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合物乳液合成原理性能及应用(第3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聚合物乳液合成原理性能及应用(第3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18.64 6.0折 1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同玉,刘庆普,胡金生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408686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1726328

上书时间2024-09-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同玉,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已退休),教授,曹同玉老师在天津大学一直从事高分子乳液聚合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高分子聚合方面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国内两本乳液聚合类的都是曹先生编写或翻译。退休以后曹先生也一直在企业担任顾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



目录

第1章 绪论001

1.1 乳液聚合的定义001

1.2 乳液聚合技术发展简史002

1.3 乳液聚合的特点005

1.4 本书各章内容简介006

参考文献007


第2章 乳液聚合原理011

2.1 胶束的本质及其增溶作用011

2.2 乳液聚合体系的物理模型013

2.2.1 分散阶段013

2.2.2 阶段Ⅰ 014

2.2.3 阶段Ⅱ 016

2.2.4 阶段Ⅲ 018

2.3 阶段Ⅰ动力学理论019

2.3.1 Smith-Ewart 关于阶段Ⅰ的动力学理论019

2.3.2 Gardon 关于阶段Ⅰ的动力学理论024

2.3.3 球形粒子对自由基吸收机理031

2.4 阶段Ⅱ动力学理论034

2.4.1 Smith-Ewart 关于阶段Ⅱ的动力学理论035

2.4.2 关于Smith-Ewart 递推公式的通解039

2.4.3 Ugelstad 曲线041

2.4.4 Gardon 关于阶段Ⅱ的动力学理论043

2.5 阶段Ⅲ动力学理论046

2.5.1 基本理论046

2.5.2 本体聚合数据拟合法求k t 047

2.5.3 自由体积法求k t 049

2.6 乳胶粒尺寸分布050

2.6.1 总体平衡模型051

2.6.2 间歇乳液聚合总体平衡模型的求解052

2.7 连续反应器中的乳液聚合055

2.7.1 简介055

2.7.2 在釜式连续反应器中进行的乳液聚合理论模型055

2.7.3 釜式连续反应体系的非稳特性060

2.8 乳液聚合综合数学模型061

2.8.1 定性理论062

2.8.2 乳胶粒的总体平衡064

2.8.3 乳胶粒中其他组分的平衡071

2.8.4 环境平衡072

2.8.5 模型的应用076

本章符号说明077

参考文献079


第3章 乳化剂081

3.1 概述081

3.2 乳化剂的分类082

3.2.1 阴离子型乳化剂082

3.2.2 阳离子型乳化剂083

3.2.3 非离子型乳化剂084

3.2.4 两性乳化剂085

3.2.5 阴离子-非离子复合型乳化剂085

3.2.6 高分子乳化剂086

3.2.7 聚合型乳化剂087

3.2.8 含氟乳化剂088

3.2.9 保护胶体089

3.2.10 分散聚合用分散剂089

3.3 在乳液聚合中乳化剂的作用090

3.3.1 降低表面张力090

3.3.2 降低界面张力091

3.3.3 乳化作用091

3.3.4 分散作用091

3.3.5 增溶作用091

3.3.6 导致按胶束机理成核091

3.3.7 发泡作用092

3.4 乳化剂的基本特征参数092

3.4.1 临界胶束浓度092

3.4.2 胶束的形状、大小及荷电分率098

3.4.3 增溶度101

3.4.4 HLB 值105

3.4.5 浊点109

3.4.6 三相点111

3.4.7 转相点113

3.4.8 一个乳化剂分子在乳胶粒上的覆盖面积115

3.5 乳化剂的选择117

3.5.1 以HLB 值为依据选择乳化剂117

3.5.2 以其他特征参数为依据选择乳化剂119

3.5.3 经验法选择乳化剂120

3.6 乳化剂对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123

3.6.1 乳化剂对聚合反应速率及聚合度的影响123

3.6.2 乳化剂对乳胶粒数目及直径的影响124

3.6.3 乳化剂对聚合物乳液稳定性的影响125

3.7 脂肪酸盐乳化剂125

3.7.1 烃链长度的影响126

3.7.2 反号离子的影响127

3.7.3 烃链上双键的影响127

3.8 松香酸皂乳化剂128

3.9 硫酸盐及磺酸盐乳化剂131

3.10 阳离子型乳化剂133

3.11 非离子型乳化剂133

参考文献137


第4章 引发剂140

4.1 概述140

4.2 热分解引发剂141

4.2.1 过硫酸盐在水介质中分解机理和动力学141

4.2.2 在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其他物质对过硫酸盐分解的影响146

4.2.3 过硫酸根离子引发机理149

4.2.4 过硫酸盐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152

4.2.5 其他热分解引发剂154

4.3 氧化还原引发剂156

4.3.1 过硫酸盐-硫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58

4.3.2 过硫酸盐-亚硫酸氢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59

4.3.3 氯酸盐-亚硫酸氢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60

4.3.4 过氧化氢-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61

4.3.5 有机过氧化氢-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62

4.3.6 有机过氧化氢-聚胺引发体系170

4.3.7 其他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71

参考文献172


第5章 单体174

5.1 概述174

5.1.1 乳液聚合单体的主要类型174

5.1.2 单体性质对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181

5.1.3 单体对乳液聚合物性能的影响183

5.2 乙烯基单体185

5.2.1 苯乙烯185

5.2.2 乙烯189

5.2.3 乙酸乙烯酯191

5.2.4 氯乙烯197

5.2.5 偏二氯乙烯201

5.2.6 丙烯酰胺204

5.2.7 丙烯腈205

5.2.8 丙烯醛206

5.2.9 其他乙烯基单体206

5.3 共轭二烯烃单体206

5.3.1 丁二烯206

5.3.2 异戊二烯214

5.3.3 2,3-二甲基丁二烯与1,3-戊二烯215

5.3.4 氯丁二烯215

5.4 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系单体217

5.4.1 简介217

5.4.2 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物理性质217

5.4.3 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共聚合218

5.5 交联单体220

5.5.1 多双键型交联单体221

5.5.2 羧酸型交联单体221

5.5.3 N-取代丙烯酰胺衍生物型交联单体221

5.5.4 羟基型交联单体221

5.5.5 环氧型交联单体222

5.5.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