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6,奇异之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816,奇异之年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0.72 6.4折 79 全新

库存10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易丹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5207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272088

上书时间2024-05-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易丹,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奥尔堡大学、波恩大学、根特大学、哈佛大学、鲁汶大学等高校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代表作有《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断裂的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触摸欧洲》等。

目录
序章遥远的爆发

 第一章坦博拉

 1尘封的厚度

 2平流层里的气溶胶

 3降温

 41816:气候乱,世界就乱

 5西部神话和东部寒潮

 6神奇的“遥联”

 第二章龚自珍天公何在

 1在父亲府上

 2放浪的文人

 3家门内外

 4艰难的科考之旅

 5天灾

 6嘉庆大饥荒

 7气象叙事

 8漫长的前仪器时代

 9天灾与人祸的关联逻辑

 10应对天气,有无解决方案?

 11文艺江湖

 12女人

 13狂徒

 14九州与世界

 第三章雪莱寒冷的隐喻

 1英国情人

 2交游日内瓦

 3抱团取暖

 4蒸汽文化时代

 5“老下雨,很潮湿”

 6火山爆发的文学回响

 7《勃朗峰》

 8冰冷的自然哲学

 9不可抗力

 10被启蒙的浪漫分子

 11冷雨之夜与恶之花

 12他喜欢水,却不会游泳

 第四章双城记从伦敦到北京

 1乔治享乐王子

 2始终缺席的王后

 3君主立宪制

 ……

内容摘要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无夏之年”。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

主编推荐
在本书中,坦博拉火山爆发及其后续全球气候效应,并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而只是一个背景。因为1816年的全球降温,让作者得以把中国和英国的知识分子并置在一起,把英国国王和中国皇帝并置在一起,让他们产生一种互文效应。飘浮在平流层里的气溶胶,成了一面映照东西方社会和文化的镜子,构成一幅相互关联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无论是中国的龚自珍,还是英国的雪莱,无论是摄政王乔治,还是嘉庆皇帝,都被影响全球的气候突变所笼罩,成为 1816 无夏之年时空中凝固的标本。他们的生命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成了这个特殊年份中的文化构成元素,成了中国和英国 19 世纪初期历史进程的个体话语标志物。在这里,个体是关键。龚自珍生活在富裕的江南上层社会, 1816 年中国气候突变所带来的旱涝和民生之苦,父亲治下的上海江苏等地的灾情,他也许有所耳闻,却没有在自己创作的文本里直接呈现出来。嘉庆皇帝坐在紫禁城和圆明园里,阅览官僚们呈上来的奏折,也许能掌握这一年全中国的气象灾害概况,却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云南草民的生存挣扎。同样是贵族出身的雪莱,也许能从日内瓦湖畔的凄风苦雨中,见证气候寒冷给人种带来的退化,能从阿尔卑斯山上的冰雪里,体会到自然的神奇力量,却无法体验瑞士农民吃不上面包和土豆的饥饿感。摄政王乔治也许听说了东英吉利的饥民暴动,却不能将自己在布莱顿宫里感觉到的盛夏寒意,与爱尔兰乡村居民的瑟瑟发抖做身体上的关联。身为知识分子的龚自珍和雪莱,在他们的写作中对气象变化做出了间接和直接反应,但这只是他们这一类人的一种反应而已。不管是将帝国南北的水灾跟阴阳五行的失调联系在一起,还是把日内瓦的夏日冷雨当作法兰西院士的自然哲学证据,他们的文本,只表征了他们的生存体验和他们的思想与情绪。同样,嘉庆皇帝兢兢业业用朱笔批改奏章,给江苏和安徽的农民免去这一年的税赋,并不代表他真的体会到了受灾人民依靠观音土充饥的困苦,也不意味着他会削减在皇宫中为自己服务的厨师的人数;那位以享乐而闻名的摄政王乔治签署的政府文件中,也许就有救济饥民的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他在布莱顿宫用116 道菜的晚餐来招待客人时,不会联想到参加“面包还是鲜血”大游行的英国民众的空胃。1816年,当平流层里的坦博拉气溶胶蔓延在地球上空,同时笼罩着东方和西方时,中国的龚自珍和英国的雪莱,并不知道他们各自的国家,在这个特定时空的官方接触,将是一次历史性的文化碰撞。而就是在如此的碰撞中,我们得以窥见两个国家和两种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各自兴衰的根源。

精彩内容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无夏之年”。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