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献阅读基本常识及应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代文献阅读基本常识及应用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3.56 6.0折 5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李艳|责编:李慧智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91415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11213159

上书时间2024-07-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艳,副教授,文学博士,出版学术专著《〈史记〉连词系统研究》1部;主持吉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西汉连词系统研究》《〈全唐诗》显性并列结构研究》2项,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古文献阅读类教材编写研究与实践》1项,主持吉林省高教学会重点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1项,主持长春大学教材建设《古代文献阅读基本常识及应用》项目1项,主持长春大学教研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古文献阅读类教材编写策略研究》1项,参与省级、校级教研、科研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国外及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被列为所在学院重点建设与学校重点扶持学科。经过近10年左右的项目化建设发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较成功地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三个相对稳定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形成“立足先端建设,满足社会需要,追踪前沿热点,创新学科发展”等较为鲜明的学科建设发展特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讨论
  延伸阅读
  练习题
第二章  古文献典籍注释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先秦两汉典籍注释的发展
  延伸阅读
  第二节  魏晋至唐典籍注释的推进
  延伸阅读
  第三节  宋元明时期注释的繁盛
  延伸阅读
  第四节  清代注释的鼎盛
  延伸阅读
  练习题
第三章  古文献典籍注释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释语法
  延伸阅读
  第二节  揭示辞格、讲述文意、诠解典故、说明典制
  延伸阅读
  第三节  增补内容、校正文字、标注音读
  延伸阅读
  练习题
第四章  古文献注释的体例
  第一节  传、注、章句、笺
  延伸阅读
  第二节  补注、集解、音义、义疏
  延伸阅读
  第三节  正义、疏、注疏、校注、直解、疏证
  延伸阅读
  练习题
第五章  通释语义的文献典籍概述
  第一节  《尔雅》《广雅》
  延伸阅读
  第二节  《方言》
  延伸阅读
  第三节  《释名》
  延伸阅读
  第四节  《说文解字》
  延伸阅读
  第五节  《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延伸阅读
  第六节  《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康熙字典》
  第七节  《读书杂志》《经义述闻》
  第八节  《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中原音韵》
  延伸阅读
  练习题
第六章  古文献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
  第一节  以形索义法
  第二节  因声求义法
  第三节  直陈词义法
  第四节  据文定义法
  延伸阅读
  练习题
第七章  古文献阅读术语
  第一节  解释词义的用语
  第二节  说明词性的用语
  第三节  考释音义的用语
  第四节  校勘文字的用语
  延伸阅读
  练习题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第一节“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小学”原本是指八岁至十四岁的幼童读书的学校。“小学”一词初见于《大戴礼记》。《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官也。”“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人分等级,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关于小艺,《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日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凡祭礼、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守王闱。”可见,在周代教育制度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小艺)和六仪(小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上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已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十月:农事毕,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如正月焉。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入小学,读《孝经》、《论语》、篇章。“篇章”是指《仓颉篇》之类的识字课本。因《仓颜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汉书·艺文志》),故以“篇章”指代这类字书。“小学”含文字之意始于此。可见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在《汉书·艺文志》中,“小学”的概念由“学校”引申出“学科”的意思。《艺文志》:“凡小学十家,三十五篇。”《尔雅》《小尔雅》等书不算在“小学”家之类,其理由后来《隋书·经籍志》提到,“《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故附经籍之后。汉代所说的“小学”实际上只限于文字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通知古今文字”,以及“正读”字音等。在《隋书·经籍志》中,“小学”的概念进一步扩大,除字书之外,还包括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而《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等仍列入“经义”一类。直到《旧唐书·经籍志》才把《尔雅》等书列进“小学”一类,从此,“小学”的基本内容才确立下来。

第二节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小学”是否是“经学”的附庸古代的语言文字学和经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诗经》是“经”,但它是不折不扣的文学作品,《书经》是“经”,但又是不折不扣的历史著作。如果我们只在“经学”这个概念中兜圈子,不唯看不到语言学的独立存在,就连文史哲的独立存在也成问题了。就语言学的三个部门而言,也不可一概而论。训话学与经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文字学次之,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经学”,但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跟经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二、语言与社会存在关于“名”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先秦诸子中最早谈及这个问题的是老子。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名生于“道”。战国中后期成书的《管子》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管子·九守》)。“名生于实”的观点比之“名生于道”似乎要进步一些,但这个观点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古代语言学家关于词的来源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词和它所反映的事物具有一致的本质的联系,这是本质论者;一种意见认为词和客观事物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用某一词指称某一事物,乃是约定俗成所致,这是约定论者。本质论者对词源的认识往往是某种社会意识特征和个人主观心理感受的反映,可信程度不高。荀子属于约定论者。盛行于两汉时代的“声训”法,属于本质论的范围。荀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唯物地解释了“名”的产生问题。他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荀子·正名》)荀子主张“名无固宜”“名无

……



精彩内容
     《古代文献阅读基本常识及应用》教材适用于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古典文献学、训诂学等课程,主要针对古文献阅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行介绍和讲解,结合古文献阅读实例,使学生掌握古文献阅读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并辅以练习题,指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各种古文献阅读现象,训练学生运用古文献阅读规律的能力。学生使用教材学习后可以运用相关古文献基本常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古典文献的阅读实践,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共分为七章,分别对古文献典籍注释的历史演进、基本内容、体例、术语等内容进行讲解。每章节之后附《诗经注疏》等延伸阅读内容及相应练习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