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百科全书:情报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大百科全书:情报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48.24 4.3折 580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20207164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80元

货号11393908

上书时间2024-06-2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辑委员会,总编辑委员会情报学领域的权威人士携手科研单位专家及专业院校研究人员撰写条目,参与撰稿专家数百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费成担任该书主编;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赖茂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原所长贺德方担任该书副主编。



目录

前言

 凡例

 情报学

 条目分类目录

 正文

 大事年表

 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

 条目标题外文

 内容索引

 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情报学

马费成

研究情报产生、构成、获取、转换的规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加工、组织、检索、传输并实现有效利用的学科。

发展简史

人类社会的情报活动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古代。可以说,情报活动与人类社会并存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情报的获取和利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情报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却是和现代科学情报活动密切相关的,尤其同欧美一些国家的文献和科学情报工作的发展紧密相关。

情报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95年比利时学者P.奥特莱和H.-M.拉封丹等人创立的国际目录学会(II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情报活动和情报工作的开展,情报学逐步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至今仍处于发展完善当中。情报学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学科形成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研究深化阶段和跨学科发展阶段。

学科形成阶段(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化“大科学”导致了“情报爆炸”。科技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的大量激增与人们的有效科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应对“情报爆炸”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新的、独立的科技情报机构和国家规模的情报工作体系;发展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情报工作效能;将科学情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对象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关的理论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国数学家C.E.香农的信息论和美国数学家N.维纳的控制论使人们得以从信息的角度和整个社会通信的角度,对情报和情报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美国科学家v.布什关于实现情报检索自动化的构想、机械化检索系统麦麦克斯(Memex)存储器设想的提出、文献计量学研究中一些重要成果的取得、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且很快被应用于文献的加工处理等,为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奠定了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

这些因素成为情报学孕育和形成的强大力量,同时,对情报及有关问题的研究表明,情报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形成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已经具备。这些特征是:①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知识、情报及其转换、交流过程。②规定适合这个对象的概念,如对情报、科学情报、情报源、情报流等一系列概念已有基本明确的认识。③揭示该对象所固有的某些基本规律,如对情报交流过程的规律性的研究,发现和揭示了文献情报流的一系列定量规律等。在这种背景下,情报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便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情报爆炸”中诞生了。

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情报学初步形成了学科的研究体系和内容,

包括情报组织、情报存贮与检索设备、机器翻译和情报需求。

美国科学家M.陶伯、C.N.莫尔斯、A.肯特、H.P.卢恩等人相继研究出单元词索引、叙词索引、

组配索引、题内关键词索引以及定题情报服务的原理和装置,为情报检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情报学家S.C.布拉德福和B.C.维克里相继对文献分布理论进行了研究,R.A.费尔桑、C.W.克莱弗登分别对分类检索理论和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1957年,美国科学家C.柴瑞宣布在美国把各种交流研究活动统一于情报学;同年,美国国内的手工情报检索开始转为计算机检索系统。1958年,第二次国际科学情报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这次会议使文献工作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机器翻译、文摘自动化和索引自动编制、情报科学家的职业教育及相关的其他领域,为情报活动的发展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

这一时期,情报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情报工作和情报服务的实际问题,情报工作的开展大多由政府机构主持和资助。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情报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研究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情报检索系统及与之相应的处理技术。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化学题录”的自动编排;1972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DIALOG、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等联机检索系统相继投入使用。以美国情报学家E.W.兰开斯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于联机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为这一阶段情报学发展的主流。1973年出版的由兰开斯特等人编著的《联机情报检索》一书,在联机存取和检索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除了应用研究以外,情报学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美国情报学家E.加菲尔德创建了《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美国科学学家D.J.de S.普赖斯提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定律与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普赖斯指数,苏联情报学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