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人民网理论频道文化教育专家,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曾应邀到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西门大学、昆士兰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以及意大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进行演讲与研讨。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孝亲尊师:中华文化的根本等题目进行主题演讲。代表著作有英文专著《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英文编著《东西方的美德概念》;中文著作《政德》《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心态即命运》《儒家伦理学》,中文编著《群书治要译注》等。
目录
第一讲 一部鉴往知来的治世宝典 / 001
学习《群书治要》的意义 / 002
《群书治要》的编纂起因 / 003
《群书治要》的内容 / 010
《群书治要》的历史贡献 / 010
《群书治要》的流通过程 / 012
如何学习《群书治要》 / 014
第二讲 修身是成为卓越领导者的基本功 / 020
修身从戒贪做起 / 021
“五伦”大道 / 023
“五常八德” / 029
奢靡之害 / 030
第三讲 在德行和学问上扎根 / 033
孝敬仁义是立身的根本 / 034
发展经济、科技的中庸之道 / 040
企业如何长久发展 / 040
第四讲 利令智昏 / 042
厉公止谤 / 044
修身为治国之本 / 046
修身始于戒贪 / 046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052
教学为先乃盛世之因 / 053
第五讲 养心莫善于寡欲 / 054
戒慎视听,提升心性 / 055
戒色戒淫,修身养性 / 057
德音雅乐,调养生息 / 058
涵养口德,净守本心 / 059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060
拒贪财宝,克己守正 / 061
第六讲 远离酒色声乐 / 064
五子之歌 / 065
英雄一定能过美人关 / 067
饮酒的过患 / 069
靡靡之音的危害 / 072
第七讲 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 / 078
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 / 079
唐太宗崇尚俭朴 / 082
居高位而务于道德 / 084
第八讲 好名之患 / 088
领导者爱好虚名的祸患 / 089
学习传统文化要身体力行 / 090
好名的表现 / 094
第九讲 节欲者安 / 098
欲是深渊 / 099
弃农从商令人忧 / 100
节欲而富民 / 105
俭者节欲 / 106
第十讲 官者要有仁爱之心 / 110
禁令不明的原因 / 112
好的制度需要好人推行 / 114
道德教育治理人心 / 116
法治德治相结合 / 117
道德教育是首要 / 119
恩及刑人,仁恕树德 / 120
第十一讲 仁义道德好于功利强权 / 123
刑罚积则民怨背 / 124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 128
王道文化与霸道文化 / 134
第十二讲 不因私怒而损害国家公义 / 137
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 / 138
三人行,必得我师 / 143
有过不改是真正的过错 / 148
能改过者为真英雄 / 148
第十三讲 知过改过 / 150
圣王知过的机制 / 151
有过不改的四个原因 / 155
第十四讲 改恶迁善 / 160
乐知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 / 161
恩义源于孝亲 / 165
第十五讲 敬身为大 / 171
敬妻有道 / 173
教子有方 / 175
爱护身体 / 178
提升德行 / 179
成就自身 / 179
第十六讲 正心为立德之本 / 181
君主用法度制约亲属 / 182
对亲属不能搞特殊化 / 185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187
心正则身修,国治天下平 / 188
第十七讲 自我反省 / 191
曾参受教传孝道 / 192
三省吾身 / 194
第十八讲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201
君子不重则不威 / 202
如何避开他人的怨恨 / 207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209
君子从政先端正自身 / 210
第十九讲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214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 215
明君治理好国家的原因 / 222
第二十讲 行德爱人,厉行节俭 / 225
长民治国之本在身 / 226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 / 228
节欲中听则民富国安 / 233
……
内容摘要
《群书治要》的编纂起因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下令编纂的。唐太宗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出生的时候瑞相稀有,有两条龙戏于门外,三天才离开。唐太宗在四岁的时候,有一位自称善于看相的书生来拜见高祖,并且对他说:“您是贵人,而且有贵子。”当他看到唐太宗之后,称赞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意思是说他以后是真龙天子,可以当皇帝的,后来就采用济世安民之意作为他的名。唐太宗于626年即位,649年去世,在位2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称赞他是“千古一帝”。唐太宗以能用贤纳谏、尊儒重道、勤政爱民著称。他以文治天下,力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贞观盛世究竟兴盛到什么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当时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物产丰富。根据史书的记载,贞观六年(632年)、贞观七年(633年)风调雨顺,连续丰收,人们从长安走到山东的一些地方,可以不用带多少粮食,直接在路上就能买到。在山东的村子里,村民遇见路过的客人,一定会盛情招待他们,有时候还会赠送给客人粮食,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到了贞观八年(634年)、贞观九年(635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全国上下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贞观八年、贞观九年、贞观十三年(639年)、贞观十四年(640年)、贞观十五年(641年)、贞观十六年(642年),又是连续丰收。结果怎么样?粮价从每斗米一匹绢,跌至每斗米四五钱,再跌至每斗米二三钱,可见当时粮食丰收、物产丰富的局面。第二,贞观时期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贞观四年(630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到了贞观六年,死刑犯虽然增至390人,但是这一年年末,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代都是在秋天行刑,这是顺着时节的变化来治理国家。结果第二年九月的时候,390个死刑犯全部返回,没有一人逃跑。那时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百姓心中没有怨气,因此社会秩序非常好。第三,贞观时期大概是中国历史上鲜有贪污的时期,这可能也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唐太宗统治下的王朝,因为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这些成就的取得,和唐太宗运用《群书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则,重视道德教化,并且制定了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腐败密不可分。这些成就的取得也说明,能够运用圣贤之道治国,不仅有效,而且快速。《贞观政要·论政体》记载,贞观七年,唐太宗和秘书监魏徽漫谈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得失时说:“如今大乱之后恐怕不能急于实现大治。”魏徵说:“并非如此,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忧惧死亡,忧惧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进行教化。因此,大的动乱之后更容易教化,正像饥饿的人对饮食更容易满足一样的道理。”唐太宗说:“贤明之人治理好国家尚且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灭残虐,废除杀戮。大乱之后要想大治,怎么可能在短期内做到呢?”《论语》中也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所以唐太宗认为,要恢复太平,即使是贤明的人来治理,也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魏徽却说:“这话是
……
主编推荐
1.深入学习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群书治要》,古镜今鉴,古为今用,有助于人们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
《群书治要》概括了晋代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这部书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的用典来自《群书治要》的就有82条。不仅如此,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提法、新命题也都可以从《群书治要》中找到其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抽丝剥茧,深度解读《群书治要》,引导领导干部从中汲取修身为政的智慧、经验和方法。
本书从《群书治要》中了三百多句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言要论,作者结合多年的党政教育经验积累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深入讲解古圣先贤治国的教训和经验,揭示了《群书治要》的核心理念、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概括,有助于领导干部轻松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政治辨别力、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本书可作为当今各阶层人士修身齐家、管理企业、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国学爱好者研习传统文化的学习样本。
3.本书案例丰富,语言通俗,与当下现实结合紧密,提供了实用的立身为政的经验和方法,对于领导干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余莉教授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中国古人立身为政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生动活泼的案例,阐述领导干部应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这里既包括了个人的道德品行、素质和能力,也包括一些领导的方法和艺术,譬如说如何观人、选人,得到真正的人才;治理好一个国家,管理好一个企业,带好一个团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反腐倡廉才能够得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道德教育为什么不能深入人心?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领导干部领略其生生不息而且日新又新的古老智慧,更好地理解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文化渊源,另一方面又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从中汲取修身为政的智慧、经验和方法。
4.作者专业。
刘余莉教授多年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多年来受邀在世界各地弘扬传统文化,并曾三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台上宣讲《群书治要》,受到广泛欢迎。有关《群书治要》的研究著述数十种,在多家平台开展《群书治要》的讲座,是国内此领域研究首屈一指的专家。
精彩内容
本本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在电视台、学习强国和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关于《群书治要》的讲座精选整理而成,一共八十余讲。全书分为君道、修身、为政三卷,从《群书治要》中精选了三百多句精言要论,深入讲解了《群书治要》中关于修身治国的智慧精华,引导领导干部了解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方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掌握领导艺术和方法,学会管人、选人、用人。本书案例丰富,语言通俗,与当下现实结合紧密,非常有助于领导干部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升为政能力,对于领导干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媒体评论
1.深入学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群书治要》,古镜今鉴,古为今用,有助于人们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
《群书治要》概括了晋代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这部书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的用典来自《群书治要》的就有82条。不仅如此,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提法、新命题也都可以从《群书治要》中找到其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抽丝剥茧,深度解读《群书治要》,引导领导干部从中汲取修身为政的智慧、经验和方法。
本书从《群书治要》中精选了三百多句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言要论,作者结合多年的党政教育经验积累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深入讲解古圣先贤治国的教训和经验,揭示了《群书治要》的核心理念、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概括,有助于领导干部轻松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政治辨别力、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本书可作为当今各阶层人士修身齐家、管理企业、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国学爱好者研习传统文化的学习样本。
3.本书案例丰富,语言通俗,与当下现实结合紧密,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立身为政的经验和方法,对于领导干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余莉教授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中国古人立身为政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生动活泼的案例,阐述领导干部应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这里既包括了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品行、素质和能力,也包括一些领导的方法和艺术,譬如说如何观人、选人,得到真正的人才;治理好一个国家,管理好一个企业,带好一个团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反腐倡廉才能够得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道德教育为什么不能深入人心?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领导干部领略其生生不息而且日新又新的古老智慧,更好地理解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文化渊源,另一方面又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从中汲取修身为政的智慧、经验和方法。
4.作者专业。
刘余莉教授多年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多年来受邀在世界各地弘扬传统文化,并曾三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台上宣讲《群书治要》,受到广泛欢迎。有关《群书治要》的研究著述数十种,在多家平台开展《群书治要》的讲座,是国内此领域研究首屈一指的专家。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