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韵千年/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之旅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74
2.0折
¥
88
全新
库存307件
作者孙庆忠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2888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9769754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主编寄语 苑 利
序 言 孙庆忠
01 湾塌坡峁粮里的生灵聚落
02 金狮银象守护的风水宝地
03 乡村生活周期里的祭奠
04 化解是是非非的“人市儿”
05 四十里山路散落的背粮记忆
06 农业文化遗产名号的多重困惑
07 你来采访时他已赶赴黄泉
08 多上往事“物”中来
09 泥河沟村的“少安”与“少2”
10 车会沟里的老人部落
11 他们的生命被温柔对待过
12 “真的不了解我们的妈妈”
13 口述历史制作的“前台”与“后台”
14 泥河沟夜话:与青年学子谈心
15 泥河沟夜话:“把种子埋进土里”
16 与纪录片编导谈遗产地拍摄
17 庆典晚会让村庄“动”起来
18 古枣园文化节里的讲堂留声
19 乡村大讲堂的初心与远念
20 古枣园是咱村的聚宝盆
21 作为隐形资源的乡村文化发掘
22 田野思绪里的无奈与忧伤
后记
内容摘要
陕两佳县地处黄河中段晋陕峡谷西岸,高低错落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川道,形成了这里湾、塌、坡、峁、梁交融汇聚的地形景观。其地貌特征可以简约勾勒为水流弯曲处是“湾”,河水蜿蜒曲折处沙土沉积的土地是“塌”,山体倾斜的部分称“坡”,浑圆的山顶宛如“山的帽子”为“峁”,两坡相遇、两峁之间形成的脊状地貌就是“梁”。这片苦瘠而神奇的土地,却是“枣之故土故乡”。这里有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从野生型酸枣、半栽培型酸枣到栽培型酸枣,包括3个酸枣品种群共16个地方品种,以及13个枣的品种群共35个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其境内的朱家坬镇泥河沟村保留着栽培历史很长、面积优选、品质优选的原始枣林。在这片被称为枣树“活化石”的古枣园里,共生有各龄枣树1100多株,其中干周在3米以上的古枣树有3株、2米以上的有30株,优选一株干周为3.41米,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十年九旱的佳县,灾害频发、粮食歉收是稀松平常之事。在这种情况下,红枣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木本粮食,因此,红枣一直是百姓的“救命粮”,枣树也就成了“铁杆庄稼”和“保命树”。当地人把红枣视为“命根子”,精心呵护枣园枣树,世世代代与枣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在佳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古枣园的核心区域竖起了一座雕刻精致的石碑。碑中央雕刻着时任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题写的“枣源”二字,两侧是一副对联“心血用在百姓上,身体融入万木中”,以此讴歌枣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低调朴实的品格,同时也向世人宣告:这里就是红枣的发源地。石碑的背面是榆林市文联陈继春于是年9月6日撰写的“千年枣林碑记”,为枣立言。 与古枣园相伴的车会沟源于刘国具乡大舍窠村,在泥河沟村口处与黄河相连,全长25.3千米,流域面积148.03平方千米。它连接着村庄内外的景观与风物,是沿途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水源。近几年,自然观察者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鉴定出野生动值物103种,其中植物27种、昆虫33种、鱼类3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2种、鸟类34种、兽类2种。这些本地物种属于典型古北区系,顿具黄土高原特色。然而,天蓝灰蜻、条斑赤蜻、黄基赤蜻和狭边青步甲4个陕西省级新记录物种的发现,以及蓝额红尾鸲在陕北繁殖地的新记录,体现了本地环境及物种在黄土高原范围内的特殊属性。这里的石鸡密度之高、分布之广,在全国专享,生物多样性之特质可见一斑。 在这片大自然赐予的山岭中,与野生动植物共生的是“虚怀素志,亮节高风”的“植物之平民”,是“倾全身利人”的枣树。在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枣林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因枣树的枝叶并不遮天蔽日,透光性强,树底通风好,所以枣树能够为其他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适宜作物间作。通常在幼树期间,枣树下种植的农作物有土豆、黄豆、谷子、绿豆、红薯等低秆作物。管理6年至7年后,林下多种植各种蔬菜,亦可散养家禽。枣农为菜园浇水时,水分先被蔬菜瓜果吸收,渗入地下后枣树再汲取养分,由此形成了资源充分利用的种植系统。在36亩古枣园内,除了枣树,还生长着花椒、杨树、榆树、臭椿、杏树等林木,它们与在此栖居的各种生物,共同维系了一个内在平衡的群落。由此可见,传承干载的枣树种值历史,以及民众经世累积的枣树栽培与管理技术、作物的抗灾和储存技术,都是当地人本土知识和生存智慧很直接的表达。它们提供了保障当地村民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和社会福祉的物质基础。正是老百姓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精心呵护,以及在适应自然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才有了枣缘社会世代相承的文化形貌。 泥河沟村之灵秀,缘于山环水绕、生灵欢跃的车会沟。从村口的金狮山和银象山逆流而上,车会沟沿途的景观与风物便会尽收眼底。每逢雨季,水量充沛;旱季到来,则干涸断流。从古枣园近旁的戏楼圪洞出发,途经后河上,穿过曹柳圪台,就到了小园子沟。继续前行是大园子沟,两沟对面便是形似鱼状的老鱼坡。拐弯之后,起伏的山包赫然呈现,因其形如葫芦,村里人称此地为“葫芦蛋”。沿途沟峁相连,峰回路转,别有洞天。越过蒿峁和炭窑峁,车会沟的两条径流在小沟门处汇聚。此时登高俯视,径流两岸的山势恰似两根龙须,将山间隆起的虎丘环抱其中。这里便是泥河沟村的风水宝地——卧虎湾,也叫龙须湾。 车会沟夏日山水相依,风光旖旎,冬日山峰突兀,苍凉壮美。相对于异乡来客,这里是陌生的山林。但对当地村民而言,这里既是自然的地理景观,也是人为建构的环境…… P2-5
精彩内容
本书的内容源于他和学生在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非学术性文章。该书主要写了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泥河沟的乡村建设中的故事,以及作者对古枣园、古村落的直观认识。作为农业遗产专家,作者在书中也对农业遗产田野调研中应注意的问题、当下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当下乡村旅游资源如何开发等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