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贷可得:金融素养与乡村振兴中的金融供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信贷可得:金融素养与乡村振兴中的金融供给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01 4.7折 68 全新

库存19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乐柱,张少宁,王剑楠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316928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5889333

上书时间2024-06-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乐柱(1965-),山东人,198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分别于2000年、2004年获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后出站。2011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访学。现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职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云浮市政府产业发展咨询专家;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课题20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世界银行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需求导向的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2部;合作著作《30年温氏发展轨迹的制度性解析》等7部;在《学术研究》《改革》《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经济纵横》等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学术史的简要梳理与研究思路

1.3 内容安排

第2章 金融素养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研究

2.1 文献综述

2.1.1 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1.2 金融素养的影响研究综述

2.1.3 金融素养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研究综述

2.1.4 金融素养对农户风险态度影响研究综述

2.1.5 文献评述

2.2 金融素养与信贷可得性概况和现状

2.2.1 金融素养概念与测度

2.2.2 不同群体金融素养差异

2.2.3 农村居民信贷可得性

2.2.4 不同农户群体信贷可得性差异

2.3 金融素养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理论分析

2.3.1 金融素养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直接影响

2.3.2 金融素养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间接影响

2.4 金融素养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实证分析

2.4.1 研究设计

2.4.2 实证分析结果

2.4.3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信贷可得性影响机制分析

2.4.4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信贷可得性异质性影响分析

2.4.5 小结

2.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5.1 研究结论

2.5.2 政策建议

第3章 金融素养、正规信贷可得性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

3.1 研究背景

3.2 文献综述

3.2.1 金融素养与收入

3.2.2 核心概念

3.2.3 理论基础

3.3 金融素养、正规信贷可得性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理论分析

3.3.1 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直接影响

3.3.2 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3.4 金融素养、正规信贷可得性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现状分析

3.4.1 数据来源

3.4.2 金融素养指标构建

3.4.3 金融素养测度

3.4.4 农村居民家庭现状

3.5 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

3.5.1 变量选取

3.5.2 实证结果分析

3.6 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异质性分析

3.7 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作用机制分析

3.8 结论与建议

3.8.1 主要结论

3.8.2 政策建议

第4章 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信用消费参与行为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选取

4.2.3 变量描述统计

4.2.4 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金融素养与信用消费意愿

4.3.2 金融素养与信用支付行为

4.3.3 金融素养与信用透支行为

4.4 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

4.4.1 内生性处理

4.4.2 稳健性检验

4.5 结论与建议

第5章 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异质性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文献综述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

5.3.2 模型设定

5.3.3 变量说明

5.4 实证结果

5.4.1 金融素养与农村家庭风险资产持有

5.4.2 金融素养与家庭风险资产占比

5.4.3 金融素养与家庭风险资产总额

5.5 实证检验

5.5.1 内生性检验

5.5.2 稳健性检验

5.6 异质性分析

5.7 结论与启示

5.7.1 结论

5.7.2 政策性建议

第6章 金融素养对农户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

6.1 研究背景

6.2 文献综述

6.2.1 金融资产投资

6.2.2 金融素养与投资

6.2.3 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行为

6.2.4 生命周期理论与投资组合理论

6.2.5 研究评述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选取

6.3.3 金融素养得分构建

6.3.4 模型设定

6.4 实证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多重共线性分析

6.4.3 OLS回归分析

6.4.4 U检验

6.4.5 稳健性检验

6.5 结论及对策建议

6.5.1 研究结论

6.5.2 对策建议

第7章 金融素养对农户创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7.1 研究背景

7.2 文献综述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4 研究设计

7.4.1 数据来源

7.4.2 变量选取

7.5 实证研究及结果

7.5.1 模型构建

7.5.2 描述性统计

7.5.3 实证结果

7.5.4 异质性分析

7.5.5 稳健性检验

7.6 结论与建议

第8章 金融素养对农地转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8.1 研究背景

8.2 文献综述

8.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8.3.1 概念界定

8.3.2 理论基础

8.4 农户金融素养的测度与分布

8.4.1 农户金融素养的测度

8.4.2 农户金融素养的分布

8.5 研究设计

8.5.1 数据来源

8.5.2 变量选取

8.5.3 模型构建

8.6 实证分析

8.6.1 描述性统计

8.6.2 基准回归分析

8.6.3 内生性讨论

8.6.4 稳健性检验

8.6.5 异质性分析

8.6.6 机制分析

8.7 结论与建议

8.7.1 研究结论

8.7.2 政策建议

第9章 金融素养对农户家庭保险配置的影响研究

9.1 研究背景

9.2 文献综述

9.2.1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配置

9.2.2金融素养影响收入

9.2.3农村居民保险配置

9.2.4金融素养与保险配置

9.3理论分析与假说

9.3.1概念界定

9.3.2农户家庭金融素养对家庭保险配置的理论基础

9.4金融素养与家庭保险配置现状分析

9.4.1金融素养状况分析

9.4.2保险配置状况分析

9.5研究设计

9.5.1模型设定

9.5.2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9.6金融素养与保险持有情况影响的实证分析

9.7农户金融素养对家庭保险持有影响的机制检验

9.7.1收入机制检验

9.7.2风险态度机制

9.8研究结论及建议

9.8.1研究结论

9.8.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首先要解决农户融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味着资源要素在乡村领域的集聚,意味着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要素优先配置农村区域。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市场机制配置资金要素的主渠道,因此,金融配置资金要素的规模和效率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效。

农户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难、信贷贵”问题一直制约乡村振兴发展,也是学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难题。因此,探究如何有效降低农户信贷约束,提升信贷可得性,对于促进农户增收、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是一种创造信用、在时空维度上实现资源与风险配置的技术与制度,是现代社会必需的核心公共产品。但农业强位弱质,乡村落后偏远,农民是弱势边缘群体,业务开发沉没成本高。所以,农业农村是金融普惠的主战场,金融服务的区域、产业、主体具有边际外部性和社会合理性,经济有效性不足。乡村中低收人人群与小微企业缺乏包容性增长机会,金融服务成本较高、信息不对称严重。如何以市场化、可持续方式满足大量碎片化的金融需求?如何将被金融排斥的群体纳人服务范围?无论是20世纪的政策性补贴信贷,还是微型金融实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矛盾,但难以从根本上调和矛盾冲突。信贷权是金融普惠的核心权利,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一直是农村金融的重点、难点,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从金融供给端优化农户信贷约束问题,较多学者从金融供给侧探究农户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何广文,2018),而忽略了从需求侧提升农户有效信贷需求。金融交易由金融供给侧和金融需求侧两方面共同决定。一方面,从金融供给角度,信贷交易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涉农贷款风险难把控、贷款金额小等特征;另一方面,从金融需求角度,农户金融知识不足、农业收人不稳定和缺乏有效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将农户排除在信贷范围之外。

本研究从提升正规信贷需求有效性出发,将金融素养这一影响因素引入农户信贷可得性研究中。随着农村金融市场产品日趋丰富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农户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已成为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重要变量。金融素养不仅能促使家庭做出合理决策,还能影响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农户信贷可得。然而,现阶段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仍处在较低水平,与城镇居民差异明显。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农村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比城镇地区低3.45分,金融知识水平比城镇地区低6.41分。由此可见,农户金融素养不足已成为阻碍农户参与金融市场、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的重要因素,有必要从金融需求侧出发,探究金融素养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

……



精彩内容

本书是“普惠金融与'三农'经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市场机制配置资金要素的主渠道,因此,金融配置资金要素的规模和效率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效。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匹配失效,经营者融资难问题突出,症结不在于缺乏金融供给,而是缺乏有效金融需求。解决条件排斥、增加普惠金融供给是基本逻辑,而金融需求有效性的提升是从根本上使金融交易均衡点向右下方移动的举措,关键点是信用增加和金融素养的提升。本书是金融素养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分为以下专题进行探讨:金融素养对农户信贷可得性、正规信贷可得性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农村家庭信用消费参与行为、农村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异质性、农户金融资产投资、农户创业融资决策、农地转入及其机制、农户家庭保险配置等方面的影响,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