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山西出发的区域社会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山西出发的区域社会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5.02 6.4折 148 全新

库存6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行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211161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48元

货号11676693

上书时间2024-09-0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行龙,男,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区域社会史、人口资源环境史、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史研究,著有《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1992)、《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合著,1998)、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主编,2002)、《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200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2011)、《山西水利社会史》(2012)、《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2014)、《走向田野与社会》(2015年修订版)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国》(Modern China)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行龙

 水利社会史

 水与中国历史——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的基调报告 李伯重

 自然灾害、环境危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新视野 夏明方

 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 沈艾娣

 山西四社五村水利秩序与礼治秩序 祁建民

 泉域社会:洪洞广胜寺霍泉水资源开发的历史与实践 张俊峰

 关系千万重:明代以降吕梁山东麓三城的洪水灾害与城市水环境 李嘎

 区域社会经济史

 边缘的底层:明代北边守墩军士的生涯与待遇 邱仲麟

 略论明代山陕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基于边防、区域经济以及灾荒应对的分析 安介生

 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 胡英泽

 清代前期山西吕梁山区的荒地问题与社会结构变动——以石楼县为例 张力

 晚清民国清徐县王氏家族分家析产初探 郝平

 近代山西城乡货币体系变迁初探(1894—1927)——以小额通货为中心 韩祥

 区域社会文化史

 民国山西村政建设中的“制度设计” 谢泳

 从女仆、传教士到举世瞩目的“小妇人”——艾伟德个人形象的形成研究 赵中亚

 明清易代之际的方志编纂与地方社会——以浑源州为例 曾伟

 “医”图千言: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汾州》杂志中的医疗与漫画 贾登红

 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

 资料、视角与写法: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 常利兵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社会调查刍论 马维强

 “下中农”考辨 郭心钢

内容摘要

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行龙·

一、“碎化”或“碎片化”

无论从西文中转译过来的“碎化”与“碎片化”的表述确切与否,“碎”字在汉语中的一般理解就是破碎、粉碎;另一个意思是琐碎、细碎。碎片则是散乱一片,“一地鸡毛”。笔者接受社会史研究应当碎化的做法,就是要把研究对象咬碎嚼烂,烂熟于心,化然于胸,然后付诸笔端。而“碎片化”则是研究者需要力戒和摒弃的,这是因为只有碎片一地,却没有那个“有似绳索贯穿钱物”(陈旭麓语)的东西,只能是碎片越来越多,景象越来越乱。反之,如果有了那个“有似绳索贯穿钱物”的东西把一地的“碎片”再串通提起,这样的“碎片化”倒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其实,说社会史研究“碎化”或“碎片化”,主要还是批评其研究对象和选题的琐碎罢了。

社会史研究中出现“碎化”的现象,其实与其学科的特性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研究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现象。社会史首先建立在对传统史学的反思、批判的基础上,西方传统史学以实证为重,注重叙述事件而缺少推理分析;注重抄录史实而不作概括归纳;注重研究个人而忽视集团;注重上层人物而忽视下层民众,有人将此概括为“事件的历史”。在中国,梁启超在倡导新史学的同时,猛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那实际是一种“帝王将相”的历史。社会史研究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异军突起,又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基础上树立起旗帜,这个旗帜的核心就是代表着新史学发展趋势的“总体史”。勒高夫在谈到伏尔泰等“新史学的祖先”时明确指出:“这里所要求的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王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是结构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事件的历史;这是有演进的、变革的运动着的历史,不是停滞的、描述性的历史;是有分析的、有说明的历史,而不再是纯叙述性的历史;总之是一种总体的历史。”①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除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时代背景推动外,史学界本身的自省也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时期以来,史学研究被浓厚的政治意识所笼罩,以政治史尤其是阶级斗争史为主导的史学,不仅不能反映历史的全部和真实,而且使研究越来越苍白干瘪,在一片“史学危机”的呼声中,“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恩格斯语)成为复兴社会史研究的最强音。复兴最初的中国社会史,无论“专史说”还是“通史说”,都在强调一种全面的历史或总体的历史。于是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城市、农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教育赡养、自然灾害、会党土匪、宗教信仰等均被纳入社会史研究的视野。柳暗花明又一村,具有新史学色彩的社会史研究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史学的研究领域,一时间给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正是在这样一种复兴初期扩展领域和“占领地盘”的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有学者批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碎化”,好像社会史学科也是一个杂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

应该说,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碎化”现象,实际上就是在“总体史”的旗帜下自然产生的一种学术现象,西方社会史研究亦复如此。最近,……



主编推荐
本书汇集了山西大学近二十年来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努力和实践的成果,秉承行龙教授提出的“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立足于山西区域,但不画地为牢,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社会变迁的长时段、整体史研究视角出发,注重凸现区域性特征,既有社会史研究本土化学术理论的创见,又有专题实证性研究的推进,对推进“整体”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目标有较大的学术贡献。

精彩内容
1992年成立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以社会史命名成立的研究机构。本书汇集该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各一篇,分为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水利社会史、区域社会经济史、区域社会文化史、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五个专题,各篇均“以山西为中心”展开论述,旨在从区域看全国,从多个侧面展现近代以来地方社会变迁的实态,对中国社会史和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谨以本书庆祝山西大学“两个甲子”并社会史研究中心“三十而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