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峰遮不住的寂寞与徘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青峰遮不住的寂寞与徘徊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7 1.9折 40 全新

库存4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保善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8806

出版时间2013-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8026374

上书时间2024-09-2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主编人语

内容提示

小引

上篇  徘徊在城市山林之间

山人不在山中住

岂亦心隐乎

总为稻粱谋

难以一节名

诗意地栖居

下篇  生命是一道河流

丘也东西南北人

百年一流寓

茅屋老畸人

在清浊之间

闲人不是等闲人

阿谁不知湖上翁

尾声

附录  共同走进一个特殊的群体

后记

修订后记

内容摘要
    在晚明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编辑的民歌小调集《挂枝儿》里,收录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山人》歌,每每为学人们所称引,用以佐证晚明社会士风的走向堕落,以及用来说明当时社会的人心不古。而我自己的*初知道“山人”,并对山人群落有所了解,正有赖于这首打油之作。这歌中的描写,堪称生动绝妙,不妨抄录下来,以为奇文共赏:

    问山人,并不在山中住。止不过老着脸,写几句歪诗。带方巾称治民,到处去投刺:京中某老先,近有书到治民处;乡中某老先,他与治民*相知。临别有舍亲一事干求也,只说为公道没银子。

    在这首民歌的后边,有冯梦龙的批语:“描尽山人伎俩,堪与张伯起先生《山人歌》并传。余又闻一笑话云:有谒选得独民县知县者,一日,县公出,独民负之而行。至中途微雨,县公吟曰:‘命苦官卑没奈何,纷纷细雨一人驮。’后二句未就,独民请续之,云:‘口中喝道肩抬轿,手拖板子脚奔波。’县公曰:‘到也亏你。’独民遽放县公于地,对之打一恭而言日:‘不敢欺,其实本县的山人,也就是小的。’呜呼!此诗真堪做山人,山人只合抬知县也。孔子叹‘觚不觚’.余悲夫山之不山,而人之不人,故识之如此。”

    山人歌与冯梦龙讲说的山人故事,很可以看出山人的若干特征来:高标山人,不住山中;能够写诗,亦称文人;狐假虎威,藉达官以自重;老脸皮厚,游走官府,帮闲篾片,惯打秋风。其引起社会关注,也说明山人在当时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现象,而非偶然的个例。所谓妙手丹青。不得不承认,这幅“山人画像”确乎绘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也的确揭出了晚明某些山人的灵魂本质,击中了“山人蛇”的七寸所在,写出了山人阶层无耻下作的一面。然而,画也只是漫画,漫画中的山人亦无非山人中卑劣的一小撮儿,又且无视其悲剧之成因,于是乎,就有失佛陀大慈大悲、度世之苦厄的情怀,而不免流于尖酸刻薄,不够厚道的一类。

    贰    我们不得不在这里追溯一下“山人”所走过的历程,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形成产生、发展递嬗,也希望藉此能够进一步认清楚“山人”*真实的面目,并从根本上真正能够了解“山人”这一特殊的知识群落。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在没有冰箱空调的春秋时代,冰的取用,是要讲究时令,也需要具备享用的资格的。山人在深山峡谷中凿来的冰块,县正运输,舆人交付,隶人收藏。祭祀祖先、奉献羔羊的时候,才打开冰库。一国之君“当仁不让”,*先使用。到了七月流火的大热季节,冰的分配宣告结束。在国君以下,从大夫到他们的妻子,还有老弱病疾的人,是都可以分些冰来,用以降温纳凉的。

    这条文献里所说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通俗点讲,就是管理山林的官吏。倘若真的如学人所说:“‘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参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那么,“山人”似乎也应该很早就与“士”发生了关系,还是学在王官的时代,它就已经属于士人的组成部分了。当然,这时期所谓的士,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阶层,尚存在着不小的区别,是远不可等量齐观的。

    此外,“山人”一词,叉见于《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而这里的山人,则应当是指山居之人,山林草野的百姓,这却应该是“山人”一词*原始的本意。

    总体说来,在隋朝以前,文献中所谓的“山人”,大抵就指的是山野草民,平头百姓,基本上与所谓的知识阶层无涉。还是进一步来看一下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文字:

    苏峻之乱也,(桓)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日……

    ――《晋书》卷七十四《桓彝传》

    尚书令刁协奏日:“臣等伏思淮北军已失不速,今方盛暑,且涉山险,山人便弓弩,习土俗,一人守厄,百夫不当。

    ――《晋书》卷八十一《蔡豹传》

    (李)洪之芟山为道,广十馀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凉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魏书》卷八十九《李洪之传》

    P2-3

精彩内容
在明代中期社会,以山青水碧的江南为中心,产生了一个新的知识群落――山人诗人群。这一群落,迄于清朝结束,在漫长数百年的历史时期内,都成为一个广为社会关注的复杂特殊的知识群落。他们终身为布衣,能诗善文,虽然自标山人,却不愿如山林樵子伐木丁丁,老死山中,更不愿意放弃他们在俗世间的恣意享乐与人生快意,而是频频出没,穿梭在都市与山林草野之间,既纵游着天下的山水名胜,享受着青山绿水的赏心怡情,又进出达官显贵的门下,靠打秋风获取钱财的馈赠,隐人迹之山市,食人间之烟火。他们中不乏不学无术之辈,也多有才情洋溢、经纶满腹之人。他们歌唱自然,吐露心中之声;又谄媚权贵,唱言不由衷之音。身为布衣,偏喜结交权要;独立于仕途之外,偏好相与仕途中人;不事治业营生,一样地吃喝玩乐――这便是明清山人诗人,一个在中国文化目前曾经有过的历史存在。冯保善编著的《青峰遮不住的寂寞与徘徊》分别从纵、横两个角度,既在总体上讨论了明清山人群落的生成,探讨了山人群落打秋风与其谋生的关系,分析了山人群落与历代隐逸之异同,辨析了山人们形形色色、各各不同的人格,阐释了山人们诗意的生活追求、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又以个案的观察,选择其中影响卓著者如孙一元、谢榛、徐渭、王登、陈继儒、李渔六人,次第论列,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山人们人生及心路的历程。《青峰遮不住的寂寞与徘徊》期望通过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对这么一个由时代造就,又不被时代所重,曾经在文化目前存在,也作出了特殊贡献,却鲜被后世子孙提及的落寞的文化群体,还原出其历史的面目,为他们作出一个更客观的,更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客观的评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