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萦清华园:清华子女忆清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梦萦清华园:清华子女忆清华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94 4.3折 98 全新

库存7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从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84440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9777265

上书时间2024-06-2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感恩先辈

 序一

 序二

 新朋旧友如相问,一片丹心在纸堆

 三代人的清华情

 致敬我的母亲郑晏

 为父亲送行

 岁月留痕

 回忆母亲华宜玉

 永远的妈妈

 有容乃大真平和

 毕生耕耘终无悔

 忆先辈,忆清华

 百年一梦

 梦里依稀慈母泪

 记父亲二三事

 ……

内容摘要
     新朋旧交如相问,一片丹心在纸堆 ——忆父亲常迥教授 常放(执笔) 常振工常振明 二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夜,父亲离开了与他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母亲,离开了他时刻牵心挂念着的儿女,离开了他情系一生的大学,离开了他在很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也没有放弃的对科研和教育前景的思考。床旁边的灯光还亮着,桌上那一摞砖头一样厚重的英文书籍都还翻开着,枕边凌乱地散落着没写完的一张张手稿,他就匆匆地走了。 父亲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书法,那是他在六十岁生日时随笔写的题为“自嘲”的诗句。父亲青年时期怀揣宏大理想,海外学成归国后,一心投入当时靠前还很落后的教育科研事业。多年风风雨雨的坎坷,在人生旅程即将迈人老年之时,终获机会可以施展他多年积累的对专业远景的设想,发挥他的才干。他的“自嘲”是对已错过壮年优选工作时光的叹息,又是对自己一生从未放弃追求的感慨。 父亲的诗句语气轻松,随笔拈来,可我每次读来,都感到一种莫名的酸楚。 六十自嘲 1977年2月 六十年来辨是非,沧桑几度鬓毛衰。 新朋旧友如相问,一片丹心在纸堆。 如父亲所说,他在一片“纸堆”之中,走完了一生。 一 父亲常迥,字季高,1917年出生在一个以诗礼传家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常履道是清末贡生,以诗文书法享誉乡里,早年出仕河南。祖父为官,以清廉自守,有关文献中有过他在洧县、唐河等地除暴安良、兴修水利、扑灭蝗灾等功德的记录。后因深感当时军阀误国、民不聊生,在愤世忧民而又无力回天的心境下,弃仕归隐。 父亲出生在河南开封,六岁时随祖父举家迁回祖籍北京房山县城。在返乡路上,祖父有诗句云:“明月也随天地阔,白云与我共悠悠”,表达了他渴望退隐田园的心境。祖父晚年除致力于修编房山县地方志的工作,通常以赋诗作词抒发情怀,教育子女。父亲的出生成长正值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百姓苦难深重的岁月。就在这“学通中外理,练达古今情”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中,父亲自幼聪敏好学,胸怀远志。 1929年,父亲离家进入北平私立四存初中(现北京八中)。1932年,升人北平市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四中)理科班。在那困难民愁、风雨飘摇的动荡局势下,父亲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后来在父亲的文章《一个科技者的心声》中记录了他在北平从中学到大学求学时的一段段不平常的心境: “当我在北平四存中学初中读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了。从此一块沉重的石头就压在了我的心上。记得十冬腊月的一天,在校外小巷子的一个角落里,从东北流浪到北平的一家难民在呼啸的北风中缩成一团,小孩子冻得不停地哭叫。看到这个样子,我们几个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塞给他们,谁也不忍再多看一眼就默默地走开了。 “……我到北平第四中学高中读书时,国难更加深重了,日寇的铁蹄已踏到北平的大门。每个有志青年都在寻找救国救民之道。我想自己还年青,应先学好一种救国的本领。我选了理工科,打算将来学好工程技术,用来救国……”父亲那时曾写过这样几句小诗,倾吐内心的苦闷: 忧国 1933年 树倾巢覆无完卵,河山破碎使人忧。 奋起执戈思报国,愿将热血护金瓯。 父亲意识到科学落后是国运多舛、惨遭列强宰割凌辱的重要因素,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投身于科学救国的道路。从此,他怀抱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开始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艰苦求学历程。 1936年,父亲从北京大学物理系转到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次年七月七日,日寇在卢沟桥打响了侵吞中国的枪。“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父亲遂与几个同学结伴,准备背井离乡,随清华南下,继续学业。 临行前,在房山老家的祖父预感到形势的危急,到北平探望送行。父子俩走在故宫的红墙外,想到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祖父望着中山公园门口的石狮感慨赋诗道:“欲把兴亡问石头,石头无语水东流。夕阳人影桥边立,风吹杨花万点愁。”他嘱咐我父亲:“好男儿不患无家可归,患所以立。”鼓励父亲要有鸿鹄之志,勿忘报国之心。 古都这一别,竟成永诀。父亲走后第二年,祖父就在房山老家病逝。 二 父亲随学校辗转武汉、长沙、广州,很终抵达昆明。1940年,父亲在西南联大工学院完成大学学业。父亲毕业后在昆明无线电器材厂任助理工程师,主持无线电发射机的设计工作,直到赴美留学。 父亲在无线电器材厂设计过不少机器。和他一起工作的郭文昭伯伯回忆说:“那时的所谓设计实际上是全部包干,从工艺到制造,从绘图到调试等等,什么都要管,全面负责到底。”父亲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准备继续求学深造。这时,母亲也来到了昆明。 父母结婚早,但婚后聚少离多。父亲早先在北京上学时,母亲在房山老家。后来由于母亲的意愿和父亲的鼓励,母亲也到北平城里开始补习中学的课程,准备报考大学。七七事变后,父亲先随校南下,母亲在家侍奉公婆,直到将二老送终之

精彩内容

本书的作者们都是从小在清华园里长大的,他们自称“清华的孩子”或“清华二代”。在书中,他们记述了自己的父母(有的是祖父)在清华工作、生活的经历,先辈们高贵的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值得后辈怀念和学习。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回顾了自己在清华园里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们得到了长辈的呵护和指导,吮吸知识的营养,锻炼自己的体魄,收获同伴的友情,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深切怀念着培育自己成长的老师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朋友。他们在这个大院里生活了几十年,对大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水一石都十分熟悉,并且充满了感情。在不同的居住区里,他们和邻居、发小们之间,有一起嬉戏玩耍的快乐,也有互相帮助的情谊,更有讲述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可以被称为清华的大院文化。作者们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是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也是给后人留下的历史痕迹,既生动有趣,又充满深情,像一股股清泉,流淌到读者的心田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