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08 1.9折 36.8 全新

库存15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思呈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419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8元

货号8852290

上书时间2024-09-0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陈思呈著的《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是一本散文随笔集。作者将寻常生活中众生共有的感悟提炼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直击人性最深处,在文章中揭示人的本性,令人深受启发,也在腾讯《大家》专栏获得极高的评价。作者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是超人气自媒体平台“清唱”(20万粉丝)首发签约作者,曾多次受邀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进行讲座,在女性文学领域拥有较强影响力。

作者简介
陈思呈,专栏作家,腾讯?大家签约作者,其中已出版评论集《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豆瓣读书评分8.0分,著有《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评分高达8.2分,当当购买评价达近1500条。积累了忠实的读者群,作者文章颇受欢迎,也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和推广渠道。

目录

目录 
 
序 愿你高冷地面对寂寞和脆弱
 
不要轻易自诩善良 
谁都愿意自诩善良,事实上,人性的势利却让你身不由己——我们也许不会主动伤害一个弱者,但以强者的意愿为圭臬,向强者示好,却是本能。
 
我们害怕的不是告别,而是不告而别|003
庸才做什么都要结伴而行|008
你是否参与过集体的恶意|015
奴役才是生活的法则|020
敢不敢骄傲地寒酸|023
思考人生如何成了件丢人的事|028
如何面对世间无解的恶|032
我懂你,不解释|038
向死而生—探测悲伤深的底部|041
 
有种天赋是对生活浑然不觉 
对生活的敏感使人丰富,可以感受更多,看到更多;而保持对生活的钝感也给人另一种丰富—可以因浑然不觉而不受阻挡,故可行走更多。
 
有种天赋是对生活浑然不觉|049
路痴的“非尘世气质”|053
所有的节日好像都在童年|056
心安理得地做一个胖子|059
一封信让你回味多年|062
文青不等于文青范儿|069
命名的学问|072
不修边幅也是一种幽默感|076
饭局上的风骚与尴尬|078
串门儿的小确幸|081
为广州写下的花边笔记|084
 
爱情是美好的病症 
爱情原来别无他事,就是在那么一些微妙的时分,由旁的不相干的事物,一起合谋催化。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091
表演欲就是生产力|097
见到你后更寂寞|101
思念是一种生活方式|105
摧毁爱情的不是背叛,是对命运的无力感|109
一定是在恋爱中认识无常的|113
“巨婴男”是如何炼成的|115
方鸿渐的女人缘为什么那么好?|120
别谈什么感情了,不过是月亮与东风的合谋|125
乡村是由秘密组成的|130
 
唯在渡涉苦难时可以领受 
承认被命运薄待的部分,也承认自己的耿耿于怀,用尽全力把它挖出来,直达深处。
 
不平凡的世界|137
每一次告别都是一场小型的死亡|141
失眠是因为对这世界用情太深|146
“势均力敌”才能长久做朋友|150
另一种接近理想主义的活法|158
别做生活里的局外人|164
歌声是一个人的远方|169
我有获得这种寂寞的办法|174
活着活着就忘了|178
夏天欠缺余地,冬天适合怀想|181
 
坦然接受平凡才是真强大 
真正诗意的生活,应是来源于一颗有活力的心。假装岁月静美,不过是用隐士的姿态粉饰自己当下的无能。
 
那些不美的才女|187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192
“出花园”的孩子|195
坦然接受平凡才是真强大|198
未完成的内心无以谈诗意|202
学琴往事|209
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大理日记|212
大海频频向我举杯|222
北平的冬天没有风筝|225
那年今日松花江,人面雪花相映凉|229
 
后记|235

内容摘要
    章 不要轻易自诩善良 1. 我们害怕的不是告别,而是不告而别 前些时日电视节目《康熙来了》停播,作家咪蒙在她的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为什么我们总是害怕告别》。 千里搭长棚,告别总是难免的。告别其实还不是很可怕的,很可怕的,是不告而别,就像《少年派奇幻漂流》中,那只老虎对待派那样。 “在丛林边上,他(即老虎理查德帕克)停了下来。我肯定他会转身对着我。他会看我。他会耷拉下耳朵。他会咆哮。他会以某种诸如此类的方式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总结。他没有这么做。” “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不能好好地告别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我是一个相信形式、相信秩序和谐的人。只要可能,我们就应该赋予事物一个有意义的形式。事物应当恰当地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里就会装满应该说却不曾说的话,你的心就会因悔恨而沉重。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我真希望自己在救生艇里看了他很后一眼,希望 我稍稍激怒了他,这样他就会牵挂我,我希望自己当时对他说——我们活了下来,你能相信吗?我对你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一点。我要正式地对你说,理查德帕克,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我的命。现在到你要去的地方去吧。这大半辈子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动物园里有限的自由,现在你将会了解什么是丛林里有限的自由。我祝你好运。当心人类。他们不是你的朋友,但我希望 你记住我是一个朋友。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是肯定的。你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在我心里。” 之所以抄摘了这么长的原文,是因为派自己强调的、这段告别辞的重要性,在经历了特别的苦难之后,他很需要与他的伙伴——也许是另一个自己,说这么一通话,好好地告别一声,之后尘埃落定。 去年在某寺庙里,听方丈讲过一个香客的故事,这个香客从小由祖母带大,祖母去世前,他恰好在外地,虽然连夜赶回去,还是见不上很后一面。因为这很后一面没见上,他内心里一直无法接受祖母去世这个事实。他常觉得祖母是在伤心中去世的,也觉得祖母的灵魂至今没有安息。 方丈说,有很多人见了亲人临终的很后一面,但没有好好说点心里话,结果也是一样的。中国人的拙于表达、临终时周围人群缭绕、逝者陷入昏迷等等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这几句有关告别的“心里话”没机会好好说出来。这是很多人的命运——他们都觉得与去世的亲人没有好好告别过,余生一直为此不安。 这种不安,似乎比死亡本身,更让人耿耿于怀。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解释,叫“完形心理学”。 心理学家武志红写到一个故事,有个80岁的老人马德峰 ,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初恋女友,很终通过报社得以圆梦了,找到了女友的下落。这件事,未必能用痴情来解释,更能解释它的,也是这个“完形心理学”。 武志红文章中说,完形心理学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不管结果是走向婚姻,还是分手告别,只要有明确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 假如无果而终,像80岁老人马德峰这种,就是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人们会做很多努力,渴望重新将它完成。有报道称,山东青岛甚至有机构从此推出一项特别服务:代孤独老人寻找初恋情人。 其实这些恋人即使是寻得了彼此,也不见得真的能在现在的生活中互相安慰,也许他们的结果仍是分手,只不过,把那一声迟到了47年的告别,弥补说一声罢了。 恋人尚可寻找,假如他(她)仍在世间。但生离死别则无法弥补,少年派和那只老虎之间,就有这么一声悬而未决的告别。 古诗里写离别的那么多,这些诗句,可能就是为了与对方好好告别吧。 踏歌前来的汪伦,是为了好好告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是为了好好告别,是为了告诉对方,在刚结束的这场相逢中,你在我心里的份量。“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也是为了好好告别,有了这场醉,以及醉中的歌舞,便可以将自己的感情和盘托出,那么,从别后,忆相逢,这一次告别也就是寂寞岁月可以时时回味的糖。 不过,很好的告别还是莫过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这个开朗的说法,给聚散无常一个宽容的微笑,看破了时间和空间。 流行歌里也是这样的,田震唱“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林子祥唱“每一个晚上,我将会远望,无涯星海,点点星光”,然后我们就真的以为,以后的每一个夜晚,都可以占据对方的思念。好好地告别一声,意义就在于,对刚结束的那场相逢,作一次盖棺定论。 有时也想,对于这一声告别的看重,是不是也是一种贪心,起码是一种偷懒式的人际关系,仿佛没有了很后的总结性发言,前面的过程和细节就性质不明了。之前和之后的努力,都是空虚。 寺庙里的方丈说那个香客的故事,我隔空感到那个香客的痛切,但是方丈说,释迦牟尼出家的时候,也是翻城墙而出,不辞而别的。 这让我想起凡人对死别的理解。人是有限的,无论怎么样做都是有限的,而死亡却是无限的,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人是多么热爱追求圆满的生物,对,完形心理学,“如果能活到孙子上大学,人生就圆满了。”“如果能生个儿子,人生就无憾了。”“如果可以去趟美国,心愿就完结了。”不告而别之难,皆因它提示着很尖锐的不圆满。 老想起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中塞尔玛在眼睛瞎了之后唱的那首歌: 谢夫:那么你看过中国吗?看过长城么? 塞尔玛:长城确实很伟大,但我小小的屋顶没有坍塌,这也很伟大。 谢夫:你还没有看过Niagara大瀑布。 塞尔玛:但我见过水。瀑布不就是水吗? 塞尔玛作为一个盲人,她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残败的理解,人是生而残败的,没有圆满可言,并不仅仅是那些不告而别的人专享的苦。 吾友老邓讲述过他对死别的理解,他说,死去的亲人以活着的亲人为殿堂,活着的亲人怎么活,死去的亲人就怎么活。这句话,一开始我把它理解成一种愿力,但是琢磨久了,我觉得它是一种修练。 修练中的人,不应该把死亡当成一段关系的结束。我们其实是有责任把一条路走通的,一个人走,但担负的,却是两个人的相知——另一个人是逝者。这并不单是对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逝者的责任。是在各种无果而终中,自己修练出结果。 其实我只是想把这些话,说给那个寺庙里陌生的香客听。 2. 庸才做什么都要结伴而行 我们楼下的广场舞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一会儿是“火火的姑娘”,一会儿“今夜舞起来”。由于我是个很随和的、很能抗干扰的人,基本可以闹中取静。但我妹就不行了,她抓耳挠腮地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到书房,在大妈阿婶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跺脚的全情投入中,她到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如果我将来有也加入广场舞队伍,你们一定要把我拉回家!”可是她有几个朋友马上留言:“我们已经是队伍中的一员了。” 我也觉得我妹太不合群了,等我老了,我就愿意加入这支队伍中,白天一起吃喝玩乐,晚上一起跳舞,多么充实的老年生活。——神一定是听到了我的心声,于是派人来提前让我感受广场舞蹈队的气氛。这是两位邻居大妈,她们在公车上一路愤愤然地讲述两支广场舞蹈队争场地、争演出机会的内幕,听到很后甚至发现两支舞蹈队由于男队员紧缺还在争老头,几乎可以写个电视剧呢。 我再次感到,集体就是江湖,集体就是力量。据说这几年广场舞之热门,到了有人用“社会洪流”来形容之的程度,据说有华人舞蹈队在纽约布鲁克林日落公园遭到附近居民报警,原因是扰民。——对,很多人都对广场舞队员的扰民提出批评,但我觉得广场舞之所以会成为“社会洪流”,还是出于人对集体的依赖。 一个人默默地绕着墙根跑步难道不能锻炼身体,但那有什么乐趣呢。 对集体的需要是一种很奇怪的情绪。谁都知道在集体里会有争风吃醋和勾心斗角,但仍然需要这个集体,仿佛是为了身处人群之中的安全感。像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她们在团队中,有付出、有摩擦、有展现、有交流、有比较,一颗老心,得到多少滋润,真的不是锻炼身体那么简单的事。 我斗胆猜测,传销集团之所以能如此大规模地洗脑成功,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利用了其成员的集体依赖症。绝大多数人认为,加入传销组织的人纯粹都是出于财迷心窍,慕容雪村就此题材写过一本书,详尽描述了传销人员的贪婪和愚蠢。 对钱这件事,我的看法是,如果你直接给我一百万,我当然太愿意了,但如果你给我划一个饼,让我背井离乡呆三年然后再给我一千万,我觉得正常人都很难答应。这个事情如果只用贪婪和愚蠢来解释,始终还是令人困惑,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怎么会不约而同、如有神助地蠢成那个样子。 前年,我就目睹了身边朋友被卷入传销组织。多年老友,知道她绝非被钱冲昏头脑的人,再说,她原来的工作收入不低啊。据说她们的团队里,像她这样的案例也不少。很令我感到意外、也与慕容雪村所写略有不同的是,她们那一堆人,在传销窝里面,心情很好,接近不苦逼,半年胖了十斤。 他们三餐都有限定的消费价格,吃得肯定谈不上多好,胖起来的这十斤,接近是拜找到组织、心情愉快所赐。 传销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背井离乡,与各种随机分配的事业伙伴,出于“同一个梦想”住到一起。每天过着纪律严明、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与外界极为隔绝的生活,马桶里煮对虾,臭也一起,烂也一起。“外面”社会对他们的误会,却使他们尤如众叛亲离的爱偶,越发相依为命地团结。 他们告诉每一个队员,我们干的是一件正确的事,只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忍受各种委屈和误解,这正是考验你心性和智力的时刻。总有,真相大白,那时你受到的苦,都有加倍的甜的回报。只要想到这么悲壮的事实,每个传销人员,心里都有一双泪水模糊的眼睛。 在传销组织中,所有的队员(也称事业伙伴),都是相亲相爱的,充满了各种人际美好。前辈们,也就是上线们,很常说的、很为骄傲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这里”,人际关系的单纯和美好。“为什么大家能这么单纯呢?因为,在这里没有利益的竞争,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在一起。” 我想,人们在判断传销的魔力时,也许忽略了这种集体生活的蛊惑。“在这里”的很多人,也许都在“外面”感受到单枪匹马的孤独和空虚,或者内心依赖集体但又感受过被集体排斥的痛苦,感受过求而不得的失落。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中的人大脑功能是处于停滞状态的,很活跃的是脊椎神经,所以群体行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他提到一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达维曾经将一群人召集在一起,甚至包括英国很有名的科学家,他让这些人亲自检查了物件,并按其自身意愿做了标志。然后,达维先生当面演示了一场灵魂现形的过程,很后,所有的人都认为确是灵魂现形,但实际上,这只是达维先生的简单骗局。勒庞说,这就是群体中的“智力泯灭”,即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反噬。 所以,在集体中,你是否能相信自己?这件事,比当你孤单一人时,更有难度。 容我武断地得出结论,对集体的依赖程度与智商是成反比的。因为在集体中,人通常只能表现平均值的智商,为了与其它人取得对话和沟通的方便,往往是“就低不就高”的,因为“低”可以就,而就高则心有余力不足。这个过程,任何有创造力、珍惜创造力的人,都会本能地感到集体的扼压。 高智商的人都是只身来往、事了拂衣去的,庸众才是上个厕所也要结伴而行,浩浩荡荡。 但是,也有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感动而获得成就感。我那个加入传销的朋友就是如此,她迷恋于为他人付出、为集体牺牲的机会。据说,他们集体迁徒时,有先驱部队先到一地,吃方便面睡地板,身体不好也跟着装修工一起加班加点,只为大部分的其它队员可以准时进驻。她觉得这很好感人,她爱这样的集体。 一个人如果把成就感,寄托在感动他人或者被他人感动之上,那实在太危险。必定要出事。感动这东西,听着是很好,但在生物学上,一个热泪盈眶的人,又能有多少余力去思考真相呢?看到真相、反高潮都需要很好尖锐的判断力,而鼓吹美好、渲染感动则多么容易,简直只需要肾上腺素。 人在很多时候,都不如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说,他活了四十岁,除了那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王小波说的可能还是客气了点,还有一些人,被设置了之后不但安之若素,还深为感动。 再继续说集体的可怕。集体的可怕,除了前面所说的“智力泯灭”,还在于它的“暴力性”。就像勒庞所写,独立的个人决没有勇气去洗劫一家商店,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是没有负罪意识的,群体“天然合理”,他们的数量决定了这一点,数量就是真理,当群体中的任何一人融入其中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天生正确和合法,并意识到这群体的保证数量赋予人的力量。 ——这,不仅能解释很多传销分子在加入传销组织之前,是极为老实守法、甚至善良懦弱的人,也能解释广场舞蹈队在广庭大众下喧嚣时毫无不安。 勒庞刻薄但又无疑很准确地说,假如我们把不计名利、保证服从、勇于献身真实或虚假的理想算成美德,那么毫无疑问,群体必定是很具备这种美德的人。在这一方面,群体中个人所达到的水平,即使很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 话说回来,跳广场舞的大妈和搞传销的人群肯定不能同日而语。除了高智商的独立知识分子以外,有集体生活的老人,保证要比没有集体的老人快乐,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是普通群众,老了以后只求健康长寿,谈独立精神与对集体的反思这件事太不现实了。除开扰民这个因素,广场舞还是利大于弊。 活在世上也没有谁能真正脱离了集体,我也曾经对我身处的某个集体有很深的感情,但是知道这些感情是生活的很外层,与心智无涉。从广义来讲,所有的人类就是一个集体,身为其中的任何一员,都无法狂妄地说:我不需要集体。“任何人的死都损害了我,因为我与整个人类相关。不需要知道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即使我此时写文章反集体,又何尝不是希望这些文字,能影响一点点的人群,我所期望的人群,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集体。 5.敢不敢骄傲地寒酸 我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都有强悍的金钱观。吾友许多多,推崇亦舒金句“没有爱,有许多许多的钱也好”。她说人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钱可以解决的,而钱解决不了的则属于命运的范畴,操心不了。吾友金山山,她的代表言论是:“事实上挣钱多少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你看任何行业只要收入高的,肯定吸引了绝大部分的聪明人。” 我觉得她们的言论既稳准狠又真实大气,自然是比虚与委蛇的假清高者强。但是我心里总有一点不安,起因首先是我很穷,按金山山的标准,属于能力不足的人群。但,她要是看不起我倒也罢了,问题是她和许多多一样,对我有一种对自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