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the law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the law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3.33 6.0折 89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朋著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23062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11038666

上书时间2024-09-2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姜朋,法学博士。曾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并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商法与商业制度环境、商业伦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研究兴趣兼及法学教育和商事制度考据。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源起
  第一节  从同文馆到北京大学法科预科
  第二节  京师法律学堂(1906—1911)
    一、京师法律学堂的开办
    二、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
  第三节  京师法政学堂(1907—1912)
    一、前传:进士馆与仕学馆
    二、京师法政学堂大略
  第四节  其他公私立法政学堂与法政教育机构
    一、官办法政学堂的勃兴
    二、私立法政学堂的禁与限
  第五节  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后续
  第六节  小  结
第二章  国人早期留洋学法考
  第一节  留洋学法肇始
  第二节  马建忠赴法留学考
    一、派学生赴欧洲留学动议始末
    二、马建忠赴法留学起止时间
    三、马建忠在法学习细节
  第三节  留学日本法政速成科
    一、早期赴日学习法政情况
    二、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始末
  第四节  小  结
第三章  北洋大学法科与民国时期的“院系调整”
  第一节  北洋大学历史回顾
  第二节  蔡元培与北洋大学法科的失去
  第三节  北洋大学法科学生举例
  第四节  余  音
  第五节  小  结
第四章  法律教育在边疆:20世纪前期的东北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东北法政教育述略
    一、黑龙江法政学堂
    二、奉天法政学堂(东三省法政学堂)
    三、吉林法政学堂
  第二节  “哈尔滨”地望辨析
  第三节  俄控“哈尔滨自治市”及华控哈尔滨特别市时期的法律教育
  第四节  日踞初期哈埠的法律教育
  第五节  日踞时期长春的法律教育
  第六节  小  结
第五章  没有法律系的法学院
  第一节  燕京大学法律学系
  第二节  清华大学法律学系
    一、法律课程的开设
    二、法律学系的设立与撤销
    三、法律课程重归政治学系
    四、西南联大时期的法律教育
    五、清华复校后法律系的复建
    六、院系调整中清华法律系与法学院的取消
  第三节  小  结
第六章  中国新法学研究院考
  第一节  中国新法学研究院的设立及其使命
    一、设立时问考
    二、使  命
  第二节  中国新法学研究院的“研究员”
    一、“研究员”的构成及其管理
    二、“研究员”的学习内容
    三、出版物
  第三节  中国新法学研究院的归宿
第七章  两所“中国政法大学”
  第一节  从朝阳学院到北平政法大学(筹)和中国政法大学(1949.7—1950.3)
  第二节  从中国政法大学(1949.7—1950.3)到中国人民大学
  第三节  从北京政法学院到中国政法大学
    一、北京政法学院
    二、中国政法大学
  第四节  两种法律教育传统的交汇
第八章  中国法律教育的复调
    一、法律教育与有形之手
    二、法律教育与专业区隔
    三、法律教育与模仿异域
附录1:《万国公法》的中译
附录2:马克思的法律教育
附录3:法学博士迷思
附录4:法学家的著作权
注  释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后  记

精彩内容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是一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法律教育史的文化专著。本书的整体结构是纵向沿着时间轴线,渐次梳理中国近代以来的若干家法律教育机构,同时也兼及若干国外的法律教育及其机构。横的方向上,会就相关机构开展的各种教育项目、藏书、研究、学术出版,以及师资、招生、学生去向等情况进行介绍。其间也穿插了重要人物的生平履历,特别是法律学习经历及在相关法律领域的成就。本书的作者对历史的偏好由来已久。法律与历史的交集颇多:两者都接受权威文本,但同时都会对文本加以适当的怀疑和辩驳;两者都看重过往的事实(史实)材料,法律讲究“以事实为依据”,史家要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为此,作者坚守回头看的传统,把历史当作“后事之师”。本书的立意不是写成全面的法律教育史,而是则其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读法律教育机构的成立、分合,法律教育的转型,甚至法律学人个人命运的起伏进退、荣辱欢悲。

媒体评论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是一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法律教育史的文化专著。
本书的整体结构是纵向沿着时间轴线,渐次梳理中国近代以来的若干家法律教育机构,同时也兼及若干国外的法律教育及其机构。横的方向上,会就相关机构开展的各种教育项目、藏书、研究、学术出版,以及师资、招生、学生去向等情况进行介绍。其间也穿插了重要人物的生平履历,特别是法律学习经历及在相关法律领域的成就。
本书的作者对历史的偏好由来已久。法律与历史的交集颇多:两者都接受权威文本,但同时都会对文本加以适当的怀疑和辩驳;两者都看重过往的事实(史实)材料,法律讲究“以事实为依据”,史家要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为此,作者坚守回头看的传统,把历史当作“后事之师”。
 本书的立意不是写成全面的法律教育史,而是则其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读法律教育机构的成立、分合,法律教育的转型,甚至法律学人个人命运的起伏进退、荣辱欢悲。
 本书通过对近代大学管理体制的触及,引申出许多比史实本身更重要的问题:将几所大学的某些专业硬性调整、归并,真的能实现强强联合吗?大学及其专业院系的设置是否有其自身规律,是否应当完全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意志?包括法律教育在内的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固然源自西方,但是否一定要唯某国或某几国的教育模式马首是瞻?

罗伯特·史蒂文斯说过,法律职业发展史也是法学院的历史,法的概念——毋宁说是关于法的观念——反映着一国政治和社会的微妙细节,塑造了法学教育,反过来又被其所塑造。因此,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探究和梳理法律教育,亦即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在这方面做出了其应有的努力。书中追溯了一百多年间中国法律教育发展的若干片段,有史实,有考证,也有分析,有提问,值得一读。
——何勤华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原校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
本书值得读三遍。作法学院学生时读一遍,求新知而问故事,知故事而益新知。做法学教研工作时读一遍,因情怀而显学识,以学识而彰情怀。从法学教职退休时读一遍,析过往而寄可待,期可待而念过往。
——陈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研究》主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书除了能够让我们了解近现代中国法律教育的史实,还能够让我们反思教育(当然主要是法律教育)的规律,教育的宗旨和使命,以及教育的变革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我们当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益?
——刘凯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现代法律教育过往历史中,学人付出的种种努力,制度发生的诸多变迁,取得的各类经验与教训,都值得回望和记取。本书考据详实,有趣、也有意义。其以时间为轴,通过几个主要法律教育机构的断面,纵横交织起一幅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图景。让我们更真切地体味到中国法律教育的历史质感,也给研究中国法治的历史逻辑提供了一个富含知识增量的切口。
——蔡立东  吉林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近代以来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值得仔细梳理,深入研究。这本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即使是一家之言,也值得认真对待。本书不难读也不易读。说不难,是因为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以来法学教育的历史不长,只需跟着作者的笔触,沿着时间的径流漂流即可。说不易,是因为作者花了十多年工夫,考索切磋,积沙成塔,于细微处常可见其螺狮壳中做道场的劲头;而且在将史料“磨砖对缝”时,还不忘跳将开去,从半空俯瞰一眼全景,提出几个问题,有些还颇耐人寻味。
——王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兼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近代中国的法学教育画卷极为丰富而复杂。作者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史料,以法学知识的演变为背景,鸟瞰中国法学院校的流变,对其中的机构、制度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化变迁的要点或节点性论题都作出了细密的考证,不仅对这些论题所隐含的当代意义作出了要言不烦的归纳和阐释,并以大量配图使这些概念置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作者每发一言,无不旁征博引,鸿纤备举,比对勘同,稽玄钩沉,颇有乾嘉学派治学之风。该书对中国近现代法律学术和法学教育的研究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王健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姜朋先生于法学学术一片冰心,于法学教育史一腔热肠。“十分冷淡酬知己”,此一片冰心之谓也。冷静理性是冰心,不凑热闹是冰心,素心向学是冰心,钩沉探隐是冰心。“这也不是长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此一腔热肠之谓也。法学英才自教育出,教育史蕴藉理想与热血,不有此热肠,不能解先贤们西西弗般的信念,与他们形诸字纸的高贵灵魂。
——董彦斌  西南政法大学《现代法学》专职副主编、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座研究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