中的长子。“嫡子”,即妻所生之子,与之对应的是妾所生的“庶子”。“嫡子”中的“长子”才有继承君位的资格,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则都没有资格。即所谓“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当然,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们并非一无所获,而是能够获得相应的封地。另外,这种嫡长子继承制不仅适用于天子位的传递,而且适用于诸侯位、卿大夫等。诸侯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封为卿大夫;而卿大夫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分封为士,以此类推。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又防止了贵族内部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秦汉之后,嫡长子制在后来的许多朝代依旧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许多时候,连皇帝本人想要立嫡长子之外的皇子为太子都不太容易。 ※ 卿大夫 卿大夫*初是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分封级别。在西周的分封制中,天子分封土地给诸侯治理,诸侯再将自己的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卿大夫治理,卿大夫下面还有士,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世袭统治权,同时效忠于诸侯。东周时期,在诸侯王脱离周天子控制崛起的同时,卿大夫阶层也开始崛起,许多诸侯国也出现卿大夫控制诸侯国政治的现象。比如,孔子时期的鲁国朝政便是在季氏三家卿大夫的把持之下,甚至一些卿大夫干脆弑君自立。秦统一六国之后,由于分封制已经被郡县制所取代,卿大夫这个封建领主也便不再存在。“卿大夫”这个词分裂为“卿”和“大夫”,均是官职名称。“卿”是仅次于“公”的官职级别,秦汉朝廷 “三公”之下设“九卿”,如大理寺卿、太常寺少卿等。清朝常以三品至五品卿作为官爵虚衔。另外“卿”还被皇帝用作对于大臣的爱称,乃至皇帝直接称大臣为“爱卿”。而“大夫”也是古代**官员的称呼,秦汉之际的中央要职中便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官职。除此之外,“卿”与“大夫”*初时也有一些区别,卿一般是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大夫则指地方大员,但后来这些区分也逐渐不那么明显了。 ※ 皇帝 皇帝是封建王朝的*高统治者。皇, 早期是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 机谓之皇”;帝,则是生物之主,有生育 繁衍之源的意思。在上古时期,“皇”与 “帝”都是用来称呼*高统治者的称号,如“三皇五帝”。商周时期,*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比如,商纣王、周文王。皇帝一词的出现始于秦始皇。秦虽二世而亡,但“皇帝”这一称号流传了下来,为后世历代沿用。有人专门统计过,自秦2000多年下来,中国正统王朝的皇帝总共有 349位。 ※ 储君皇太子 储君,即是未来的皇帝,除个别为皇帝的弟弟、叔叔,或者直接是皇帝的孙子,称作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孙等外,一般情况下为皇帝的儿子,称作皇太子,简称太子。在我国汉代,王侯的继承人也曾称“太子”,汉代后,各种同姓或异姓王侯乃至藩属国的继承者都统称为“世子”。储 秦始皇像 君在帝王制度下是**重要的角色,一旦立了储君,便避免了皇帝驾崩**陷入内乱的危险,也避免皇子们为争当储君而钩心斗角的情况。储君确定之后,大臣和皇子们对未来的政治走向心中有数,人心便安定,政治也便安定了。因此,储君往往被称作“国本”。关于储君的立法,自从我国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来,后世帝王一般都以此为基本原则,立嫡长子,即皇后所生的长子为太子。一旦皇后无子,则立庶子中的长子。不过,也有一些皇帝以“立贤”为原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