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年代:五四再认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激情年代:五四再认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2.73 6.0折 88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志田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70750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690835

上书时间2024-09-2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乐山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史、思想史和外交史。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99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999)、《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001)、《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03)、《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2006)、《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009)、《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2013)、《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2014)、《近代中国史学论述》(2015)等。



目录

引论 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换个视角看五四 001

一、从名相模棱看国家概念的“早熟” 003

二、后天下时代“国家”概念的困乏和昔人的

因应 014

三、余论: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 025

第一章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

新文化运动 032

一、革命的延续:从辛亥到五四 035

二、冲击反应与自我觉醒 042

三、文化在开战中兴起 051

四、学生运动与文化运动 062

五、新文化运动的遗产 068

六、余论:广狭五四的互动 079


第二章 多重的复调:五四的特异性与多歧性 083

一、五四的延续与转折 084

二、划时代的分水岭 088

三、渐入行动时代:五四的延展和终结 096

四、五四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102

五、五四个性的特异面相 107

六、五四需要复调的研究 117

第三章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126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127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132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143


第四章 希望与失望的转折:五四学生运动前一年 148

一、公理战胜的乐观 151

二、新纪元和新潮流 157

三、对文治的憧憬 167

四、对共和体制的失望 176

五、余论:局势和情绪的逆转 183

第五章 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认识 198

一、倒放电影的争论起因 203

二、因相近而区分 208

三、胡适的思路及他人最初的因应 224

四、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 237

五、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269

六、余论:走向“行动的时代” 288


第六章 陈独秀与《新青年》的转向 304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304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309

三、徘徊于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

陈独秀 323

四、《新青年》的转向 329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338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345

第七章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

“五四”的丰富性 349

一、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350

二、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357

三、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365

四、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370

五、余论:学生与五四运动 378

第八章 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期关于东西与世界的

文化辨析 384

一、文化的东西与世界 387

二、世界不是东西二元:常乃惪的挑战 394

三、余论:线性进化的世界文化 401

第九章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学生运动后对五四

基本理念的反思 409

一、论战双方的动机 411

二、进化论与作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学” 424

三、余论:认识科学 435





内容摘要

第一章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

在很多人心目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常常就是同义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出现很早,我自己也常用)。盖五四运动本有广狭两义,一般所谓狭义的五四运动即指1919年的学生运动,而广义的五四运动,常与新文化运动同义,有更宽的上下时限。①通常单说新文化运动时,不致与五四学生运动相混;但若说五四运动,则又常指代新文化运动。甚或可以说,五四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标识。

那是一个蕴涵非常丰富的运动,李麦麦在1935年提出,“‘五四’运动自身是两个历史运动之携手。‘五四’运动,始终是中国底‘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和开明(Enlighten-ment)运动之合流”。此所谓“开明运动”,现在一般翻译成“启蒙运动”,在欧洲与文艺复兴并不同时。两者一前一后,相加约有四五百年之久(从14世纪到18世纪)。远隔重洋历时几百年的外国精神移到中国,浓缩在几年之间,想不扰乱视听都不行。故他特别提醒说,“会合的历史运动是很易混淆人们视力的”。①

这里所说的五四运动,当然是广义的。用外国的运动来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李麦麦的发明,其他人也常用。一方面,这运动毕竟发生在20世纪,是一场中国的运动。参考西洋历史上的各种运动,会有助于我们对运动的理解,但比附反可能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李麦麦的提醒很重要,那的确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不能仅进行单一的、枝节的解读。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论著,真说得上汗牛充栋了。②不过,因为研究的具体入微,或也不免带些今人所谓的“碎片化”现象。早在抗战中期,林同济就注意到,那时已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一场五花八门的‘杂耍’”。他当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强调要“在那丰富、复杂以至矛盾的内容中”,“寻出一个个显明的主旨、中心的母题”,以展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以成为一个自具‘体相’的运动”。

……



精彩内容
不少人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和其他地方的呼应,就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及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正因此,我们对五四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的体悟。毕竟那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时代,发生在当时的任何事情,多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五四本身,也特别需要作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丰富历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作者集中这一研究多年,这是作为纪念五四运动百年的近期新论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