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留学记:大师们的留学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家留学记:大师们的留学生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89 4.7折 3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倩,许毕基编著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01283

出版时间2010-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6712235

上书时间2024-06-2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清末到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初始和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一个高峰。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远赴美国、欧洲、日本留学。他们怀着留学报国的志向,离开亲人,远赴海外,选择祖国急需的知识和专业刻苦求学。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以及中外文化的融合,留下了一份分外丰厚、深湛的文化遗产。
本书采撷了那个时期众多留学生精彩的生活片段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讲述那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人大师们在海外鲜为人知的求学经历,以及他们的努力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目录
第一章 留学美国
容闳——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
唐绍仪——叱咤政坛的留美幼童
马寅初——以为经济学更“富有内容和生命”
蒋梦麟——由农学而教育
竺可桢——自“耘地”转到“观天”
姜立夫——中国首位哈佛数学博士
胡适——身体里深深渗入了美国的血液
赵元任——天赐才华,数科同修
金岳霖——与哲学和逻辑学的夙缘
茅以升——三年就拿下硕士、博士学位
吴宓——捍卫中国文学,却要以西方理论证明
李济——由“啃青草”到“量中国人脑袋”
徐志摩——经济学博士被剑桥点燃文学激情
冯友兰——从西方哲学来看中国哲学
林语堂——留学便是收获知识与幸福的旅程
吴文藻——学业、爱情双丰收
梁实秋——“白壁德的门徒”
梁思成——建筑“凝固的美”与爱人“灵动的美”
林徽因——“嫁”给了建筑学
贺麟——“读最好的书,领会最好的思想”
赵忠尧——本应在留学期间就获得诺贝尔奖
吴大猷——爱情多磨难,学业创辉煌
钱学森——他“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第二章 ◎留学欧洲
辜鸿铭——走尽西土归华国
蔡元培——中西合璧的翰林学士
熊庆来——矿业救国梦破,成就数学大师
傅斯年——选定实证主义,不苟且个“假结果”
严济慈——用勤奋创造了奇迹
黄佐临——“寻找”莎士比亚
巴金——他的留学没有进过一天大学.:
施士元——居里夫人的得意门生
陈省身——与几何学的三度亲密接触
钱钟书与杨绛——两人留学去,三人回国来
季羡林——留德十年,影响终生
钱三强与何泽慧——‘‘中国的居里夫妇”
第三章 ◎留学日本
鲁迅——弃医从文,以医国人
丁文江——始于日本,结于英国
陈寅恪——读遍日欧美名校,却不要一个文凭!
李四光——对祖国最有用的还是地质学
李叔同——文艺全才并开创多项中国第
黄侃——师从“章疯子”而成“黄疯子”
周作人——“和风细雨般快意”的六年留日生涯
郭沫若——日本对于这个多情文豪意味着什么
郁达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徐悲鸿——从东洋到西洋皆醉心艺术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记录的人物有:容闳、唐绍仪、马寅初、蒋梦麟、竺可桢、姜立夫、胡适、赵元任、金岳霖、茅以升,吴宓、李济、徐志摩、冯友兰、林语堂
、吴文藻、梁实秋、梁思成、林徽因、贺麟、赵忠尧、吴大猷、钱学森、辜鸿铭、蔡元培、熊庆来、傅斯年、严济慈、黄佐临、巴金、施士元、陈省身、钱钟书与杨绛、季羡林、钱三强与何泽慧、鲁迅、丁文江、陈寅恪、李四光、李叔同、黄侃、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徐悲鸿等。

精彩内容
 ◎在耶鲁大学勤读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别黄宽,容闳还要考虑自己的生计问题。虽然他考取了耶鲁大学,但是资金依然没有着落。这时候,海门校长和布朗先生又带来了一线希望:按照孟松学校的惯例,有一定的名额资助贫苦学生进入大学,但是接受资助的学生必须填写志愿书,承诺毕业后担任传教士。
容闳知道自己没有希望——“我虽然穷,却不能没有自由”。他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回忆:“传道固然好,却不是造福中国的独一无二的事业。……志愿书一经签字,我就受到束缚,很可能坐失为国家谋福利的机会。”他认定“人类应尽的天职,不能因为贫穷而改变宗旨。”但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决定。这个决定,违背了周围多数人的期望。同时,由于这个决定,容闳同那些慈善基金来源一刀两断,他没有了经济收入。
正在困难之时,又是布朗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1850年夏天,布朗牧师到南方探望姐姐,顺道造访了乔治亚州的萨凡那妇女会。他带回了好消息:萨凡那妇女会答应资助容闳。
容闳终于排除万难,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耶鲁大学校园。这时候的他还身穿长袍、拖着长辫子。一年之后,他终于舍弃了这些,彻底融入了耶鲁的生活。
耶鲁的繁重功课,对准备不足的容闳来说非常困难。因为,他在孟松学校的时候仅仅学了15个月拉丁文、12个月希腊文、10余月算术。之后,由于孟松附近地方修建铁路,学校不得不暂时停课,以至于影响了容闳的学业。
而且,能到耶鲁大学上学的,自然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容闳觉得,和他们比起来,自己的差距还很大。所以,他在耶鲁的课程,虽然还没有不及格的,但是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似旁人游刃有余。
为了能够赶上同学,容闳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努力学习,经常读书到深夜,第一年的时候尤为努力。一方面忧虑自己的经济来源,一方面又要努力补习功课,加上白天没有时间做游戏或参加体育活动,晚上又读书到很晚,以至于他身体越来越赢弱。最后因为精力不支,无法继续上课,只好请假回到东温若布朗牧师的母亲那里休息了几天,才返回学校。
到了第二年,别的课已经轻松一些了,只有微积分让容闳非常头痛,考试常不及格。他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留级,也不好意思问系主任,整日提心吊胆。好在容闳的英文成绩十分优秀,在第二、三学期接连获得第一名,所以平均起来分数并不低,才没有因为微积分差而留级。英文的出色,让全校师生都认识了这个中国学生。
他还参加了学校的橄榄球队和划船队,是划船队的主力之一。那时,每当比赛,他们的拉拉队就会唱起自编的歌曲,那首歌曲巧妙地利用了容闳名字YungWing(广东话发音)的谐音:“我们一定赢(Win)!因为我们有闳(Winng)!”在耶鲁大学,第二学年末及第三学年,容闳的经济开始宽裕起来,因为他有机会勤工俭学了。当时二、三年级的学生20个人住在~起,需要找一个人专门负责伙食。容闳主动要求,争取到了这个工作。他开始早晨起来去买菜,晚上负责烧菜、煮饭。于是,后两年的膳食费用便节省了下来。
同时,容闳又竟聘为兄弟会的图书管理员。兄弟会是校中两个辩驳会之一,有一个小藏书楼。容闳以会员的便利条件,谋得了这个工作。到了第四年时,管理图书的报酬涨到了每年30美元。
容闳现在不必再像当初那样贫困潦倒了。小村落中的牧师,每年的收入也不过二三百美元,何况还需要养活一家人。而容闳只有一人,食宿不需要
花费,穿的是萨凡那妇女会寄来的鞋袜,学费来自萨凡那妇女会和阿立芬特兄弟公司的资助。他甚至节省下了这30美元,托人辗转带回中国,交给母亲。
容闳开始在报纸上用笔名发表文章。有几篇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哈特福德市的一位著名学者找到这位中国学生,打听作者是谁。当容闳见到这位学者时,他非常不好意思,“羞赧如处女,手足无所措”,低着头小声承认,他就是那些文章的作者。
容闳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更深了。虽然他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如鱼得水,但仍时时想起祖国。他说:“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适
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快快不乐。”“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富强,也感到了中国的落后。更使他忧心不已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仍然一无所知,仍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所以,他在大学时就自问:我将用自己的所学去做些什么呢?“在耶鲁读书时期,中国国内的腐败情形,常常触动我的心灵,一想起来就快快不乐。”容闳有时甚至怀疑,是否不受教育更好。既然受了教育,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就越来越高。知识越高,痛苦就越多,快乐就越少。但他知道,这是怯弱者的卑微的念头——“这样的人,不足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达到高尚的境界!”在和同班同学卡特勒的几次散步、谈话中,容闳提出了当时正在他头脑中酝酿着的中国留学计划:“我既然远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的志向:“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容闳晚年时回忆说,“我已经初步想好了我将做什么。我坚信,下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受到我所受到过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为我一生事业的雄心之所在。”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