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汾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36.62 6.0折 2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永刚,秦作栋,薛占金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8343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28元

货号8764973

上书时间2024-06-1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2水资源的概念3
1.3水资源的属性6
1.3.1自然属性6
1.3.2经济属性7
1.3.3社会属性9
1.3.4资产属性11
1.3.5环境属性12
1.4水资源的形成14
1.4.1自然水循环14
1.4.2社会水循环16
1.4.3水资源的形成20
参考文献22
第2章 汾河流域的环境特征 24
2.1汾河流域史话24
2.2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26
2.3自然地理特征26
2.3.1地形地貌26
2.3.2气象气候28
2.3.3河流水系28
2.3.4区域地质31
2.3.5生物条件32
2.3.6土壤环境33
2.4社会经济特征34
参考文献36
第3章 汾河流域水资源评价37
3.1水资源评价原则与内容37
3.1.1水资源评价原则37
3.1.2水资源评价内容38
3.2地表水资源评价 40
3.2.1降水量评价40
3.2.2水面蒸发量及干旱指数41
3.2.3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42
3.2.4地表水可利用量估算43
3.3地下水资源评价 43
3.3.1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43
3.3.2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分析计算与确定45
3.3.3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46
3.3.4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47
3.3.5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47
3.4水资源总量评价48
3.4.1水资源总量48
3.4.2重复量的计算48
3.4.3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48
3.5水资源质量评价 49
3.5.1地表水质量评价49
3.5.2地下水质量评价51
3.6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53
3.6.1供水工程及供水量53
3.6.2用水量调查评价53
3.6.3耗水量及废污水排放量54
3.6.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55
参考文献55
第4章 汾河流域径流与水土侵蚀过程56
4.1研究进展56
4.2方法原理58
4.3数据分析与处理60
4.3.1气象数据库建立 61
4.3.2 DEM数据建立62
4.3.3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62
4.3.4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64
4.3.5水文数据库建立 67
4.4模型构建与运行69
4.4.1模型输入参数的赋值69
4.4.2模型运行时方法的选择69
4.4.3汾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69
4.4.4基于DEM的汾河流域河网水系提取73
4.4.5子流域的划分 74
4.4.6模型构建及评价75
4.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径流过程模拟研究79
4.5.1地表径流计算79
4.5.2地下径流(Base Flow 80
4.5.3下渗计算(Infiltration 80
4.5.4壤中流计算81
4.5.5蒸散发计算81
4.5.6传输损失计算81
4.6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85
4.6.1土壤侵蚀因子Ku SLE 86
4.6.2植被覆盖和作物管理因子CUSLE 87
4.6.3保持措施因子PUSLE87
4.6.4地形因子/SUSLE87
4.7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径流泥沙对比分析90
4.8不同情景下径流与土壤侵蚀过程模拟预测 94
4.9本章小结 98
参考文献99
第5章 汾河流域水文过程研究108
5.1研究进展108
5.1.1水文过程研究进展108
5.1.2同位素水文研究进展110
5.2方法原理113
5.2.1同位素分析113
5.2.2水化学分析方法114
5.2.3 PHREEQC模拟115
5.2.4样品采集与现场测定116
5.2.5实验室测定116
5.3汾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研究118
5.3.1植被带谱分析118
5.3.2水文地质分析119
5.3.3景观带尺度水化学过程分析120
5.3.4景观带尺度水文过程同位素示踪121
5.4汾河中下游流域水文过程研究124
5.4.1研究区水文地质分析124
5.4.2地表水水化学特征126
5.4.3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126
5.4.4地表水同位素特征128
5.4.5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同位素特征128
5.4.6汾河干流河水、浅层地下水及大气降水的转化关系129
5.5本章小结130
参考文献131
第6章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破坏过程研究138
6.1研究动态139
6.1.1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动态139
6.1.2水文过程模拟研究动态139
6.1.3FE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动态141
6.1.4矿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动态143
6.2方法原理144
6.2.1样品采集与现场测定144
6.2.2实验室测定145
6.2.3模型模拟145
6.3汾河流域水文系统破坏过程示踪研究145
6.3.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破坏146
6.3.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破坏148
6.3.3结论与讨论150
6.4典型矿区水文系统破坏过程模拟研究150
6.4.1模型构建150
6.4.2模型识别与参数校验153
6.4.3模型预报及应用155
6.4.4结论与讨论160
6.5典型小流域水文系统破坏过程模拟研究161
6.5.1晋祠泉域地下水数值模型建立163
6.5.2工矿区地下水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177
6.5.3模型预报及应用180
6.5.4结论与讨论186
6.6本章小结187
参考文献188
第7章 汾河流域水文系统污染过程研究192
7.1研究动态193
7.1.1国外研究进展193
7.1.2国内研究进展195
7.2方法原理198
7.2.1氮同位素198
7.2.2氧同位素199
7.2.315N和180相关法的优点199
7.3汾河流域中下游水体污染过程的同位素示踪研究199
7.3.1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00
7.3.2样品采集与测定201
7.3.3矿区水质分析评价202
7.3.4水体中三氮转化过程203
7.3.5水体污染源的氮氧同位素示踪 204
7.3.6水体污染过程的化学信号甄别 206
7.4结论212
7.5本章小结212
参考文献 213
第8章 汾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217
8.1研究动态218
8.1.1水资源承载力概述 218
8.1.2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219
8.1.3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向224
8.2方法原理227
8.2.1水资源赋存状况228
8.2.2用水结构和用水水平 228
8.2.3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229
8.2.4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231
8.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233
8.3.1数据来源234
8.3.2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235
8.4结论243
8.4.1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243
8.4.2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45
8.5本章小结 246
参考文献247
第9章 汾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研究 250
9.1汾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的总体思路250
9.1.1联合调控思路 250
9.1.2联合调控原则 251
9.2汾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的体系构建 252
9.2.1联合调控分区252
9.2.2联合调控体系253
9.3汾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的水源分析255
9.3.1地表水源分析 255
9.3.2地下水源分析 261
9.3.3生活节水分析262
9.3.4中水回用分析263
9.3.5非传统水源分析264
9.4汾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的路径选择264
9.4.1联合调控层次 264
9.4.2联合调控路径265
9.5汾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的对策分析270
9.5.1发挥政府职能270
9.5.2建设节水型社会271
9.5.3加强水源保护272
9.5.4实施“红线”管理272
9.5.5加强一体化管理272
9.5.6完善管理机制273
9.5.7强化科技支撑 273
参考文献274

精彩内容
本书是多学科集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流域尺度科学著作,立足靠前外流域水科学、生态水文学、恢复生态学和流域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依托野外工作站和试验示范区遴选的汾河流域典型矿区、产汇流区、上游区、中下游区设立试验区,综合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水物理化学信号、水文模拟等方法,分区、分方法、分层次系统阐释汾河流域水文系统破坏过程、污染过程,并从水资源调控思路、体系、水源、路径、对策等方面提出汾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的总体框架,为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更大地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本书可为流域管理决策者提供实用技术和理论依据,同时可供水文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流域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参考使用。

媒体评论
评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