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读
性格也会决定成败一直以来,有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如何培养人才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其中,有几位心理学家采用了一种“笨”办法进行研究,结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先是在全美范围内对十几万名儿童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了近2000名智商很高、品学兼优的孩子,然后对他们的成绩、性格、家庭等因素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然后每隔两年就回访一次,并做些相应的总结研究工作。在经过了长达30年的回访后,心理学家们发现,这些小时候很聪明的孩子在成年后并非都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就。其中,有大约1/5的人从小到大都表现得很出色,有的成为年轻的医学家,有的成为作家,有的成为的企业家,等等。但是,还有大约1/5的孩子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表现得很普通,儿时高智商的影子此时一点儿都看不出来了。
心理学家注意的是,这些孩子们中间还有一些走上了歧路,如问题少年,甚至成年后成为狡猾的罪犯。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根据历次的回访记录,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大多在性格上有些问题,而这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有一些征兆,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如意志力薄弱、爱慕虚荣、偏激、自负等。而一些孩子虽然智商很高,但有懒惰、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中学、大学的表现也就逐渐泯然众人矣。
一个人的一生能否持续成功,其先天的智力水平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其性格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和行为中比较持续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我们的儿童时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年龄增加和阅历的增长,会逐渐稳定下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成为人的“本性”。
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人生一旦谈到幼儿的教育问题,有个名词就会常常被专家们提及——“潮湿的水泥期”。它的意思是,在孩子7岁前,他们的品性有很大的可塑性,就像拌在水里的水泥一样,可以被塑成各种样子;7岁以后,孩子的性格就会逐渐定型,犹如晾干的水泥雕塑般,很难再进行改变。
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英国的心理学家凯斯教授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实证研究,他的研究方法和上一节中美国心理学家的方法如出一辙:跟踪调查。这种方式看似无甚新奇之处,而且费时费力,但确实很有效果而且往往很有说服力。
凯斯教授和同事们在英国各地共选择了800多名7岁前的孩子,他们对每个孩子的性格进行了的调查,并向他们的父母进行了相应的咨询,然后根据相关模型一一分类。他们将所有的孩子根据性格不同分为了五类人群,分别是自信心强类、适应性强类、内向沉默类、约束性强类和心理不安类。在20年后,凯斯教授又对这些孩子及其父母们进行了回访,采集了详细的数据,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