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4.71 6.0折 10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正祥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19135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08元

货号11326408

上书时间2024-07-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正祥(1922—2003),国际著名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祖籍浙江海宁。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1945年之后,留学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台湾大学任教,并创办敷明产业地理研究所和“国际研究中国之家”,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地理学讲座教授(位被任命为英制大学讲座讲授的中国人)、东京大学特级教授等。

陈正祥教授研究领域广泛,著述丰富。据统计,1932—1992年间,他撰写了中、英、德、日等4种文字的著述共计624种,其中专著和专刊256种、论文368篇,这在国际地理学界,其早期关于祖国西南、西北、海南岛等地的著作,至今仍是研究这些地区的宝贵历史文献。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会长卡尔·特罗尔(Carl Troll)称其为“中国地理学界人”,并推崇其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冯·洪堡”。

目录
 篇?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001 一、汉文化的原始中心 003 使文化中心南迁的三次波澜 006 三、南北地位的转换 010 四、江南的开发 036 五、“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044 篇?中国的城 061 一、引?言 063 二、城的发展 065 三、城用 080 四、城的规模和形制 091 五、城的年龄 109 六、名城举例 121 七、沙漠中的古城 134 八、连城和复城 143 第三篇?北京的城市发展 153 一、自然环境 155 二、城市的初期发展 162 三、元代大都的规划 174 四、明代北京城的重建与改建 189 五、清代的园林营造 200 第四篇?北魏洛阳的繁盛 219 第五篇?水城扬州 247 一、扬州城的发展 251 二、广陵玺 259 三、河港兼海港 2、瘦西湖 274 五、大明寺 279 六、鉴真纪念堂 283 第六篇?黄土、黄土高原和黄河 289 一、引?言 291 二、黄土的形成和分布 292 三、黄土的特 301 四、黄土高原 304 五、农耕文化的发展 310 六、黄?河 318 第七篇?长城和大运河 333 一、引?言 335 二、长城的发展 335 三、明代修筑长城 347 四、大运河 365 五、汴 河 380 第八篇?明代的户口 —— 中国古代好的一次户口普查 395 第九篇?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435 一、马堆汉墓出土地图 437 二、古籍中关于地图的记载 441 三、裴秀与制图4、贾耽及其《海内华夷图》 452 五、宋代的地图 459 六、《舆地图》和《广舆图》 467 七、余论 473 第十篇?论游记 497 一、引?言 499 二、游记的种类 502 三、游记中的游记 508 四、史传中的游记 511 五、游记的地理学记录价值 514 六、风土记和游记 517 七、从《东番记》说到《裨海纪游》 521 八、古游记的整理和注释 526 九、日记式游记及其举例 530 十、余论 535 第十一篇?方志的地理学价值 543 一、方志的特、种类和分布 545 二、方志的渊源和发展 548 三、方志含的自然地理资料 5、方志含的人文地理资料 578 五、八蜡庙之例 593 六、结论 606 

主编推荐
 作者陈正祥在地理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是英制大学首位中国籍讲座教授,也是中国学术界数据可视化的先驱。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展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 

精彩内容
 《中国的城》节选 中国自古为农业社会,初期所发展的城市主要是农产品集散中心。农民把产品运送到市集去,回程要购买一些日用品或补充农具和陶器。这使市集出现制陶和冶炼等手工业。在边界地区,还产生实物交换的贸易,例如以丝和茶交换马匹及毛皮之类。这也会产生市集。市集的人口增多,生活的需要也随之增加,而以商贩和手工业为生的,也渐向城市集中,于是城市的范围日益扩大。城市愈扩大,商业和手工业愈兴盛;这是互为因果、循环影响的事。 中国城的规模,尤其是城墙围的土地面积,远较欧洲及日本的城堡为大。中国城不括民居,还有农田、园圃、山林、川泉。这并非为了保护老百姓,也是为持久的防御设想。城中有农田和水利,围城的威胁可以减少。若干大城,其内有大片空地;配合水源,开关为公园或游玩地区。古代长安的曲江,洛阳的天渊池,开封的龙池,南京的玄武湖,北京的三海以及济南的大明湖等,都是佳例。只有这样的格局,人民心目中才会起“大乱在城,小乱在乡”的念头。福建的泉州城,在1945年经航空测绘订正的地图上,仍有四分之一是空地。民国初年完成的二万分之一苏州城图,显示城内也还有不少农田。(参阅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附图,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9年出版) 中国较大的城,是在北方的,给水每有困难,常须从城外远处引河水入城。我在《北京》一书中,已做出了详细的论述。现再以洛阳为例,说明引水对于城内土地利用的影响。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 元丰初,开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诸园为废,花木皆枯死,故都形势遂减。四年(1081),文潞公留守,以漕河故道湮塞,复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偃师,与伊、洛汇,以通漕运,隶白波辇运司。诏可之。自是由洛舟行可京师,公私便之。洛城园圃复盛。 中国的城,多数造得很高大。根据方志的记载,低的也有5米,高的则达18米,防御用显著。用军队冲杀,很难越过城池。比较有效的攻城办法,是挖地道、架云梯或用水淹。中国历曾发生过和这些行动有关的无数故事!历史小说对这些故事的描写有声有色,生动精彩。 周文征伐商朝西部主要同姓诸侯崇国,是利用钩梯、临车、冲车等攻城器械,攻陷崇城,一举灭掉崇国。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以吴刘濞为首括邯郸的赵刘遂在内的七个诸侯,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朝为维护统一,坚决出兵打击。《汉书·高五传》关于出兵赵国,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汉使曲周侯郦寄击城守邯郸,相距七月。吴、楚败……栾布自破齐还,并兵引水灌赵城。城坏,遂自杀,国除。 《明史·庄烈帝本纪》(卷二四): 崇祯十五年(1642)夏四月癸亥,李自成复围开封。……九月壬午,贼决河灌开封。癸未,城圮,士民溺死者数十万人。 末年,也是灭亡前两年,蒙古兵围攻河南归德城,久攻不下,曾经发生过如下的一件弄巧成拙的趣事。 《金史·石盏女鲁欢传》(卷一一六): 正大九年(1232)二月,以行枢密院事守归德。……方大兵围城,议决凤池大桥水以护城。都水官言,去岁河决敖游堌时,曾以量之,其地与城中龙兴,果决此口则无城矣。及大兵,不得已遣招抚陈贵往决之,才出门,为游骑所钞,无一返者。三月壬午朔,攻城不能下,大军中有献决河之策者,主将从之。河既决,水从西北而下,城西南,入故濉水道,城反以水为固。求献策者欲杀之,而不知所在。……五月,围城稍缓,颇迁民出城食。 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编按)的宁城,曾是辽代的中京,1958年开行大规模的发掘。这座城经过辽、金、元、明四个朝代利用,也有外城、内城和;城门、道路、宫殿、官署的布局,明显模仿了中原的都城制度,是契丹族接受汉文化的一种表现。从辽穆宗开始,契丹受的影响逐渐加深,辽代墓葬中反映了此项演变;在兴宗重熙以后的辽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东北地区在原和森林交接地带,也很早建筑城堡了。黑龙江肇东县(今肇东市。编按)八里城的金代城堡遗址,曾经正式发掘,城周4公里,开有四门;门外有瓮城;城外壁布置马面,环绕壕沟。从城的建筑和出土的许多武器观察,这里可能是一处屯军的城堡,但同时又出土了大批的铁农具,而且种类繁多,形制和中原地区相似,表明农耕已到达这一带。牛、羊、猪骨和三股倒刺鱼叉的发现,证明居民兼营家畜饲养和捕鱼。当时的政治情势说,这些农民可能大部分是金人从中原掳掠来的。类似八里城的屯军城堡,在松花江流域尚有不少。 中国所有的城,并非为汉人所筑。古代和交错杂处的少数民族,稍后也学会了筑城,用以防范侵。例如分布在陕西泾河和漆河以北的义渠,曾经建造了许多城。《史记·匈奴列传》(卷一一):“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于惠,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水经注》引《晋书》:“凉州城有龙形,故名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 云南洱海地区南诏早期所建的城,一般都很小。例如剑川县邓川旧城东北1公里的城址,建在背依大山、西凭深堑、东临弥苴河的山冈上,用夯土筑成,面积仅3,00方米,显然是南诏学筑城,用来防御汉人的。大理的太和城、羊苴咩城以及剑川的罗鲁城,面积也都很小。但昆明一带九世纪中期以后所建的城,像拓东城和喜洲的大厘城,却在交通便利地上,面积也比以前的城扩大。这反映了南诏晚期政局的比较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的主要寺院,也建有城。例如日喀则西南的萨迦,便有高大的城堡,形制模仿中原。萨迦分南寺和北寺,而以南寺为主寺。寺的东、南、西三面俱设街道,隔街建有石砌的多顶僧房。南北两寺共收藏三万函藏文书籍,除佛经外还有文学、传记、天文、医药等书籍,大多数是14世纪以前之物。日喀则东南的夏鲁万户府城址面作正方形,四隅有角楼基址,四壁各开一门;门外有瓮城,城周掘壕。的夏鲁寺在城的东南部,占了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寺外壁的东墙上,镶嵌了以生产为内容的石雕版画,其中有农耕、纺织、制陶、冶铁、营造等图像。寺的大殿使用了重檐歇山屋顶,铺有琉璃瓦;梁架结构也采用汉式,还有小木做装饰。这些表明了文物和中原地区的渊源关系。 帝国声威强大,而国都之城简陋的,似仅有和林一例。和林亦作哈拉和林,为蒙古初年三帝驻跸之地,到元世祖迁都燕京,尚尊称其地为上都,并建置岭北行中书省以资守护。《元史·地理志》说太祖十五年(1220)建都和林,但当时只有行帐,到太宗七年(1235)才筑城垣。欧洲旅行家鲁不鲁乞(Guillaume de Rubru-quis,约1215—1270)到达和林时,其地已筑有土墙,位置在和林川的东岸。他描述此土城为庞大蒙古帝国商路的焦点,常有外国商人及使节来到,城内有许多从各国俘虏来的工匠。城四周的土墙,开有四个城门;在每一城门旁边,有一个指定的市场。东门旁边的市场买卖谷物,西门旁边的市场买卖绵羊和山羊,南门旁边的市场买卖牛只和车辆,北门旁边的市场买卖马匹。蒙古人当时建造这座土城,是很勉强的——因受到汉文化的传统影响,不得不筑以阻挡牛马骆驼而已。当时蒙古骑兵耀武亚欧大陆,各国使臣奔走和林,不绝于途。其中颇有些人,对和林做了记载。只是和林遗址,不在目前我国境内,暂且不去提它。 中国城市的形态,绝大多数是方形的。原地带,是较小的城,形状常呈正方形。使用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可在华原找到许多例子。正方形的城括的面积;中国人筑城,讲究以成本,取得较大的面积,于是正方形便成为中国城的传统形制。试观古代的国都,从西安、洛阳、开封到北京,所有的城都是方形的。北京一地,从战国时代燕国的蓟算起,曾建造过五个大规模的城,但都是方形的。

媒体评论
◎作者陈正祥在 地理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是英制大学首位中国籍讲座教授,也是中国学术界数据可视化的先驱。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展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