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语境下的国学电视传播研究(以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为中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自信语境下的国学电视传播研究(以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为中心)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25 4.3折 59 全新

库存2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全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020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1090421

上书时间2024-07-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田全喜,1983年11月生,河南周口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现为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网络亚文化。在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4项。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001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006
 三、文献综述011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022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性023

 第一章 国学与电视的联姻
 第一节 电视媒介传播国学的现实可行性026
 一、电视传播国学的动力032
 二、电视传播国学的环境044
 第二节 国学寻求电视媒介传播的现实可行性044
 一、国学传播的必要性044
 二、国学传播的紧迫性046
 三、电视传播国学的优势049

 第二章 国学电视传播的发展历程与传播策略
 第一节 国学电视传播发展轨迹059
 一、国学电视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059
 二、国学电视传播的三种主要形态069
 第二节 各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2
 一、讲坛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2
 二、竞赛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8
 三、访谈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81

 第三章 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受众心理及传播效果
 第一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089
 一、国学电视栏目的原创性089
 二、国学电视栏目的祛魅化093
 三、国学电视栏目的消费属性094
 四、国学电视栏目的多重价值096
 五、国学电视栏目的“季播”现象097
 第二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受众心理100
 一、娱乐消遣的狂欢体验100
 二、趋同心理下的跟风收看101
 三、求知欲催生的自我提升102
 四、文化基因的“习性”兴趣103
 五、内心焦灼下的文化慰藉104
 第三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效果105
 一、推动国学热潮持续升温106
 二、拉动国学出版产业增长109
 三、促使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合法化”113
 四、激发新媒体对传播国学的热情120

 第四章国学电视传播的个案研究
 ——以《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为例
 第一节 国家级电视台国学栏目的标杆:《百家讲坛》国学传播分析127
 一、《百家讲坛》栏目简述128
 二、《百家讲坛》传播国学内容考察129
 三、《百家讲坛》传播效果:《于丹〈论语〉感悟——孝敬之道》的焦点小组研究133
 第二节 地方电视台国学栏目的名片:《问津国学》国学传播分析141
 一、《问津国学》栏目简述141
 二、《问津国学》传播国学内容考察142
 三、《问津国学》传播效果:《〈论语〉的孝悌忠恕思想——孝悌之道》的焦点小组研究147
 第三节 《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国学传播的比较分析147
 一、两个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主体比较154
 二、两个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内容比较156
 三、两个栏目国学传播的相同困境163

 第五章 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第一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文化消解现象168
 一、国学电视栏目在传播国学时浅尝辄止169
 二、框架理论视域下电视传播国学的模式化表达171
 三、国学媒介化过程中的“文化折扣”与文化抽绎173
 第二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市场至上现象176
 一、消费时代的传播环境中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博弈177
 二、收视率至上的传播理念下电视受众的兴趣与快感生产179
 三、国学电视栏目的工业化生产与商业逻辑182
 第三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优化策略186
 一、整合传播渠道,在媒介竞争中强化融合传播186
 二、注重价值引领,在文化认同中坚守内容为王190
 三、围绕受众特点,在时代语境中创新传播方式190

 余 论
 一、传播内容的重要性:国学是文化软实力203
 二、传播媒介的衰亡论:电视向融合与跨屏发展204
 三、国学电视传播的基调:提升是主旋律205
 四、研究的不足206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排序)207
 二、中文译著(按国别和姓氏字母顺序排序)214
 三、外文著作(按发表时间排序)218
 四、硕博学位论文(分别按时间排序)219
 五、期刊文献(含报刊、统计报告等)(按发表时间排序)220
 六、网络文献(按时间顺序)227

 后记

 图表目录

 图1.1媒体盈利模式031
 图2.1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流程模式085
 图3.1传统文化、历史类词云图121
 图3.2人生感悟、心理类词云图122
 图3.3健康、中医养生类词云图122
 图3.4风水、算命类词云图122
 表1.1 2014年我国电视引进节目模式一览表042
 表2.1省级及以上电视台主要国学电视栏目简表060
 表2.2《百家讲坛》2012年系列节目所占比例075
 表2.3《问津国学》2013年系列节目所占比例076
 表2.4几档访谈类国学节目访谈主体介绍简表083
 表2.5《国学堂》栏目选题范畴及示例087
 表3.1我国主要模式节目来源090
 表3.2《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2016年)收视数据098
 表3.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2017年)收视数据099
 表3.4蒙曼、郦波、康震等三人出版著作一览表111
 表3.5搜狗导航栏国学微信公众号数据挖掘主题排名表121
 表4.1 2013年《问津国学》节目播出表144
 表4.2《问津国学》湖北地区主讲人统计表156
 表4.3《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汉字157
 表4.4《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孟子157
 表4.5《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孝文化158
 表4.6《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民俗160

内容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国学,这个延续数千年几经变更的历史名词,在近年变得炙手可热,甚至可谓最近十余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高频关键词。进入21世纪以来,国学热持续高涨:国学为什么现在很热?国学热的形成又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对此,研究者见仁见智,比较具有代表l生的有这样一些观点: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认为,国学热必定由很多因素促成,其中一定跟中国崛起、经济发展、国民文化自信的增强有关,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认识有关系千春松认为,国学热的出现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矛盾在中国当下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当下政治合法性和道德重建的内在需要的体现;赵林提出,近年来国学热的出现,与现代传媒的巨大影响和快餐文化的明星效应有内在联系,也与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相适应,但是它更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大国理想复苏、民族精神振兴等现实状况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0。这些观点基本是从正面对国学热进行充分肯定。

    有的学者则从道德失范、价值真空与社会问题等角度看待国学热的兴起。如贾松青认为国学热是在经济繁荣而道德失范背景下,人们在原有的意识形态不足以完全填补价值真空和抚慰灵魂的时候,寻求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家园0;李中华认为国学热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需要0;周桂钿认为国学的复兴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问题0;王学谦则认为是一种文化浪漫主义倾向0

    还有的学者认为国学热的出现,是多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志鹏认为,“现代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是商业追逐利润的愿望、学人价值认同的诉求、受众求取真知的热情和政府价值缺失的忧虑相互磨合、共同营造的结果”0;何爱国则从六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当下国学热的根源:一、文化多元、    ·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二、市场经济的人文诉求,大众媒介的传播;三、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化;四、海外儒学与海外华人的文化反哺;五、西方后现代主义传播与苏联式马克思主义的挫折;六、现行教育科研体制的深刻缺陷”…

    尽管思考角度不同,语言表述各异。对国学概念的争论依旧纷争不断,但学者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共识:“回首这股热潮的形成,我们看到:是学术、教育、社会团体和传媒等各界的共同努力,才使国学热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人们正深切地感受到:当下盛行的国学热,除了具有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相同的特征之外,还表现出新的特征,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广泛介入。’’@

    1992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始筹备《国学研究》杂志。1993816日,《人民日报》第3版发表整版文章《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818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今日谈栏目发......

 




精彩内容
本书客观辩证地分析了国学与电视联姻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交汇的视角,梳理了国学电视栏目的嬗变轨迹、传播形态及传播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着重论述了国学电视传播的两大症结:文化消解与市场至上,并从增强文化自信,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宏观层面探讨了优化国学电视传播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既有对国学电视传播的宏观把握,又有对《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两档国学电视栏目的个案分析。

媒体评论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涌起,国学题材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国学电视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迄今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作者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且不说作者优化国学电视传播的策略是否能解决当下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比如:电视作为生产大众文化的媒介如何表现国学这种精英文化?国学作为电视传播的对象又具有大众文化特点,它如何适应消费社会中受众身份与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作者的思考对于仍在从事国学电视传播事业的人士来说,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