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革与创生--城市初中三雅教育的实践探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变革与创生--城市初中三雅教育的实践探索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2.73 6.0折 8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先刚等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70595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0774109

上书时间2024-09-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谢先刚,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校长兼党委书记,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佛山市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指导专家,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佛山市禅城区首席名校长、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共佛山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佛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曾主持多项国家、省级教育科研课题。

目录
 第一章  典雅之校:价值凝练与文化生成
  一、价值迷失与文化冲突
  (一)优越条件滋生的固步自封
  (二)三校合并引发的文化冲突
  (三)社会变革带来的生存挑战
  二、价值凝练与顶层设计
  (一)办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二)核心价值的凝练与阐释
  (三)核心价值的内化与彰显
  三、理念创新与路径选择
  (一)创新与预设:学校变革的整体规划
  (二)曲折与坚定:变革实施的简要历程
第二章  博雅之教:课程重构与教学重建
  一、博雅课程的价值与定位
  (一)初中阶段实施博雅教育的价值与可能性
  (二)博雅之教的理念确立和变革思路
  二、博雅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一)关于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教材带来的育人价值贫乏和缺失
  (三)用教材“教”对育人价值的开发和利用
  三、探索“探究/对话/体验”式教学
  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一)指向“学”为中心的备课变革:从传统教案转到“学习导纲
  (二)基于“学习导纲”的课堂革命:由单一的先讲后练到
  “探究/对话/体验”式教学
  (三)着眼“互联网+”的教学革命:由孤立的课堂改革
  到教学的系统重建
  四、基于日常教学的变革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由“被,,教研
  到“要”教研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与学校支持
  (二)由散点式被动教研向序列化主动教研转型
  (三)由为课题而课题转向问题导向的行动研究
第三章  儒雅之人: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
  一、基于成长需求的初中学生工作变革
  (一)初中学生成长需求的体认
  (二)初中学生工作的立场与路径选择
  二、营造公平、自主、适性的成长环境
  (一)基于小组合作的班级组织机制
  (二)关注成长需要的班级生活重建
  (三)立足综合素养提升的实践体验
  (四)创设公平适切的学生成长平台
  三、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一)立足诊断改进的学业水平评价
  (二)基于互动共生的小组合作评价
  (三)旨在唤醒引领的操行表现评价
  (四)聚焦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评价
  (五)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及反思
第四章  运筹之策:治理优化与动力内生
  一、价值转向:从被动“育分”转向主动“育人”
  (一)初中教育变革的时代特征
  (二)学校管理变革的价值引领
  二、重心下移:从“各自为政”走向“和谐融通”
  (一)科层制组织结构导致高管控低自主弊端
  (二)“扁平化”管理变各行其是为协同融合
  (三)非行政性组织为师生搭建更多互动平台
  三、动力内生:治理机制从单一垂直到多元共生
  (一)基于师生发展需求的制度更新
  (二)学校治理机制的内部优化
  (三)治理文化的伴随性形成
第五章  红棉之卓:绽放百年名校的蓬勃生机
  一、文化嬗变催生发展内力
  二、机制创新孵化团队张力
  三、课堂变革激扬创新活力
  四、学校治理凝聚共生合力
第六章  白兰之雅:述说文脉三中的成长故事
  一、教师心路,在变革中走向主动发展
  (一)从改变“课”到改变“人”
  (二)从照搬惯例到反思重建
  二、学生心语,在活动中实现自主成长
  三、家长心得,在参与中共建教育生活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典雅之校:价值凝练与文化生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无论是表层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日常形态,还是深层的人与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一变革正在推动着我们的社会由封闭僵化保守的“传统型”向开放互动创新的“现代型”转变。这一转型性的变革,对我们的“教育”以及实施教育的“学校”,到底意味着什么?事实上,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教育诉求与责难,广大中小学发展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困惑与困境,其实已经昭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即学校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的转型实施转型性的整体变革,在变革中创生新的学校教育。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当前,中国社会真正进入到了社会繁荣发展且需要以更多个体富有时代性的充分发展作为条件的时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直接的联系。这正是我国学校教育需要转型性变革的最重要和具有根本性与前瞻性的社会依据,也是对学校实现转型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的揭示”。“革”什么?如何“变”?“生”什么?如何“创”?让我们一起从一所百年老校近十年的转型性创生中去追寻。

一、价值迷失与文化冲突

转型期间的中国社会,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曾经使得一些人因价值观念迷失,导致行为失范和道德沦丧。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教育也是这样,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改革,曾经优秀的学校,如果依然固步自封,默守成规,不能建立与这个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学校文化,其办学也将陷入文化冲突的漩涡,使发展陷入徘徊和被边缘化的困境。

(一)优越条件滋生的固步自封

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是2004年由佛山市第三中学这所历史名校(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在原址与原佛山市第八中学、佛山市第十二中学整合而成。其前身可追溯至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兴办的佛山书院。200余年来,经节芳义学、经纬中学、联合中学、佛山市第三中学,到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从民办到公办,从小学到中学,薪火传承,人才辈出。清光绪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清光绪进士,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仕怡;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大使黄家骥等社会栋梁和国家一级粤剧演员梁玉嵘、曾慧,全国十佳法官黄学军,著名桥梁专家李兆祥等时代精英,都曾在这里求学,他们为这所学校树起了一座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人文丰碑;根植于1858年的校树“红棉”(又称“英雄树”),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依旧“卓然而立、炙热向上”,现已成为师生的精神图腾。佛山市第三中学在佛山人心中已是一所实然的优质名校。

顺应佛山优质高中建设的社会需要,2004年,学校初中部与高中部剥离,并在原址与佛山市第八中学、佛山市第十二中学这两所基础较好的学校合并,三校的“强强联合”,赋予了这所新的初中学校三大优势。一是历史名校的底蕴。校名和校址的延续,天然地承接了佛山市第三中学这所历史名校的传统和人脉,合并后的学校依然享有名校的美誉;二是办学资源的集聚。三所学校的设施设备积聚于一所学校,使这所学校在当时拥有了远远优于其他公办学校的校舍和办学资源,虽匹配不够科学,但也算设备完善;三是师资队伍的充实。原本师资力量就较强的三所学校,合并后成了佛山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公办初中大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和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兄弟学校。仅共产党员就将近60%。

正是这样的本来优势,加上地处市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和政府的重视,使得学校自然进入了一种乐观自负、安于现状的生存状态。以至于对全国......

 



精彩内容
     本书以当代学校教育和文化转型为大背景,从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公办初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要出发,以一所历史名校在新形势下的创生为案例,探索城市公办初中如何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实现学校发展由被动式的“随波逐流”转向主动建构型的“自主经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