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5.25 4.3折 ¥ 59 全新
库存64件
作者张海涛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2755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1271807
上书时间2024-09-06
儒学
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早指的是祭官,注重自然天象与农耕事务。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原始部落和奴隶社会时期,人类恐惧什么就会敬奉什么。有了敬奉,就出现祭拜。从考古发掘来看,商周时期已经产生祭天、祭祖活动,但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祭祀祖先,而是不同国家、部落祭拜不同的偶像。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逐步成为权力的象征。
殷商时期人们尊崇的偶像非常多,对祖先的崇拜尤为突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人有较多的、复杂的祭祀活动,多采用人祭,手段非常残忍。至周代,祭祀活动就已形成定制,也为后世的祭祖活动树立了典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初时的祭祖除了死时厚葬及人殉之外,还要定期供奉酒食玉帛,后来发展为烧纸钱供祖先花销。如此代代相传,遂成定习。
原始礼乐的主要功能是敬鬼、事神,由男性巫师来主持。祭祀仍是礼乐的核心。春秋时代,儒者精通宗教礼仪,替人主持祭祀仪式,以此为业,世代相传,与巫师相似。
春秋后期,群雄争霸天下,战争不断。而祭祀活动程序复杂,从准备到祭祀结束少则数天,多则数月,而且花费财物较多,所以祭祀活动受到贵族和统治者的排斥,礼制分崩离析。
孔子是专门负责祭祀及丧葬事务的工作人员、礼学专家,与弟子都曾主持过仪式,对当时已败坏的礼乐制度极为不满,决心改造礼乐传统,为旧有礼乐注入活力,恢复秩序,提倡“君子儒”,期望弟子们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的贱民阶层。这时,儒从礼乐专家逐步转型为知识人。
孔子自视为周礼的守护者,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要加以效法,寻求礼乐的根本,主张礼乐必须以“仁”为精神核心,仁与礼互相支援互相制约。从哲学角度重新阐释礼乐,标志着儒家精神的开端,使儒家的人文主义超越了巫的传统。
孔子生于鲁国,是没落贵族的后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为了生计还学了乐、射、御、书,年少时曾担任基层公务员,管理仓库与畜牧。
51岁时,成为鲁国中都宰,升任司空与大司寇。但他不满鲁国当权的季氏三家,于是离开鲁国,游说其他国君采用其学说,带弟子周游列国13年,“知其不可为而为”。
67岁时,返回故乡,整理经书、教授门人。传说孔子有弟子3000人,精通六艺的有72位。孔子提倡学以成人,自称“述而不作”,所以说,孔子一直在编辑书而不曾著书;信而好古,相信上古圣王尧舜时是最美好的时代,所以孔子是一个复古主义者。
73岁时,孔子逝世。回顾孔子的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