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构与解构之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话语阐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建构与解构之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话语阐释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3.56 6.0折 5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乐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4948894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11385545

上书时间2024-09-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乐林,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成

果主要有:《〈二侠传〉与〈女侠传〉的整理及研究》《历史的逃逸、自然仿像性与景观的自我殖民——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另类迷失与出路选择》《武侠小说中正邪男女恋情模式之分析》《虚构的真实——论武侠小说对江湖世界的想象与叙述》《小说危机与〈红楼梦〉的启示》《彷徨于末世与走向乌托邦——贾宝玉与段誉形象对比分析》《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论晚清剑侠小说中剑仙形象的转变》等。参加国家二一一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九八五工程创新基地规划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绪论:文化·身份·大众文化
    一、“文化”作为话语场: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身份的“分化”/“去分化”
    二、“大众”作为超级能指:中国文化“大众化”的多幅面孔
上编:大陆流行音乐的文化政治阐释
  第一章:大陆流行音乐的身份认同(上)
    一、1978—1983:大众文化兴起语境中“流行音乐”身份的置换
    二、1985年:流行音乐的“大众性”着陆
    三、1986年:流行音乐身份的“合法性”证明
  第二章:大陆流行音乐的身份认同(下)
    一、1988年:流行音乐的“民族性”移位
    二、1990年:港台乐、亚洲风、红太阳和摇滚乐交织而成的“雾中风景”
    三、1994:流行音乐表达“都市现代性”情怀的多副面孔
  第三章:王菲“传奇”的背后——一个“另类”偶像的生产与消费
    导语:王菲的音乐影响与社会影响
    一、文化权力与王菲传奇——在批判与拥护之间
    二、文化工业与大众接受——在编码与解码之间
    三、文化工业与明星崇拜——喜欢王菲的背后
中编:社会历史转型的文化症候
  第四章:“无厘头”——作为一种喜剧文化的可能性阐释
    一、无厘头文艺的当下遭遇与研究方法
    二、无厘头艺术观念更新的合理性
    三、无厘头作为喜剧的本体论存在
    四、无厘头文艺的行为诗学
  第五章:无厘头文艺的美学价值再阐释
    一、解构与建构:无厘头文艺的美学悖论
    二、“无厘头”艺术的价值指向:“解构”承载的人文底色
    三、传统伦理的温情回归与传统模式的缺陷
    四、后现代语境中无厘头诗性返魅的可能和途径
  第六章:反抗与妥协的暧昧——无厘头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症候
    一、“大话影像”与“世说新语”:无厘头的普泛化影响与多重面孔
    二、“网络恶搞”与“暴民心态”:无厘头的社会学病灶
    三、重建价值观与文化多元:无厘头的文化变迁启示
    四、无厘头作为审视文化艺术更新的一种路径
下编:全球化场域中的族裔想象与文化经济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新世纪武侠电影的症候式解读
    一、问题的缘起与武侠电影研究的方法
    二、症候与生存一一全球化语境与武侠电影的盛放/迷失
    三、策略与情结——奥斯卡情结与作为策略选择的武侠电影
  第八章: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价值嬗变
    一、从娱乐行为到休闲政治——观影行为的多重意义
    二、中产阶级价值的显影与遮蔽
    三、深度模式的逃离:被消费的历史
    四、新世纪的隐喻:武侠与政治的和解
  第九章:新世纪武侠电影奇观化美学悖论
    一、形下之“器”与形上之“道”:奇观与叙事的辩证法
    二、在奇观与叙事之间腾挪跌宕:《一代宗师》的启示
    三、器械奇观化与意义的延宕
    四、景观催眠术:景观叙事的意识形态性
结语:新世纪武侠电影实践的启示与出路
    一、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武侠电影“创新”与“类型”的辩证法
    二、武侠电影与电影产业的助力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绪论:文化·身份·大众文化

要考察文化、身份、大众文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问题,因此对何谓文化,这个有着复杂文化变迁痕迹、悠久的历史延绵的概念,需要再从本书的阐释立场出发做一番梳理。文化源自于拉丁语,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被不同语境、不同立场的解读者,赋予了错综复杂且伸缩自如的内涵和外延。

一、文化作为话语场: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身份的分化”/“去分化

18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尔在他的名著《人类历史哲学概要》中曾经界定了文化所要具备的三个特点:第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第二,文化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稳定性特征;第三,文化具有不同区域的明显区分性。”①在这里可以看出,自文化的定义诞生时起,就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不同的身份和意识,而文化的相互碰撞,带来的则是不同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混杂。

从整个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文化的等级性和区分性的形成,是伴随着西方社会由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而出现的,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实践以及现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前现代的宗教和形而上基本问题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科学、道德和艺术(或者知识、伦理和审美),这三个领域一经划分就开始各自独立,文化艺术也就因此有了自己自主发展的逻辑性,这是社会的合理性和文化合理性发展的产物。这个过程也就是后来哈贝马斯所言的文化的分化,他认为:这种分化是18世纪的启蒙哲学家对现代性按其内在逻辑的系统设计:发展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自律的艺术的努力。”①而周宪则进一步把哈贝马斯的观点具体阐述为:科学领域——求真,体现为客观性;实践领域——求善,体现为道德自觉;审美领域——求美,体现为艺术自主。”②这就规定了自律作为现代艺术最主要的追求。但是,艺术对自律的求索,显然也无形中促使着那些拥有优越的社会、教育资源的精英阶层,顺利跻身上层主流社会,或者形成上层阶级的身份地位和权利,从而规定着他们关于社会文化的趣味体系和等级秩序。当然也正是依赖着他们对何为文化的权威解释,民间的通俗文化则被逐渐边缘化、低俗化。

当然,无论漠视也罢,藐视也好,事实上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普通大众、市民阶层自主意识的萌发,他们开始作为一个自在整体要求在文化舞台上显山露水,那么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也必然以势如破竹、汹涌来袭之态,在现代主义的文化版图中谋求自我身份地位的合法化,于是在自律的摇篮中沉睡的文化的精英属性,就必然遭遇巨大的危机和重创。至此,文化再也无法作为特权和专利被自我封闭在艺术自律的狭小天地中,而开始下延为各阶层自我审美趣味的多元身份选择。从这个意义的区分来看,可以把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解读为自律的、精神的、审美的文化,因此更主要的体现着现代性的审美维度;而早期的大众文化作为民间文化乃至通俗文化的一种变体,更主要的或许与商品经济生产和消费的资本主义逻辑琴瑟和鸣,成为消费主义绑架下的感性的肉身的解放与狂欢的文化,彰显的是现代性的物质维度。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对比区分,不是截然分明的二元对立立场,事实上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和暧昧性,以及在各个维度和层面的游走和滑动,恰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显。只不过20世纪之前,这种模糊和游走相对较为隐蔽,而现代性的发生,一方面作为强劲的催化剂,使大众文化从星星之火蔓延到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文化自身与社会产业……



精彩内容
本书选择了大众文化 代表性的两个表现形式(流行音乐与武侠电影)、一个大众文化生产的成功个案(王菲的传奇与流行)和一个既典型又特殊的大众文化思潮(“无厘头”),来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考察在文化、身份、大众工业生产机制,社会文化症候,意识形态等影响大众文化表现、发展以及变迁的几个关键词的作用下,他们各自出现和存在的价值意义,及由此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和所敞开的理论视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