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蔡宏俊,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历史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教学和研究,曾获全军优秀政治理论成果三等奖。
目录
导论001
一、从国防动员视角重新考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001
二、知识青年:特定语境下的称呼004
三、学术史回顾009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018
第一章 学生抗战: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背景022
第一节 战地服务和征调———1937—1942年学生抗战的主要
途径023
一、“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政策025
二、战地服务039
三、军事征调043
第二节 学生从军运动055
一、国防动员法令的改颁055
二、学生从军运动的发起056
三、学生从军指导机构的设立059
四、从军学生的组训与分拨065
五、余论075
第二章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起077
第一节 一寸山河一寸血: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由077
一、豫湘桂大溃败与黄山整军会议078
二、役政弊端凸显与役政改良089
三、中美军事合作危机与建设新军103
四、余论115
第二节 十万青年十万军: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发起118
一、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的召开118
二、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的成立138
三、各级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的设置143
第三章 从军知识青年的征召与输送149
第一节 组织与宣传149
一、组织工作150
二、宣传工作154
第二节 征集与优待164
一、征集对象与优待政策164
二、特定对象的征集与优待169
三、征召效果184
第三节 运输与后勤203
一、运输工作203
二、后勤保障208
三、冲突事件214
四、余论220
第四章 青年远征军的组建与训练223
第一节 青年远征军的编练机构223
一、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223
二、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政治部224
三、各师编成、人事选调与士兵入营226
第二节 军事训练239
一、编练内容241
二、训练方法244
第三节 政治训练246
一、政工组织机构247
二、政训计划249
三、政训内容250
第四节 女青年的编训254
一、编训的组织机构254
二、编练概况256
第五节 训练效果260
一、训练成绩260
二、学兵反馈、逃逸与淘汰263
第五章 青年远征军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273
第一节 群体概况273
一、年龄和性别273
二、籍贯地区276
三、教育程度277
第二节 衣食住行283
一、衣283
二、食288
三、住294
四、行296
第三节 休闲活动301
一、学习型活动303
二、娱乐型活动308
第四节 情感世界313
一、民族国家意识314
二、追求自由民主318
三、男女情感327
第六章 战后从军知识青年的复员334
第一节 青年军复员工作机构与组织保障335
一、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国防部预备干部管训处(局)的成立335
二、青年军通讯处(青年军联谊会)的成立341
第二节 复学与复业344
一、复学问题345
二、复业问题356
第三节 复员辅导357
一、辅导就学357
二、辅导就业367
三、余论369
第七章 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评价372
第一节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直接成效372
一、踊跃从军:唤醒爱国热情,促进社会风气转移374
二、起弱振衰:改变政府形象,促进政治革新378
三、军中精华:改善军队素质,促进军队现代化380
四、预备干部:完善役政制度,培养军政人才384
第二节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内在困境387
一、优待与奉献之矛盾388
二、民主与集权之矛盾391
三、国民党与三青团之矛盾396
四、军队政工人员与军事人员之矛盾399
五、国民党与共产党之矛盾402
第三节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问题分析407
一、是役政改良,更是政治作秀的再现408
二、是政治刷新,更是政治倾轧的加剧416
三、是国防动员,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420
四、余论423
结 语426
附录:全面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大事记431
主要参考文献444
一、未刊档案444
二、已刊档案与史料集444
三、口述史料、事略稿本、日记、回忆录、年鉴、报纸等446
四、专著与编著449
五、期刊文章451
六、外文论著453
索引455
后记463
内容摘要
第一章学生抗战: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背最
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并不鼓励学生直接参战,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最终确立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但是,自发参军参战和参加战地服务的学生依然很多。后来,在政府和学校的动员下,逐步地、有序地组织起战地服务和军事征调。在国民政府的控制学生的意图之下,战地服务和军事征调成为1937一1942年学生参与抗战的主要途径。
战争进程直接推动国防动员。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最精锐的部队损失惨重,而国内的野战部队也面临着严重的兵源问题。为此,四川等省份和其他部分地区进行了征召学生从军的活动,这就逐步掀起了1942年之后学生从军运动的初澜。之所以称之为“初澜”,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从军热潮,而且这种学生从军热潮突破了兵役制度,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兵役机关的重视,直接促使国民政府建立了学生从军指导委员会从事该项活动的组织工作。这些机构及其组织模式成为1944年底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的基础,为掀起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做好了舆论、思想和组织准备。
第一节 战地服务和征调
——1937-1942年学生抗战的主要途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正值暑假,“读书还是抗战,求学还是救国?”成为许多学生亟需面对的问题。8月,学生陆续返校。但是,由于很多学校被日军恶意蹂躏,校舍遭轰炸而毁坏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谋划教育机构西迁事宜。中央大学在8月底率先西迁。而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也开始陆续向西迁移,三校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湖南联合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全面抗战爆发,西迁犹如逃难,匈奴未灭,何以为学?许多热血青年在这种形势下投笔从戎,参军参战。
在赶赴新迁学校的路上,一些学生就直接从军了。清华大学的杨德增便是其中一员,他回忆道:
同学多人在南京平津流亡同学会招待所住。时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正招考大专三四年级机电系学生,成立技术学员队,予以汽车修护短期训练,毕业后分发至陆军机械化部队,担任战车汽车修护技师。北平学生当年发动抗日宣传,计有“一二·九”及“一二·一六”两次抗日大游行,今日已进入正式对日作战,有此良机参加部队,实现当年志愿。故我校机电系三年级同学多人相互转告集会协商,决定放弃大学最后一年学业,投笔从戎,报名参加陆军交辎学校受训,计有胡笃谅、张厚英、吴业孝、梁伯龙、黄茂光、李天民、吴敬业和我。另外报名参加受训者尚有北洋工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上海雷斯特工学院等同学,总计全队共计27人,其中女生仅有我校张厚英一人。
……
精彩内容
1944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舞下,15万知识青年报名从军。这次从军热潮,无论是从规模人数上来讲,还是从宣传造势上来讲,都确为抗战时期民众参与抗战之最“高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发动原因,动员、征集和复员的过程及评价,青年远征军的待遇和战斗力水平等等,一直存在争议。本书梳理史料、还原真相,全景式地展现了该运动的全貌,并提出了自己的中肯评价。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