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博物馆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博物馆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7.62 6.0折 480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71777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0元

货号11276189

上书时间2024-07-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博物馆与跨文化交流
博物馆参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刍议
博物馆藏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博物馆讲解词翻译与博物馆文化传播
博物馆在第一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的视角
从呈现地域文化到融通中外文明
——第一化背景下区域博物馆展览策略探析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中国文化交流客厅
——浅析湖北省博物馆对外展览打造中国风格名片
翻译目的理论指导下的博物馆外宣翻译
——以张氏帅府博物馆为例
共鸣与障碍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展览的相关问题及思考
基于中外博物馆太空题材展览差异的反思
——以中国第一博物馆与伦敦设计博物馆的特展为例
聚焦跨文化交流中的接收者
——博物馆的跨文化交流
跨界融合加强展览传播力和影响力
——以湖南省博物馆特展为例谈博物馆展览宣传新实践
浅析第一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博物馆展览策展方法
浅析中国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中话语体系的基础
探析异质文化背景下博物馆的跨文化交流
——以大同市博物馆文本英文翻译为例
体育博物馆的跨文化交流
——以临淄足球博物馆为例
文化逆差下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博物馆如何建立高效传播体系
文物外展中如何克服中华中心主义与东方主义的悖论
——文化外交视野下的博物馆与中国特色社会话语体系
我国博物馆“中国表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
异质与本融:博物馆异文化话语体系的困境、消阂及构建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重构下行业博物馆发展方向研究
博物馆与地域文化
“地域博物馆论”视阈下我国县级博物馆发展模式探究
“京味文化”与博物馆展示方式
——以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教育读物创作中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
——以《舟山博物馆文物故事读本》为例
从三种关系、三个历史阶段看博物馆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研学
——以杭州市区博物馆为例
地域文化视野下博物馆临时展览的思考
——以西安博物院为例
地域文化语境下话语分析理论在陈列语言中的运用
——以安徽博物院《新安江上桃花红:明清时期徽州女性文物展》的策展实践为例
东北烈士纪念馆对东北革命文化的宣传、保护与研究
多元文化维度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博物馆)的传播与交流
——吴昌硕纪念馆的探索和实践
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与西方话语体系相对而言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以其强有力的媒体话语权和媒体工具,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而非西方的话语在国际上常常被漠视。“西强我弱”的局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不符、与渐趋世界政治中心的大国崛起地位很不相称,“中国特色的理论、思想、主义、思维方式、价值理念”需要被广泛传播与认可。“世界大国的崛起,不单单是经济的崛起,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国崛起其实是文明的崛起、精神的崛起,只有立身于时代文明的制高点,才是真正的崛起。1]”由此而言,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刻不容缓。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认可,可以说,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更多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引导,和博物馆的关系好像不大。殊不知,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同样肩负着弘扬时代主旋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一、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博物馆大有作为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全民的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这方面,博物馆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现有的博物馆体系中,涵盖古代历史、近代历史、现当代历史等几个阶段,包括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几大类型,不论是哪种博物馆,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证明,都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那么,博物馆在坚定公众文化自信方面,有哪些工作可以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结合各自主题,推出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展览。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形式。藏品是展览的基础,我国现有5000多家博物馆,绝大部分都各有特色、自成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职能,每一家博物馆都应该结合自身馆藏及主题,策划推出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展览。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各不相同的展览,向公众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满足更多群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背景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通过多元的展览内容,满足多元的观众需求,展示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小康生活。

二是结合时代特点,加强与观众的沟通。“以观众为中心”是博物馆界深入人心的服务理念,但要真正做到以观众为中心,并收到很好的效果,仍然需要博物馆人做出更多艰辛的探索。

在需求日益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展览方式已无法收到更好的效果,与观众的沟通与对话方式也需要跟上时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下,中国博物馆积极探索云展览、云直播,使宅在家的民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展览,既鼓舞了全民的抗疫士气,也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特别是随着5G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技术的升级,很可能会进一步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带来挑战与机遇,也会为拉近博物馆与观众间的距离带来便利。

三是加强文创产品研发,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传统文化。文化因流传而具有生命力,流传要从生活入手,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才更有生命力。因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从日常生活入手,让无形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不论是传统历史文化,还是近现代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都有很多可以进行文创开发的素材。加强文创产品研发,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从中发现可资利用的元素;另一方面,则是要结合时代特点与需要,研发出有创意、有市场的文创产品;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文创产品的质量,摆脱很多文创产品廉价低质的形象。

二、加强国际传播,中国博物馆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自古就有收藏古物的传统,但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中国现代意义上博物馆的出现是学习西方的结果。清末新政时期,很多驻外使节在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后,向国内介绍这一新鲜事物;国内有识之士基于防止中国文物的海外流失及普及传统文化、启



精彩内容
2020年10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浙江省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博物馆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本次研讨会甄选出多篇编入本论文集。入选的论文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文作者们围绕“博物馆与跨文化交流”和“博物馆与地域文化”两个分话题,探讨了两个维度下博物馆如何有效参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从多个角度为博物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理论与方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