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六记(注释典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浮生六记(注释典藏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03 4.3折 39.8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复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1140261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10077710

上书时间2024-09-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2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散文家。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以行商、书客、幕僚、名士终身。嘉庆中曾随齐鲲出使琉球;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    沈复之妻陈芸(芸娘),字淑珍,为他的表姐,两人同岁。陈芸天资聪慧,颇能诗文,是一个有才而且性格洒脱的女子。林语堂曾赞美《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为“中国文学上可爱的女人”。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1
 卷二 闲情记趣…………………………………………………………… 53
 卷三 坎坷记愁…………………………………………………………… 75
 卷四 浪游记快……………………………………………………………113
 卷五 中山记历……………………………………………………………175
 卷六 养生记道……………………………………………………………239

内容摘要
     原文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后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鸠》冠三百篇之首,被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翻译 我出生在乾隆癸未年(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冬月二十二日,当时正逢太平盛世,且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特别是以后苏州沧浪亭畔的夫妻生活,真是上苍对我的厚爱,可谓到了极点啊。 苏东坡说“世间万事犹如春天的好梦那样一点痕迹都没有啊”,如果不用笔墨记载下来,那就未免有负于上苍对我的厚爱。我因为想到作为有关夫妻典范的《关鸠》位于《诗经》三百篇的篇,所把夫妇放在篇,其余按照次序逐渐涉及。所以感到惭愧的是少年时代失于勤学,学识匮乏,所以所记载的内容不过实实在在的事情而已,如果一定要用文法加以考订,这就像从昏暗的镜子里面去看清事物那样了。 原文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翻译 我从小就下聘于金沙的于氏,可惜此女八岁夭折了。因此娶妻陈氏,陈氏名芸,字淑珍,是舅舅陈心余先生的女儿。陈芸生性智慧聪颖,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大人口授白居易的《琵琶行》,她马上就能够朗诵。可惜陈芸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留下母亲金氏,弟弟陈克昌,且家徒四壁。陈芸逐渐长大,娴熟于女红,因此三口之家全仰仗她的针线活得以供给,乃至陈克昌跟着老师读书,学费笔墨也无所或缺。一天,陈芸从竹书筐里发现了《琵琶行》的本子,于是挨个字儿地跟着认字,开始了学识字。陈芸在刺绣的闲暇时间,慢慢通晓吟咏,写下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优美的诗句。 原文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末七月十六日也。 翻译 我十三岁那年,随着母亲回娘家探亲,我跟陈芸两小无嫌,开始看到她的刺绣作品,虽然赞叹她的才思隽秀,但是唯恐她的福泽不深,可是因为一见钟情而不能释怀,就告诉母亲说:“如果为我娶媳妇,除了淑姐姐不娶。”母亲也喜欢陈芸的温柔和蔼,马上取下手上戴的金戒指跟陈芸的母亲缔下了婚姻之约。这是乾隆乙末(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七月十六日。 原文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翻译 这一年的冬天,恰逢陈芸的堂姊出嫁,我又随着母亲一起去。陈芸跟我同年,而比我长十个月,因为从小以表姐、表弟相称,所以我依旧喊她“淑姐”。当时只见满屋子的新衣服,而陈芸一身上上下下都穿着素淡,只是把鞋换成了新的而已。看见她的刺绣很精巧,经过询问得知是她自己刺绣的,我才得知她的慧心不仅仅在笔墨上。陈芸的形象肩削项长,清瘦而不露骨,眉弯而目秀,回头顾盼而神采飞扬。只是两齿微微露出,好像不是吉祥之相。因为陈芸的这种缠绵之态,也令我的所想也随之消减。 原文 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 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 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 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 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 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翻译 我请求看她的诗稿,有的仅一联,有的只有三四句,大多没有成篇的,询问其中缘故,陈芸笑着说:“这都是没有教老师教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我希望能得到得知己且可以作为老师的人来帮我推敲完成。” 我嬉戏地给她题签说这是“锦囊佳句”,不知道后来夭寿的玄机在这个时候已经潜伏下了。 当天晚上送亲去城外,回来的时候已经凌晨四五点,我腹中饥饿寻找食物,婢妪给我送来枣脯,我嫌枣脯太甜。陈芸偷偷地拉着我

主编推荐
★中国挚美古文佳作,融合了散文、小说、笔记、诗词多种因素。看三白与芸娘的浮生若梦,感尘世之生活的欢乐哀愁。让年轻人正确认识爱情和对待生活! ★林语堂、俞平伯、曹聚仁等推崇备至,汪涵、贾平凹力荐!

精彩内容
《浮生六记》是清代人沈复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所写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漫游经历。  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他们两小无猜,深情不悔,“年愈久而情愈深”,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感到温馨、甜蜜;沈复笔下的芸娘更是聪颖明慧,痴情一生,林语堂曾形容她:“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zui可爱的女人。”  本书的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或许都有不同的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却是心灵的正能量,发现美、传递美,学会乐观豁达的人生处世,让我们相信生活无处不美。

媒体评论
★中国挚美古文佳作,融合了散文、小说、笔记、诗词多种因素。看三白与芸娘的浮生若梦,感尘世之生活的欢乐哀愁。让年轻人正确认识爱情和对待生活!
★林语堂、俞平伯、曹聚仁等推崇备至,汪涵、贾平凹力荐!

芸娘,中国美丽的女子。不识芸娘,枉读中国古典文学。
  ——胡适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有能辨别的罢。
  ——俞平伯
  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zui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林语堂
  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 陈寅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