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通量及碳同位素通量连续观测方法与技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碳通量及碳同位素通量连续观测方法与技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91.32 6.4折 2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温学发,肖薇,魏杰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36994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12226691

上书时间2024-08-0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第1章  生态系统CO2及其碳同位素浓度与通量的连续观测技术和方法  1

1.1  引言  2

1.2  基本概念及术语  3

1.2.1  CO2浓度与通量  3

1.2.2  CO2同位素比值与通量比值  6

1.3  生态系统CO2及其碳同位素浓度和通量  9

1.3.1  生态系统CO2浓度和通量的影响因素  9

1.3.2  生态系统CO2产生与转化过程及其碳同位素效应  10

1.3.3  生态系统CO2及其碳同位素浓度和通量的变异特征  13

1.4  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  15

1.4.1  通量观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15

1.4.2  植被-大气间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  17

1.4.3  土壤-大气间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  19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植物光合与呼吸过程CO2及其δ13C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  28

2.1  引言  28

2.2  植物碳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概述  30

2.2.1  植物光合与呼吸作用的碳过程概述  31

2.2.2  植物光合与呼吸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概述  31

2.3  植物光合与呼吸作用的碳过程  32

2.3.1  植物叶片结构及其碳过程  32

2.3.2  植物茎干结构及其碳过程  34

2.3.3  植物根系结构及其碳过程  36

2.4  植物光合与呼吸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  37

2.4.1  植物光合过程的同位素效应  38

2.4.2  植物后羧化过程的同位素效应  41

2.4.3  不同碳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下植物的δ13C特征  45

2.5  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46

2.5.1  碳分配模式与驱动机制  46

2.5.2  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组分拆分  47

2.6  结论与展望  48

参考文献  49

第3章  土壤呼吸CO2的产生和迁移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  55

3.1  引言  56

3.2  土壤CO2产生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  57

3.2.1  植物源CO2及其同位素效应  58

3.2.2  土壤有机质源CO2及其同位素效应  60

3.2.3  非生物源CO2及其同位素效应  63

3.3土壤  CO2气态迁移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  64

3.3.1  土壤有机碳积累与损失形式及其过程  64

3.3.2  气体扩散迁移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  65

3.3.3  气体非扩散迁移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  67

3.4  土壤CO2非气态形式的迁移过程及其同位素效应  68

3.4.1  土壤溶解无机碳迁移过程  68

3.4.2  土壤CO2溶解与迁移过程的影响机制  70

3.4.3  土壤CO2溶解与迁移过程的同位素效应  74

参考文献  76

第4章  同位素质谱技术测定CO2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误差校正与数据标准化  86

4.1  引言  87

4.2  仪器原理、组成及分类  88

4.2.1  仪器工作与测定原理  88

4.2.2  仪器组成及其现状  89

4.2.3  样品测试与数据分析  90

4.3  仪器性能确认与维护  92

4.3.1  仪器性能确认  92

4.3.2  仪器日常维护  93

4.4  分析误差来源及其校正方法  94

4.4.1  记忆效应和时间漂移及其校正方法  94

4.4.2  信号强度依赖性及其校正方法  95

4.5  标准物质及数据标准化  100

4.5.1  标准物质的选择  100

4.5.2  数据标准化方法  103

4.5.3  降低标准化不确定性方法  104

4.6  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  104

4.6.1  样品代表性与有效转化  105

4.6.2  仪器信号强度与样品进样量的权衡  105

4.6.3  分析误差校正与数据标准化方法  105

4.6.4  数据精度和准确度评价  106

4.6.5  仪器的常规维护  106

参考文献  106

第5章  气体浓度红外光谱测量技术的原理与假设及其在通量观测中的应用进展  109

5.1  引言  110

5.2  仪器原理、组成及应用分类  111

5.2.1  气体选择性吸收与比尔-朗伯定律  111

5.2.2  仪器结构组成及其应用分类  112

5.2.3  商业化仪器现状.  115

5.3  仪器设计的理论要求及假设  116

5.3.1  保证红外光谱选择性吸收  116

5.3.2  保证气体选择性吸收信号强度  118

5.3.3  保证有效信号检测与采集频率  120

5.3.4  避免仪器零点和跨度漂移  122

5.4  仪器安装、维护与性能评价  123

5.4.1  仪器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  123

5.4.2  仪器维护要点  127

5.4.3  仪器性能评价方法  129

5.5  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130

5.5.1  与涡度协方差通量技术结合  130

5.5.2  与通量梯度或箱式通量技术结合  132

5.6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134

5.6.1  气体浓度观测的注意事项  134

5.6.2  气体通量观测的注意事项  135

参考文献  137

第6章  三维风速测量技术的原理与假设及其在通量观测中的应用进展  142

6.1  引言  142

6.2  测量原理及应用分类  144

6.2.1  三维风速与坐标系  144

6.2.2  仪器原理及其分类  146

6.2.3  商业化风速仪器现状  150

6.3  仪器设计的理论要求与假设  153

6.3.1  高频三维风速仪器的理论要求与假设  153

6.3.2  低频一维风速仪器的理论要求与假设  158

6.4  仪器安装、维护与数据质量评价  159

6.4.1  仪器安装注意事项  159

6.4.2  仪器维护注意事项  162

6.4.3  数据质量评价注意事项  163

6.5  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164

6.5.1  高频风速测量及其应用进展  164

6.5.2  低频风速测量及其应用进展  166

6.6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167

6.6.1  高频风速测量设备  167

6.6.2  低频风速测量设备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7章  涡度协方差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的理论、假设与应用进展  173

7.1  引言  174

7.2  基本原理、假设与系统分类  175

7.2.1  大气边界层及湍流运动  175

7.2.2  CO2湍流通量的理论推导与假设  176

7.2.3  开路和闭路涡度协方差系统  179

7.3  系统设计的理论要求与假设  180

7.3.1  有效捕捉湍流运动的高频和低频湍涡  180

7.3.2  通量测定准确性不受外界条件改变的干扰  182

7.4  系统安装、维护与性能评价  184

7.4.1  仪器安装与维护  184

7.4.2  仪器性能与数据质量评价  186

7.5  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188

7.5.1  通量观测仪器、技术和方法  188

7.5.2  生态系统通量特征、过程与机理研究  190

7.6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195

7.6.1  标量物质守恒方程简化假设导致的可能误差  195

7.6.2  避免系统设计和安装导致的误差  196

7.6.3  通量观测扩展应用与研究展望  197

参考文献  198

第8章  大气通量梯度观测技术和方法的理论、假设与应用进展  205

8.1  引言  206

8.2  基本原理及假设  207

8.2.1  近地边界层结构和CO2传输特征  207

8.2.2  通量计算原理与假设  207

8.3  系统组成和设计的理论要求与假设  211

8.3.1  浓度梯度观测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方法  211

8.3.2  湍流扩散系数参数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12

8.4  系统安装、维护与性能评价  215

8.4.1  系统安装的原则与要点  215

8.4.2  系统维护的原则与要点  219

8.4.3  系统性能与数据质量评价  220

8.5  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223

8.5.1  CO2通量观测研究  223

8.5.2  δ13C通量观测研究  224

8.6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225

8.6.1  存在问题  225

8.6.2  研究展望  228

参考文献  228

第9章  箱式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的理论假设及其应用进展  233

9.1  引言  233

9.2  系统组成、分类及原理  234

9.2.1  系统组成及分类  235

9.2.2  非稳态系统特征及通量计算原理  236

9.2.3  稳态系统特征及通量计算原理  239

9.3  系统设计的理论要求与假设  240

9.3.1  系统气密性及气体混合良好  240

9.3.2  箱体内外气体浓度保持一致  240

9.3.3  箱体内外气体压力保持一致  241

9.3.4  待测气体的产生与传输不受影响  242

9.4  系统安装、维护与性能评价  243

9.4.1  仪器安装与维护  243

9.4.2  仪器性能和数据质量评价  245

9.5  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247

9.5.1  土壤CO2及其δ13C通量观测系统  247

9.5.2  植物CO2及其δ13C通量观测系统  248

9.5.3  土壤和植物CO2及其δ13C通量协同观测系统  251

9.5.4  生态系统CO2及其δ13C通量观测系统  251

9.6  应用建议与展望  252

9.6.1  气体分析仪精度和准确度的校正  252

9.6.2  系统测定数据精度和准确度的评价  253

9.6.3  系统测定数据代表性的评价  253

参考文献  254

第10章  土壤通量梯度观测技术和方法的理论、假设与应用进展  259

10.1  引言  260

10.2  基本原理及假设  261

10.2.1  从基岩到地表的土壤结构及气体传输  261

10.2.2  系统组成与分类  263

10.2.3  通量计算原理及假设  263

10.3  系统设计的理论要求与假设  265

10.3.1  浓度梯度的观测理论和方法  265

10.3.2  扩散系数的估算方法  268

10.4  系统安装、维护与性能评价  271

10.4.1  系统安装与维护  271

10.4.2  系统性能与数据质量评价  273

10.5  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274

10.5.1  与箱式通量法的比对研究  274

10.5.2  区分不同深度CO2排放贡献  275

10.5.3  区分土壤呼吸不同来源贡献  276

10.5.4  评价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  276

10.6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277

10.6.1  标量物质守恒和菲克第一定律假设导致的误差  277

10.6.2  避免系统设计和安装导致的误差  278

10.6.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