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5.76 6.4折 118 全新

库存1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伊莉莎白·扬一布鲁尔(Elisabeth Young-Bruehl)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3302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0819737

上书时间2024-08-3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当代优秀的阿伦特研究专家,她是阿伦特的学生,与阿伦特有很密切的交往,曾在阿伦特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阿伦特的老师雅斯贝尔斯。

目录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1906-1933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哥尼斯堡人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
    狂飙突进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激情的思考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
    邻人间的爱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哲学的保卫者
    作为自传的传记
    转向政治
    白天和黑夜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
第二部分  1933-1951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
    她的人民
    海因里希·布吕赫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
    在移民的路上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
    方向,义务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
    时代的重负:“最终解决”的岁月
    慰藉
    极权主义的起源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
    欧洲人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
    确认
    未来哲思的基础
第三部分  1951-1965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双王制
    各种形态的反共产主义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
    欧洲的“颂词”
    在美国的论战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审判的报告者
    恶的平庸
    艾希曼论战
    反响
    未回答的问题
第四部分  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
    共和国
    在公共场合露面
    论革命
    再评极权主义
    1968年的《论暴力》
    告别雅斯贝尔斯
    道德和政治行动
    布吕赫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
    哲学的慰藉
    思考事务
    De Senectute(论老年
    最后一年
    理解的工作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
部分译名对照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普雷格河畔(Pregel River)的哥尼斯堡这个大市镇,作为地区的中心,拥有政府办公机构和大学,适合海外贸易,适合与邻近而偏僻的具有不同语言和风俗的农村交往——即使没有旅行,这样的市镇也是获得关于人与世界的知识的好地方。 康德:《实用主义人类学》 哥尼斯堡人 汉娜·阿伦特的祖父母辈,阿伦特家族和柯恩家族,都是在哥尼斯堡养育其家庭的。哥尼斯堡是东普鲁士的首都。这个城市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3世纪。很初它是由十字军东征时期的一个军事和宗教组织条顿人团体建立,哥尼斯堡一度是这个组织大统帅的驻地。16世纪时它成了普鲁士公爵的居住地,公爵们的城堡俯瞰着城市中心的一个湖。这个可爱而和平的都市在“一战”期间曾受破坏的威胁,但当俄国人的军队被击退时,它依然未受损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先是这里的犹太人,接着是德国人消失了。 在20世纪开始时,约有五千犹太人居住在哥尼斯堡,他们中大多数是俄国人。从敖德萨(Odessa)到哥尼斯堡的那段铁路是俄国南部到波罗的海(Baltic Sea)很短的路线,千千万万的俄国犹太人为摆脱反犹立法与屠杀,通过这条铁路逃跑。大量的逃跑者去了英国和美国——但许多人定居在了哥尼斯堡及其他东部德国有相当数量犹太人口的城市。 雅各布·柯恩(Jacob Cohn),阿伦特的祖父,于1838年出生于现在的立陶宛,1852年移居哥尼斯堡,正好在尼古拉大帝(Czar Nicholas)的统治到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Ⅱ)的统治交替之前。1851年,尽管有西欧犹太人的抗议,尼古拉还是通过法令把犹太人区分为两个团体:富有的或有技术的“有用的”人以及“无用的”人。“无用的”必须应征入伍,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时期,许多人便逃离了这个国家。雅各布·柯恩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也逃了出来,并在哥尼斯堡做起小宗茶叶进口生意。哥尼斯堡一度成了大陆很为重要的茶叶贸易中心,俄罗斯的茶叶由此进入英国人所支配的世界市场。雅各布接过了家里的生意,在他的经营下,它成了J.N.柯恩及他的公司,一家哥尼斯堡优选的公司。 雅各布·柯恩和他的任妻子生了三个孩子,又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芬妮·斯皮罗(Fanny Sf)iero)——也是一位俄国移民——生了四个孩子。1906年,雅各布·柯恩去世,他的妻子、七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得到了留下的家族公司及大笔钱财。到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货膨胀来临时,雅各布的12个孙子都过着安逸的生活。汉娜·阿伦特总是喻快地记得,作为一个孩子,去柯恩家的大库房,在空气中感觉她母亲的祖先俄国人的风格,还会得到公司出口的新产品:杏仁蛋白软糖。 18世纪时,柯恩家族和其他许多俄国家族移居的哥尼斯堡,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犹太人启蒙运动的第二个中心。许多犹太人进入了哥尼斯堡的大学——艾伯丁大学,很多的是去医学系,但也有人常去追随艾伯丁很为杰出的教授——伊曼纽尔·康德。然而,在受过教育的哥尼斯堡犹太人中,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的追随者是很为重要的学术力量。追随者中的一个团体,在门德尔松的资助下,在哥尼斯堡创立了一份期刊《聚集者》,致力于提供用希伯来语翻译的非犹太文献。这个团体是所谓“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该运动兴起于东部德国犹太人社会,并随着移民向西迁移。门德尔松这样的西部改革者提升了东部的运动,但他们较少强调希伯来语言:门德尔松更感兴趣于用德语向犹太人介绍德国文化。对非传统的德国犹太人来说,门德尔松成了主要的社会和文化——尽管不是政治——解放的榜样,他对汉娜·阿伦特的爷爷马克斯·阿伦特(Max Arendt)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斯·阿伦特母亲的家庭在门德尔松时代便从俄国来到了哥尼斯堡。 门德尔松于1786年去世,那是在普鲁士国王召见大臣考虑普鲁士犹太人是否应当作为公民对待之前。否定的决定使那些要求公民权的犹太人沮丧,尽管它对受过教育、德国化的城市犹太人的社会特权地位没有太大影响。门德尔松之后的那代哥尼斯堡人,包括有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卫.弗里德兰德(David Friedlander),都皈依了基督教。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汉娜·阿伦特指出,像弗里德兰德这样的犹太人有了一种对犹太教的蔑视,这对一个具有门德尔松的信念和真诚的人来说本是不可能的。她认为,门德尔松“知道(某人的)对自己人格的过分尊敬,与对他人过分的轻蔑是并行的。既然门德尔松,不像随后一代的犹太人,并无此种蔑视,他也就不把自己看作一个特例。”他同城的人弗里德兰德,正是阿伦特从来不想成为的那种犹太人——“一个例外犹太人”——的模型。 拿破仑进入柏林,标志着弗里德兰德那代人很为引人注目的社会制度——沙龙开始走向终结,这些沙龙在一些犹太女性家中举行。例如拉尔·瓦恩哈根,正是阿伦特的传记《拉尔·瓦恩哈根:一位犹太女性的生活》中的主人公。拿破仑的征服给普鲁士犹太人提供了许多公民权利,它们刚赋予

精彩内容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伟大而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她的主要著作《人的境况》、《极权主义的起源》等已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作为一名与学术流派、政治党派及意识形态路线保持距离的独立思想家,阿伦特拥有范围持续扩大的读者。本书是西方学界较早、较有名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作者从书面材料和那些尚健在的认识阿伦特的人那里收集资料,以传记的方式,展现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描述她的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与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书中,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阿伦特的故事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就本质来说,传记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她思想的历史基础,是激发她进行思考的特定经验,是滋养她的友谊与爱,以及展示她的思维方式或思想风格。在阿伦特那里,对立的思潮碰到一起,这使她的思想丰富而又激越。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阅资料,了解和把握阿伦特的生平、著作、主要概念和观点。

媒体评论
一本个人生活和思想的传记。它是目前最好的关于阿伦特的传记。
    ——《纽约时报书评》
    一段惊人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最后,我们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汉娜·阿伦特。
    ——《新闻周刊》
    对汉娜-阿伦特的生平和思想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必不可少。
    ——《波士顿环球报》
    一段从纳粹德国到美国成名的冒险故事……以及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汉娜·阿伦特敏锐的政治意识。
    ——《里士满时讯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