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劳动法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编劳动法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36 1.9折 33 全新

库存6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赖达清,刘杰主编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36036

出版时间201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3元

货号6597945

上书时间2024-06-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篇 劳动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 劳动法的历史
第一节 劳动法的产生/3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发展的历史/5
第三节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劳动法发展的历史/8
第四节 我国劳动法发展的历史/10
第五节 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劳动法发展的历史/21
第二章 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25
第二节 国际劳工立法/30
第三节 我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关系/31
第三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34
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41
第三节 劳动法的特征/45
第四节 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49
第五节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52
第四章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劳动法基本原则概述/58
第二节 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原则/59
第三节 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培训权利的原则/60
第四节 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权利的原则/61
第五节 劳动者享有物质帮助权利的原则/62
第六节 劳动者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权利的原则/63
第七节 劳动者参与用人单位民主管理的原则/63
第八节 在劳动方面实行男女平等与民族平等的原则/64
第九节 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保护权利的原则/65
第五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67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70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74
第四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77
第五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78
中篇劳动法实务
第六章 促进就业
第一节 就业基本理论/83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主体及其职责/88
第三节 促进就业的政策/91
第四节 公平就业保障/93
第五节 就业服务/96
第六节 就业管理/101
第七节 职业教育和培训/105
第七章 劳动合同
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109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111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115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16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无效及其处理/121
第六节 劳动合同的管理与法律责任/122
第七节 劳务派遣/125
第八节 非全日制用工/128
第八章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第一节 集体协商/130
第二节 集体合同概述/135
第三节 集体合同的订立/137
第四节 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139
第五节 集体合同的效力/140
第九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一节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概述/144
第二节 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种类/147
第三节 休息休假的概念和种类/152
第四节 延长工作时间的法律规定/156
第十章 劳动报酬
第一节 劳动报酬概述/161
第二节 工资和津贴/163
第三节 工资宏观调控/166
第四节 最低工资/169
第五节 工资保障/170
第六节 工资集体协商/173
第七节 工资制度的完善/175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与卫生
第一节 劳动安全与卫生概述/179
第二节 劳动安全技术规程/183
第三节 劳动卫生规程/185
第四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187
第十二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第一节 女职工特殊保护概述/194
第二节 女职工特殊保护/195
第三节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198
第四节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完善/200
第十三章 职业技能开发
第一节 职业技能开发概述/204
第二节 职业培训/206
第三节 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制度/215
第十四章 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222
第二节 社会保险类型/223
第三节 社会保险结构和基金/232
第四节 社会福利/235
第十五章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
第一节 工会法概述/240
第二节 工会/243
第三节 职工民主管理概述/249
第四节 职工代表大会/251
第五节 职工民主管理的形式/253
下篇 劳动争议处理及其法律责任
第十九章 劳动力争议处理
第二十章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2)从内容来看,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必须与社会劳动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劳动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实质和内容,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才是劳动关系。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劳动并不是一切形态的劳动,而只能是一种社会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劳动的有偿性。社会劳动是一种有偿劳动,劳动用人者必须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支付劳动报酬,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②目的的社会性。社会劳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家庭或个人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的需要。用人单位之所以使用劳动力进行劳动,目的是为了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商品或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劳务。③实现方式的社会性。社会劳动不是劳动者单方面的体力或脑力支出就可以实现的,劳动者的劳动必须与他人(即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劳动过程。因此,与社会劳动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关系,如劳动者在进行家庭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提供义务劳动的过程中与义务劳动的组织者以及其他义务劳动者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者利用自己或家庭生产资料进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