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1.89 6.2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嘉恒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9702293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1195677
上书时间2024-09-24
第一节北洋政府的历史实貌——对教育的投入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后,清王朝迈出改变的脚步,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以鸦片战争为触发点,古老的中华帝围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卷进了全球性的近代
化浪潮中。一部分官僚士绅见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那
些通过贸易与西方早有接触的商人买办在观念上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
日后大多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与这些先驱者相比。大部分国人,当中也
包括大部分官僚士绅,仍然未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这种落差是地理空间隔绝造成的,毕竟与直接面对西方入侵的沿海地区相比.
内陆地区大部分人依然过着与父祖辈相似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西方是难以想
象的存在,然而这种情况也没有维持多久,西方扩张的步伐并不是区区地理因
素可以阻挡的,步步紧逼的列强终究让整个中国不得不面对这个千年未有之大
变局。
早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察觉到皇朝需要改革.而
借助鸦片战争失败的契机,加上太平天国对皇朝统治造成的威胁,洋务运动得
以浩浩荡荡地登上历史舞台.作为挽救清朝国运的尝试。然而,这次尝试并不
顺利,改革多年后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遭受战败的挫折。30多年的洋务运
动似乎一无成效,部分对改革心怀不满的人士选择投向不理性的排外主义,也
有一些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败因正是改革得不够彻底,因而号召一场更为彻
底的改革。年轻的光绪皇帝也是改革的支持者,与年轻气盛的士绅们展开了新
一波的维新运动,可惜这场躁进的维新运动不过百日就因政变而中止。在1899一
1900年之间,中国似乎呈现一片倒退的形势,但近代化的浪潮并非简单的守旧思
想与排外运动所能阻挡,八国联军带来的羞辱让慈禧太后亲身感受到改革的急
迫性与守旧主义的无力。因而她摇身一变,成为新政的全力支持者.展开了晚清
最后十年的新政改革。此次改革虽然不乏成果,但清政府终究还是倒台了。辛
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政权可谓和平地转移到中华民国手上,民国政府获得了态势
不错的开端。纵观整个19世纪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可谓步履蹒跚,与东邻日本相
比似有不及,两者因改革而产生的差距亦越加显著。
辛亥革命后.中国从王朝体制转变成民主共和体制,民国肇始,革命被人民
寄以厚望,期待通过这次突变式的革新,从根本上改变中同.使国家能在日益严
峻的世界形势中存续下来,全国上下弥漫着浓厚的“救亡图存”气氛。革命思
想对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家庭伦理等造成极大刺激,各领域面临着不可想象
的变化,人人皆寻觅着适应时代潮流的方法。骤眼看来,在清末与民初两个时
期之间,似乎突变与断裂的现象较为突出。然而.尝试深入考察其具体事实时,
各种带有连续性特征的因素也并不少见。某些研究观点认为,在传统的“革命
史观”里,那些具有突变与断裂特征的革命因素是促进文明发展的关键.在
20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这种“革命史观”主导了主流历史的诠释方向,有关革
命的观念.纵然各家说法有所差异,但其根本思维是雷同的,都很大程度地忽略
了连续性在这个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
探究清末民初阶段的历史,往往是以辛亥革命为界,把清末与民初两个时
期割裂开来,两个时期被分割、断裂成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事实上,它们真的
如此不同吗?一些研究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如莱特(Mary c.wight)
在其《辛亥革命的本质》一文中就认为辛亥革命具有偶发性与不全面的特征,因
而革命的成效并不显著,这种突变甚至削弱了中国应对外来挑战的能力,革命
并不如它所宣称的改善了中国的前景,验诸现实,革命后的中国直到“二战”时
期,国家机器展现出的能力并没有比清朝强大许多。
受到这个观点的启发,近代史的研究者应该对相关历史进行反思,通过重
新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以更周详的视野重新把握历史的实况。尝试从历史连
续性的一面进行探索,将晚清新政改革至北洋政府当政的时期视为一个连续的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