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长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4.39 4.7折 15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伟峰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4067

出版时间2016-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8960682

上书时间2024-06-1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与评估》丛书系统地展示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的主要成果,包括:全国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及其变化,以及长江、黄河、海河、辽河、珠江等重点流域,国家生态屏障区,典型城市群,五大经济区等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评估。丛书的出版,将为全面认识国家和典型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本书为李伟峰等著的《长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精)/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与评估》。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5
第2章 研究整体框架 10
2.1 研究区域介绍 10
2.2 研究目标和任务 16
2.3 研究框架 17
第3章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特征及变化 22
3.1 土地城市化特征与变化 22
3.2 经济城市化特征与变化 50
3.3 人口城市化特征与变化 55
3.4 城市化特征与变化综合评估 56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扩张模式与驱动机制 59
4.1 长三角城市群扩张模式 59
4.2 长三角城市群扩张驱动机制 71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与变化 82
5.1 生态质量特征与变化 82
5.2 环境质量特征与变化 97
5.3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与变化 99
5.4 生态环境胁迫特征与变化 102
5.5 综合评估 108
第6章 长三角城市群热环境演变与变化机制 110
6.1 城市热环境概述 110
6.2 区域尺度热环境变化特征与机制 113
6.3 城市尺度热环境变化特征与机制 128
第7章 长三角重点城市城市化特征与变化 143
7.1 重点城市概述 143
7.2 土地城市化特征与变化 144
7.3 经济城市化特征与变化 157
7.4 人口城市化特征与变化 161
7.5 重点城市城市化特征综合评估 164
第8章 长三角重点城市生态环境效应与变化 166
8.1 景观格局特征与变化 166
8.2 生态质量特征与变化 168
8.3 环境质量与变化 176
8.4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与变化 176
8.5 生态环境胁迫与变化 178
第9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181
9.1 主要结论 181
9.2 主要对策建议 182
参考文献 185
索引 192

内容摘要
    **章 绪论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罗彦等,2010)。1858年马思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的概念,在他的理论中,提出“现代化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的乡村化”(常宗耀,2010)。“城市化”一词,英文为“urbanization”,它*初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市基本原理》中正式提出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不同学科领域对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城市化的概念和内容不断发展。比较全面的城市化概念是由罗西提出的,其在《社会科学词典》中的定义如下: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高佩义,2004)。城市化是21世纪三大主旋律之一,世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成为继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优选性风暴(李汉宗和单欣欣,2007)。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统计,1975年优选人口城市化率为37.2%,2009年为50.1%,在这三十多年里增长了12.9%,而至2025年预计城市人口比例将达56.6%。2000年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为37%,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至2011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ze)曾指出:“21世纪初期影响*大程度的世界性事件,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美国的信息化。”(马晓冬,2007)由此可见,中国的城市化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瓶颈。本章基于文献调研,从土地、人口与经济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化的概念、内涵及靠前外研究进展,阐述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化的内涵在于,其不仅仅是城乡人口结构的简单转化,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变,是传统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1.1.1.1 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提升的动态过程,其有利于进行集中生产(李培祥,2008)。人口城市化的研究,首先需要阐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三个概念。其中“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经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该类人口不论其外出与否,也不论其外出时间的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了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是在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口,其包括常住该地而临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寄住的人口。“非农业人口”,即城镇人口,指依靠非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人群及其抚养的人口。

    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也就是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工业化的必然结果(王玉芬,2010)。目前对人口城市化的判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靠前上习惯的衡量标准是一个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该地区户籍人口的比例。

    1.1.1.2 经济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人类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刘英群,201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需求不断提高,形成了对大量非农产品的需求。这些对非农产品需求的出现和不断扩张,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这些涉及非农产业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在空间上会选择*有利的位置进行生产。根据非农产业的特点,相关企业倾向于在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资金市场比较发达的城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由此便带来了经济城市化。

    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从低级向不错演进的高度化是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向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随之就业人口也逐渐由**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与基础,第二产业的发展则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增强城市的吸纳能力,对城市化进程有加速的作用(林汉达,1998)。

    1.1.1.3 土地城市化

    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区域城市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城市各种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是区域及城市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随着优选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日趋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土壤退化、大气变化、物种多样性缺失等一系列生态环问题都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有关。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同人类的活动紧密相关,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也必然会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景观等一系列变化,并构成了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吕萍等,2008)。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作为受人类影响*为深刻的方面之一,将会受到更剧烈的冲击。研究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驱动力间的内在关系,不仅可以加深对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的了解,更有助于揭示城市化过程中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而且还可据此来预测城市化的未来趋势,进而支撑城市管理部门采取相应对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进行研究之前,需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只有明白了LUCC的内涵,搞清楚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间的关系,才能对LUCC的现状以及驱动力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

    (1) 土地利用的概念

    与土地覆盖的概念相比,土地利用的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早,靠前上对其概念的争议不大。靠前上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阐述。Tunner等(1995)认为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覆盖方式的一种利用。优选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IHDP)和靠前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IGBP)认为,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获得所需要的服务或产品而进行的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的方式、目的和意图。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土地利用是指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参与所决定的土地的功能。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土地利用是人类出于某种目的,对土地资源进行改造整治的活动及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功能的使用。

    以上虽然对土地利用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但其共同点是都指出土地利用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依据一定的社会和经济目的,对土地资源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进行利用的过程。其体现的是人们对土地使用的意图和目的,强调的是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一种人类活动。

    (2) 土地覆盖的概念

    土地覆盖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新概念,目前对其定义还存在争议。不同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依据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土地覆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优选环境变化人文计划和靠前地圈与生物圈计划认为,土地覆盖是指地球陆地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人类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优选变化研究计划”(USSGCR)认为,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面当前所具有的覆盖物,包括地表水、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沼泽、道路等。

    综上所述,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二者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地覆盖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地球表层和亚表层的自然状况。一方面,土地利用可以通过土地覆盖的变化来体现;另一方面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经过累积作用以环境变化的形式对土地利用发生作用。可见,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人与自然交互关系的直接体现,共同构成了优选变化的驱动因子。本研究关注的是区域较大时空尺度上的城市化问题研究,因此,依据研究目的采用了USSGCR的定义,认为将地球表面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所形成的覆盖物,包括植被、湿地、道路等地表形体定义为土地覆盖。

    1.1.2 城市化趋势

    随着经济优选化热潮的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正在加速进行,而且城市功能的靠前化日益明显,城市之间共同的影响区域扩大,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系增强,城市之间更加相互依赖(石忆邵和章仁彪,2001;舒松,2013)。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联合和互动,促使了一个个具有影响力的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崛起。

    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超大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等,2001)。按照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论,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东南部城市群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从目前城市群的发展进程来看,美国40%的人口集中在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五大湖城市群,日本60%以上的人口、经济规模集聚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而英国一半的人口集中在不足1/5国土面积的大伦敦都市圈(樊杰,2014)。从中国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大核心增长极。据估计,至2020年,中国GDP总量的2/3将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地域形态类型,是城市发展到不错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刘静玉,2006)。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途径(苏雪串,2004)。2011年,我国批准的“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要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靠前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2014年国家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接近符合优选化背景下的城镇化一般规律,符合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特征(樊杰,2014)。由此可见,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依托,这也与新型城市化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城市群,必然会通过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快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刘静玉,2006)。

    1.2 靠前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化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发展的程度,目前,靠前外对其评估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类。单一指标法主要是计算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城市用地比重等,其中,目前靠前上较为通用的测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这些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完整地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反映,只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规模*、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也是我国文化科技发达,现代城市发育*早、城市化水平*、城市体系*完备的地区之一。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中国*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本书深入分析"城市群"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定量揭示"城市群"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典型生态环境效应,不仅有助于支撑可持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决策和管理,还可为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解决提供科学参考。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