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文化视角与欧美经验/中国新闻学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文化视角与欧美经验/中国新闻学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2.77 6.0折 3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常江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4939168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1256416

上书时间2024-07-0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常江,新闻传播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新闻学、媒介文化研究、视听传播等。曾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电视史:1958-2008》等,译著《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舆论》《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等,并已发表SSCI/CSSCI收录论文90余篇。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新闻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日内瓦大学社会学系兼职研究员,学刊《新闻春秋》副主编等。曾获瑞士政府卓越学术奖、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杰出青年奖、仲英青年学者奖等学术奖项。

目录
 绪论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理论
第一编  数字技术与新闻生产
  第一章  聚合新闻:聚合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一、新闻聚合概述
    二、新闻生产的价值多维与路径锚定
    三、编辑技能体系革新与记者行业地位下降
    四、“连接为王”策略的日趋合法化
    五、新闻编辑时代的到来
  第二章  导演新闻:虚拟现实与主流新闻生产理念转型
    一、虚拟现实与浸入式新闻
    二、“浸入”作为新闻生产理念革新的产物
    三、专业性协商的传受关系
    四、浸入式新闻与数字新闻业的未来
  第三章  生成新闻:算法时代的新闻从业者群体心态考察
    一、算法与新闻生产的自动化
    二、自动化新闻及其全球发展现状
    三、自动化生产时代新闻从业者的群体心态
    四、群体心态对技术话语的制衡
  第四章  图绘新闻:信息可视化与新闻室内的理念冲突
    一、可视化:重构新闻的认识论
    二、视觉逻辑对新闻逻辑的僭越
    三、可视化时代的新闻理念冲突
    四、从“叙事一文化”到“科学一艺术”
第二编  数字时代的新闻机构
  第五章  原子化未来:技术变迁对报纸新闻专业文化的重塑
    一、报纸新闻的专业文化
    二、世俗性、认知秩序与个人主义
    三、报纸新闻专业文化的变迁:从有机化到原子化
    四、报纸新闻业的原子化未来
  第六章  多屏化视界:数字时代的电视新闻生态转型
    一、传播架构与电视新闻生态
    二、技术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
    三、电视新闻的生态转型与电视记者的心理震荡
    四、电视新闻:新旧协商的最佳田野
  第七章  仪式化认同:媒介融合与广播新闻理念革新
    一、广播媒介的隐与显
    二、从广播文化到广播新闻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专业理念变迁
    四、作为“强媒介”和“强文化”的广播
  第八章  策略化逃避:门户网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理念转型
    一、处在新旧交合地带的门户网站
    二、门户网站的技术一文化偏向
    三、门户网站新闻生产的文化转型
    四、从话语桥接到新旧调和
第三编  数字新闻生产理论想象
  第九章  身份重塑:数字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
    一、作为话语资源的新闻职业认同
    二、数字传播技能要求与新闻职业认同
    三、基于媒介形态的新闻职业认同
    四、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职业认同
    五、新闻职业身份认同的责任转向
  第十章  规范重组:数字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探析
    一、伦理:数字新闻业最紧迫的议题
    二、数字新闻的道义论
    三、功利主义视角下的数字新闻伦理
    四、新闻从业者对自身的美德要求
    五、数字新闻伦理体系的挑战与目标
  第十一章  体系重构:走向数字化未来的新闻教育
    一、新闻教育是不是一种职业教育
    二、新闻教育中的技术话语
    三、数字时代的“理想的新闻从业者”
    四、未来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
  第十二章  价值重建:新闻业的结构转型与数字新闻生产理论建构
    一、引言
    二、传播技术与新闻叙事
    三、新闻生产的去媒体化
    四、新闻从业者的技工化
    五、指向价值极化的数字新闻专业文化
    六、结语:新闻生产理论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绪论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理论

   新闻生产(news production)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是欧美新闻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社会学转向后留给新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观念遗产。这一范式主张新闻研究的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本土化(localization)。简而言之,就是将新闻业的日常生产实践置于流动的社会结构和动态的文化环境中考察,探讨影响新闻行业主流理念、程式和价值的诸种社会要素的交互机制,剖析新闻行业通过日常生产活动塑造知识、观念和文化生态的过程。

   在诞生初期,新闻生产研究主要是一种关注机构层面的、中观的理论视角。在方法论上,由塔克曼(Gaye Tuchman)、甘斯(Herbert Gans)等学者开创的新闻室观察传统影响深远,这种方法取道文化人类学,主张将新闻业的种种规范和惯例视为一种有明确边界的职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通过近距离的、参与式的研究,获得“内部的一手资料,再借助外在于新闻业的社会分析框架对其加以理论化。此外,由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开创,并在其弟子安德森(C.W.Anderson)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知识社会学方法,也是新闻生产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路径。这种方法具有更加强烈的阐释学色彩,在研究设计上十分灵活。由于将新闻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概念和规范视为一种知识,因此他们在研究中主张综合利用各种档案的、经验的资料,去探索这些知识的权威性究竟是如何在新闻机构的日常运作和新闻从业者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整个新闻业又通过何种方式去维护这些知识的权威性,进而实现对于自身存在的各种社会条件的再生产。这两种方法论无所谓优劣,但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回答是什么,而后者所要探求的是为什么

   互联网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各类智能技术的应用,令全球新闻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进入数字化时代,这自然也对新闻生产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探讨影响新闻机构日常运作和新闻业结构变迁的社会因素时,对技术因素的考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在一些情况下,前沿传播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对新闻业加以改造的力度甚至(至少是在表面上)超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在技术的中介作用下。新闻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与以社不同的特征,这导致了新闻生产在实践和文化层面的双重危机:“事实作为新闻业的根基不断在大众认知中弱化,新闻业的公共文化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闻职业和新闻从业者的概念边界变得日益模糊,社会各界对于新闻业的社会角色的理解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分裂,新闻日益指向观点的极化和价值的虚无,等等。

   简单来说,对于新闻生产理论的发展而言,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带来了两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第一,我们在新闻生产理论的发展和建构工作中,究竟应当赋予技术何种地位。传播思想领域一度盛行的“技术决定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进行新闻传播理论建构的一个假想敌,但如今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扩散模式,显然超越了我们基于历史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在数字新闻研究领域,技术达尔文主义逐渐抬头,越来越多的人摒弃内容为王的传统行业逻辑,开始拥抱渠道为王连接为王的技术话语,这使得我们在对新闻生产进行理论化的时候,不得不将大量的思考聚焦于价值而非机制的层面:如果我们认可对技术达尔文主义的无条件拥抱会导致新闻行业、新闻职业和新闻教育的价值虚无倾向,认可新闻业运转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民主,那么在数字时代一个最紧要的问题,就是努力避免新闻业沦为资本和权力统治工具。因此,对于数字新闻生产理论的建构必须以价值重建为首要路径,努力提升自身的规范性色彩——这是本项研究得以展开的观念前提。

   第二,主流新闻生产理论走过20世纪7080年代媒介社会学黄金时代的辉煌,业已形成一种高度僵化的研究模式,这种模式在观念上默认诸种机构内外的社会因素的合力是塑造新闻内容和新闻业形态的决定性力量,在方法上则推崇多少带有一些文化中心主义色彩的准人类学方法(如新闻室观察)。在这一理论体系下,新闻实践被理解为一种符号或话语层面的社会建构,并在很大程度上忠实地反映着现实世界的权力关系。这种建构主义的理论化过程自然是对深受人本主义和美德伦理影响的传统新闻理论的反拨,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我们却发现自己不得不日益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新闻生产理论长于解释“是什么,却无法回答怎么办。在技术和社会因素配比相对均衡、稳定的20世纪后期,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对新闻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做出解释;可伴随着数字化浪潮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对新闻业原有的结构进行冲击并不断制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种理论立刻显现出它的虚弱之处。作为一个与特定行业和特定职业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联的学科,新闻学的发展不可能放弃它规范性的一面,而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阐释学。如何在数字技术带来的行业危机的背景下,让新闻生产理论(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新闻理论)实现阐释性和规范性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一种理论体系的自足,是本项研究得以展开的终极目标。



精彩内容
内容简介: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欧美国家大量一线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用户的深度访谈和田野研究,深描数字技术对主流新闻生产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基于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依自身的技术与文化属性对数字技术环境加以适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对数字时代的新闻职业认同、新闻伦理、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的结构转型做出全面的阐释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价值重建”为核心理念的数字新闻生产理论框架。

媒体评论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学,跨学科色彩、交叉性明显,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美学、文化研究等不同学科和理论视阈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思路,都可以为新闻学研究提供理论视角和方法,都可以为新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常江博士的著作《数字时代的新闻业》,以对英国、瑞士、美国17家新闻机构的106位从业者和用户的深度访谈为依据,对方兴未艾的“数字新闻学”(digital feminism)进行了理论探讨,为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学,跨学科色彩、交叉性明显,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美学、文化研究等不同学科和理论视阈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思路,都可以为新闻学研究提供理论视角和方法,都可以为新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常江博士的著作《数字时代的新闻业》,以对英国、瑞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