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5.95 6.0折 60 全新

库存2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知遥,常国毅主编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75971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15810256

上书时间2024-06-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知遥: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建筑文化遗产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导。常国毅: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本科毕业,天津大学教育学硕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目录

章 教育人类学视域下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学业成就问题研究-以天津大学为例

节 绪论

第二节 非洲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问题调查

第三节 非洲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问题的文化模式理论阐释

第四节 文化模式理论阐释基础上的价值空间互生模式理论建构

第五节 改善非洲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问题的教育策略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天津大学非洲来华留学生为例

节 绪论

第二节 互动与调适: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身份融入困境及其调适

第三节 区隔与融合: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交际与身份协商

第四节 认同与呈现: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族裔文化认同及其身份呈现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共建“ ”倡议下来华留学教育的现存问题和解决之道

节 绪论

第二节 共建“ ”倡议下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共建“ ”倡议下来华留学教育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的问题

第四节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文化冲突分析

第五节 共建“ ”倡议下来华留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第六节 结语

第四章 接纳与变革:国别文化与数字化研究的理念探索

节 绪论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三节 国别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

第四节 文化的数字丈量:国别文化研究的数字化思考

第五节 国别文化数字化设想:以“东南亚传统节日数据管理系统”为例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节绪论

一、研究缘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美国和英国每年接收约40000名非洲学生,中国在2014年已超过这个数量,成为非洲学生留学的第二大目的地,仅次于法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非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长势头迅猛。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5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总数为49 792人四(具体数据见表1-1),2018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总数为81 562人,占全部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6.57%。2019年8月13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指出,“目前非洲人口约12亿,预计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达到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6%,因此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③。非洲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可靠合作伙伴,中非的合作正迈人深化阶段。《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指出,“中方将实施头雁计划,为非洲培训1000名精英人才,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非洲提供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为非洲培养更多各领域专业人才,继续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搭建中非高校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推进中非文化交流,共同倡导不同文明间开展平等对话、互鉴交融,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这意味着中非的教育合作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来华教育服务中,非洲来华留学生新的现实的教育价值诉求将更加突出,需要中国高校及时跟进现实问题,适应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新需求。

目前,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趋势明显且稳定,他们在中非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归根到底要靠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留学生教育中,我们的工作重心也应根据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从“提高人数”向“提高质量”转变,使非洲来华留学生从人数优势转变为人才角色优势。目前,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一个可观测的重要指标就是“学业成就”,确保非洲来华留学生获得理想的学业成就是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的关键保障。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天津大学来华留学生群体中非洲学生的群体规模、课堂行为、师生互动、作业完成等情况以及考试测评成绩的关注,引发了笔者对非洲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的思考。在担任兼职教师期间,,笔者通过初步的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了解到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学业成就并非大多数人刻板印象中的那样普遍偏低,不仅非洲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之间存在学业成就的差别,在非洲学生群体之中也存在较大的学业成就差别,这让笔者十分感兴趣,并发现了一些有待深究的问题:学业成就较高的非洲来华留学生与学业成就偏低的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差别有哪些,,是否能对此进行现象性描述,归结出典型特征?造成同一群体中个体学业成就差别较大的学校教育原因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阐释和解决?这些初步的发现与存在的疑问,加上导师的支持与鼓励,共同推动了笔者的研究。

虽然关于不同地域与国家的留学生学业成就的比较研究已颇为丰富,但大多从文化和历史的宏观角度作结,缺乏微观具体以及群体内部学业成就多样性的分析研究。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深人访谈和文化阐释能帮助笔者从获得的资料中合理有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选用教育人类学视角来对此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也得到了许多老师宝贵的建议与支持。还需注意到,天津大学 2020年共招收了3000多名留学生,同时学校为中外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条件和平台,有许多合上的课程以及共同的课外文体活动,可以说我们与留学生群体长期学习和生活在一起,看他们所学,体他们所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对于本书的研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田野调查场所,有利于运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

所以,天津大学群体规模较大而且群体内部学业成就差异突出的非洲来华留学生成为本章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人类学的相关内容成为笔者对非洲来华留学牛学业成就问题进行深描、阐释与尝试解决的具体思路和指导方法。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为近年来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跨文化教育优秀研究生论文的合集。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人类学视域下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学业成就问题研究、来华非洲留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国别文化与数字化研究的理念探索等。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门已经有着70余年历程的发展中的学科,新的理论和跨学科研究视角必然会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在辅导研究生时有意识地设计并引导学生们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比较和分析来自不同国家留学生教育的学业成就、身份认同、学习焦虑和困境、国别文化教育教学的手段等问题。参与写作的大多数研究生是教育学、旅游学、管理学、文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但这正好也显示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属性,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辅以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法,通过定量测量和质性访谈的方式深化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增加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路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