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样发现良渚:良渚考古口述史:oralhistoryofLiangzhuarchaeologicalexcavationandresearch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这样发现良渚:良渚考古口述史:oralhistoryofLiangzhuarchaeologicalexcavationandresearch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6.7 6.0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宁远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7536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3237842

上书时间2024-08-1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宁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浙江省第四批“万人计划”文科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浙江史前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近年以良渚遗址为工作重点,负责良渚遗址科技考古和多学科合作研究。主持的“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调查与发掘”项目获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1-2015年度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一等奖。出版《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从村居到王城》等著作。《何以良渚》一书入选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起(1936-1948年)

第一节 良渚的发现

第二节 卫聚贤与何天行


第二章 承(1949-1985年)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浙江考古

第二节 吴家埠发掘与工作站的建立


第三章 转(1986-2005年)

第一节 反山发掘与整理

第二节 良渚遗址群

第三节 瑶山的发现与发掘

第四节 莫角山发掘

第五节 汇观山发掘

第六节 庙前发掘

第七节 卞家山发掘


下册

第四章 合(2007-2021年)

第一节 良渚古城的发现与发掘

第二节 官井头发掘

第三节 水利系统的发现、研究与保护

第四节 工作站与考古保护中心

第五节 合作研究

第六节 科技考古




内容摘要

《我们这样发现良渚:良渚考古口述史(套装上下册)》:

 考古训练班期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大同学的学风,学习特别认真。因为我们住在文史楼,那个时候北京大学图书馆没有建起来,但是有个大图书室。食堂跟图书馆就隔壁。当时同学那个饭碗特别大,打了菜以后,两个馒头夹在上面,大家拿个碗拿双筷子,就都到图书馆门口去排队。这是我在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很深的印象。

 所以很快我们也学会了,拿着碗去看书了。走进图书馆以后,那里边书的内容,也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所以看书、自学,这个学风,是我对北京大学第一个印象。

 我刚才讲过我是出生在北京的,我出生以后没有在北京的印象。这次回到北京,这三个月的考古训练班期间,没有进过一趟城,只有一趟跟安志敏去房县去山顶洞,经过城里一次。还有一次,是班里组织我们到故宫午门,看出土文物展览。两次进城,一次到过颐和园,之外就没有离开过校园。

 当时我们这个组主要是由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几个省组成的,学员有100多人,以省为单位,组长郭雄是湖南的,他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我是副组长。王士伦跟我是同一组的,是学委会委员——当时就是俱乐部的,唱歌跳舞、写黑板报的。

 同学里边基本没有上过大学的,上过大学的只有一个安徽的,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上过。广东的一个叫区泽,是吹小号的,是在哪个地区还是哪个县里文化团的,他以为是要他去“敲鼓”。所以当时去的人对考古学的认知很浅,基本上是没有的。

 到了9月我们到西安实习的时候,组里就发生了很大的争论,甚至在现场举行过辩论,就是说我们这些学员在挖遗址、挖墓时,要不要跟民工一样参加劳动,挖土、拉葫芦车、倒土,下面找墓边。当时分成两派,里边多数派是认为我们不能参加这种劳动。我们参加劳动,以后会给陕西省的文物工作队留下来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人很少,这么多民工,他们不可能参加劳动。但我们参加劳动他们不参加劳动,显得他们不称职。那么实际上这是个推托的托辞。还有一派主张我们应该参加劳动的,理由主要是要认土,要找边,要认生土熟土,自己不参加劳动不行。我们这组里面我记得郭雄是带头的,他是组长,还有高至喜、周世荣和我。我们四个人是坚决主张应该参加劳动。

 到了现在事后来看.你看我们组这么多人,毕业以后去真的考古的,基本上没有。你现在看成果,有成果的也就是这几个。所以考古训练班尽管当时师资是一流,但从二期以后,考古训练班学员对考古学的认知,差距还是很大的。从我接触的我们浙江省的情况来看,有许多人参加考古训练班,只是名义上来学,拿一个名号,进了考古训练班,那么就有一个铁饭碗,文物部门不能给我踢出去了。

 所以这个也就是当时流传的所谓“黄埔”,考古训练班就像当年的黄埔军校一样,我们是“黄埔”三期,所以我们同学之间不是按照实际年龄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是按照期别的。一期的是哥哥,我们三期的肯定是弟弟。所以我们碰见了二期的叫二哥,碰见一期的叫大哥,就形成这么一种关系。

 我现在记忆里,在长期考古实践里边,我觉得考古训练班实际上体现了我们以前的一辈考古学家对考古学事业的挚爱和真情。

 这里还要插一个事情。我参加工作以后,我爸爸被捕了,接下来就被枪毙了。就这样子,我的身份,在那个年代,从一个非常激进的青年,一下子就落到“四丑”分子这么一个境地了。当年在华东革命大学我是干事,还是老师这一辈的,大家对我都很尊敬的。我在1952年就写了入党报告,我这个青年团员,入党是必然的,根本没想到后来的事。所以1953年把我从华东革命大学调出来,我隐约感觉到是不是跟我的家庭出身有关,是不是跟我爸爸的这个事情有关,所以把我从一个很先锋的革命大学里面调出来去搞这个考古。

 ……




精彩内容

史前中国,在考古有所发现之前,是一片神秘的沉默地带。中国考古学者用手铲,用探方,一点一点刮剔出史前中国的真相,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考古学界,公认是良渚做得最好,取得的成果最显著,经验与模式最值得讲述与借鉴。口述史将良渚考古发现史,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邀请这四个历史阶段的领军人物进行讲述,避免了考古报告的枯燥艰涩,用通俗的口语,娓娓道来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并说明良渚如何从一个沉默的普通江南小镇,一跃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历史的圣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