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8.95 6.0折 65 全新

库存7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闫俊娜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1849370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14240985

上书时间2024-05-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本书以研究方法为轴线对经济-能源-环境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总结、提炼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为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在能源、环境领域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证研究方面,碳排放强度指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衡量了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评价指标常常被用来作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减排目标时的评价标准,例如中国。本书分别基于Leontief和Ghosh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乘性SDA和归因分析对中国CO2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部门贡献进行量化研究,并对需求和供给视角下有差异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城市是国家能源的主要消费者,以中国为例,城市能源消费占国家能源消费的85%左右。因此,城市对于国家能源问题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国家能源表现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中国的能源问题上,城市间存在着广泛且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别地,伴随着区域间贸易的加剧,城市间能源相关的空间差异呈现越来越显著的趋势。因此,在城市层面,考虑存在空间差异的情况下,制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能源目标和能源政策对中国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改善能源表现至关重要。本书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和空间结构分解分析(spatial-SDA)方法评价中国四个直辖市的能源表现并量化分析其能源表现的空间差异。特别地,鉴于最终需求(即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出口、国内省外净流出)对能源表现的重要作用,本书将分别从总体和最终需求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本书在方法论层面延申了投入-产出模型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较为详细的介绍、对比、论述了Leontief和Ghosh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得益于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的成熟发展,本书建立了基于Ghosh投入-产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在中国的能源和碳排放研究中。在实践方面,本书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对中国的能源及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系统且细致的探索。分别从需求和供给的视角,锁定驱动国家能源和碳排放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业层面,绘制对国家能源和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产业链; 在城市层面,探索国家区域间能源表现空间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靠经验和数据。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中国节能减排现状

 1.3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第2章文献综述

 2.1投入-产出模型相关文献综述

 2.2分解分析方法在能源环境领域文献综述

 2.3其他方法在能源环境领域文献综述

 2.4文献评述

 第3章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3.2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概述

 3.3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方法概述

 第4章需求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引言

 4.2研究方法

 4.3数据来源

 4.4实证结果分析

 4.5本章小结

 第5章供给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引言

 5.2研究方法

 5.3数据来源

 5.4实证结果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行业碳排放强度敏感性分析

 6.1引言

 6.2研究方法

 6.3数据来源

 6.4实证结果分析

 6.5本章小结

 第7章中国能源消费和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7.1引言

 7.2研究方法

 7.3数据来源

 7.4实证结果分析

 7.5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8章能源表现的空间差异——以直辖市为例

 8.1引言

 8.2研究方法

 8.3数据来源

 8.4实证结果分析

 8.5结论

 第9章结论与展望

 9.1研究工作总结

 9.2研究展望

 附录A中国能源表现变化的归因分析结果

 附录B直辖市间能源表现空间差异的直接空间结构分解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本书以研究方法为轴线对经济-能源-环境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总结、提炼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为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在能源、环境领域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证研究方面,碳排放强度指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衡量了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评价指标常常被用来作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减排目标时的评价标准,例如中国。本书分别基于Leontief和Ghosh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乘性SDA和归因分析对中国CO2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部门贡献进行量化研究,并对需求和供给视角下有差异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城市是国家能源的主要消费者,以中国为例,城市能源消费占国家能源消费的85%左右。因此,城市对于国家能源问题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国家能源表现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中国的能源问题上,城市间存在着广泛且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别地,伴随着区域间贸易的加剧,城市间能源相关的空间差异呈现越来越显著的趋势。因此,在城市层面,考虑存在空间差异的情况下,制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能源目标和能源政策对中国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改善能源表现至关重要。本书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和空间结构分解分析(spatial-SDA)方法评价中国四个直辖市的能源表现并量化分析其能源表现的空间差异。特别地,鉴于最终需求(即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出口、国内省外净流出)对能源表现的重要作用,本书将分别从总体和最终需求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本研究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本书在方法论层面延申了投入-产出模型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较为详细的介绍、对比、论述了Leontief和Ghosh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得益于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的成熟发展,本书建立了基于Ghosh投入-产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在中国的能源和碳排放研究中。在实践方面,本书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对中国的能源及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系统且细致的探索。分别从需求和供给的视角,锁定驱动国家能源和碳排放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业层面,绘制对国家能源和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产业链;在城市层面,探索国家区域间能源表现空间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靠经验和数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