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项目完全指南(从课题选择到报告撰写第7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研项目完全指南(从课题选择到报告撰写第7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53 4.3折 6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朱迪丝·贝尔 (英)斯蒂芬·沃特斯 巴别塔出品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59779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1262800

上书时间2024-05-2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朱迪丝·贝尔(Judith Bell),英国开放大学教授、高级顾问,华威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荣誉教授,英国督学署继续教育部门专家,毕生致力于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1997年,她因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卓越表现被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斯蒂芬·沃特斯(Stephen Waters),英国特许教学学院创始会员和理事会成员,有超过45年英语教学经验,担任过系主任和校长助理。自2011年起,他一直从事教育咨询和商业培训,是学校员工福利和心理健康支持平台“Teach Well Alliance”的创始人和CEO。

目录
序 言 / 1
 前 言 / 3
 第一部分  奠定研究基础

 第一章 研究者和研究之旅 / 005
 本章导览 / 005
 1.研究之旅 / 006
 2. 在迷宫中寻找方向 / 008
 3. 开展研究的意义 / 008
 4. 身为一名研究者意味着什么 / 009
 5. 研究者的角色 / 011
 6. 研究者的有意角色 / 012
 7. 研究者的无意角色 / 013
 8. 研究者的责任 / 016
 自我反思 / 019
 检查清单 / 019
 延伸阅读 / 020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021
 本章导览 / 021
 1. 研究的类型 / 022
 2. 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 024
 3. 行动研究和实践性研究者角色 / 025
 4.个案研究 / 027
 5.调查研究 / 030
 6.应用研究 / 032
 7.实验研究 / 033
 8.民族志和民族志研究方法 / 035
 9.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036
 10.主题分析 / 039
 11.叙事探究和故事 / 040
 12.选用哪种研究方法 / 043
 自我反思 / 044
 检查清单 / 044
 延伸阅读 / 045

 第三章 研究项目设计 / 048
 本章导览 / 048
 1.选定课题 / 049
 2.提出研究问题 / 050
 3.研究目的 / 054
 4.假设、目标和可研究的问题 / 055
 5.暂定标题和项目大纲 / 057
 6.时间安排 / 058
 7.导师指导 / 059
 8.导师工作守则 / 060
 9.保存指导记录 / 060
 10.研究体验 / 061
 11.边研究边写作和研究日记 / 061
 自我反思 / 063
 检查清单 / 063
 延伸阅读 / 065

 第四章 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 / 067
 本章导览 / 067
 1.伦理和道德的区别 / 069
 2.科研合同、行为规范、协议和知情同意原则 / 069
 3.伦理委员会 / 072
 4.保密和匿名 / 074
 5.如需在网上传播信息,保证保密和匿名 / 075
 6.实践中的伦理研究:“内部”研究问题与个人行为规范 / 080
 7.与知识产权或所有权相关的伦理行为规范 / 084
 自我反思 / 086
 检查清单 / 086
 延伸阅读 / 088

 第五章 阅读、引用和信息管理 / 090
 本章导览 / 090
 1.文献阅读 / 091
 2.做笔记 / 093
 3.做笔记和避免剽窃 / 094
 4.文献标注 / 097
 5. 创建、编辑和存储参考文献 / 102
 6. 备份:宁求稳妥,勿留遗憾 / 104
 7.记下参考文献 / 105
 8.文献管理 / 105
 9.这是小题大做吗? / 111
 自我反思 / 113
 检查清单 / 113
 延伸阅读 / 115

 第六章 文献检索 / 117
 本章导览 / 117
 1.定义检索参数(检索限定词)和关键词 / 119
 2.关键词的聚焦、提炼和分组 / 120
 3.电子版还是纸质版 / 121
 4.图书馆、图书馆员和图书 / 122
 5. Google搜索 / 122
 6. Google Books / 124
 7.期 刊 / 127
 8.评估文献来源 / 129
 9.下载网络内容的版权和许可限制 / 131
 自我反思 / 131
 检查清单 / 132
 延伸阅读 / 136
 第七章 文献综述 / 137
 本章导览 / 137
 1.对文献进行“批判性综述” / 139
 2.理论和理论框架 / 140
 3.实践中的“批判性综述” / 142
 4.回顾两篇文献综述 / 146
 5.使用引文 / 147
 自我反思 / 149
 检查清单 / 150
 延伸阅读 / 151

 第二部分选择数据收集方法
 部分导览 / 156
 1.限制因素 / 156
 2.信度和效度 / 157
 3.你在考虑计算机数据分析吗? / 159
 4.不考虑计算机数据分析? / 160
 5.谨记:寻求指导和选对工具 / 160
 延伸阅读 / 161

 第八章 档案证据分析 / 163
 本章导览 / 163
 1.档案证据的本质 / 165
 2.档案研究路径 / 165
 3.档案的定位 / 166
 4.档案的选择 / 171
 5.档案的批判性分析 / 173
 6.事实还是偏见 / 176
 自我反思 / 177
 检查清单 / 178
 延伸阅读 / 179

 第九章 在研究中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 180
 本章导览 / 180
 1.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收集数据的伦理考量 / 184
 2.社交媒体、研究过程和社交数字化工具 / 189
 3.在研究中使用社交媒体 / 203
 4.总 结 / 208
 自我反思 / 209
 检查清单 / 210
 延伸阅读 / 210

 第十章 调查的设计和管理 / 212
 本章导览 / 212
 1.你究竟需要了解些什么 / 215
 2.问题的类型 / 216
 3.问题的措辞 / 217
 4.外观和编排 / 224
 5.抽样调查 / 225
 6.实施预调查 / 226
 7.调查的发放和回收 / 228
 8.调查对象的权利,你的权利和义务 / 228
 9.无回答 / 229
 10.数据分析 / 230
 自我反思 / 230
 检查清单 / 231
 延伸阅读 / 234
 第十一章 访谈的规划和实施 / 236
 本章导览 / 236
 1.访谈的优缺点 / 237
 2.访谈中的伦理规范 / 238
 3.问题的措辞 / 239
 4.访谈提纲 / 239
 5.集体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 242
 6.访谈中的记录 / 244
 7. Skype和Google Hangouts / 246
 8.偏见——访谈的宿敌 / 247
 9.谨记:访谈中的注意事项 / 248
 自我反思 / 249
 检查清单 / 250
 延伸阅读 / 252

 第十二章 日记、日志、关键事件、博客和视频日志 / 255
 本章导览 / 255
 1.代表性 / 259
 2.日记-访谈法 / 259
 3.预试验回执和给参与者的说明 / 261
 4.五个研究案例 / 262
 5.使用日记的伦理问题 / 267
 6.博客和视频日志 / 267
 自我反思 / 269
 检查清单 / 269
 延伸阅读 / 271

 第十三章 观察研究 / 272
 本章导览 / 272
 1.非结构式观察 / 274
 2.参与式观察 / 275
 3.结构式观察和记录 / 277
 4.记录行为 / 279
 5.内容分析 / 281
 6.几点额外的警告 / 283
 7.事件结束后 / 284
 自我反思 / 285
 检查清单 / 285
 延伸阅读 / 287

 第三部分 解释证据并报告研究结果
 第十四章 解释证据、报告研究结果 / 295
 本章导览 / 295
 1.列清单 / 297
 2.数量和类别问题 / 300
 3.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 / 300
 4.编 码 / 307
 5.表 格 / 310
 6.量 表 / 311
 7.文字型问题 / 320
 8.总 结 / 320
 自我反思 / 321
 检查清单 / 322
 延伸阅读 / 323

 第十五章 撰写研究报告 / 325
 本章导览 / 325
 1.开始写作 / 326
 2.最后的写作任务 / 327
 3.组织报告的结构 / 329
 4.修改的必要性 / 336
 5.是否存在剽窃的可能 / 339
 6.评估你自己的研究 / 340
 自我反思 / 341
 检查清单 / 342
 延伸阅读 / 344

 术语汇编 / 347
 参考文献 / 365
 致 谢 / 383

精彩内容
 实践中的伦理研究:“内部”研究问题与个人行为规范 不管你所在的机构、你的导师对你有哪些要求,说到底这是你的研究。哪怕你不需要遵守行为规范或研究委员会的伦理要求,你也需要确信自己已经尽了一切可能来确保研究以符合你自己的伦理准则的方行。这是本书作者之一—斯蒂芬·沃特斯所采用的方法。他也曾是一位硕士研究生,一位行科研的新手。在行研究时,他还是一位高中英语老师,决定要在自己所在的机构内行研究。他产生了调查自己的英语系负责人(也称“英语系主任”)的想法。这位主任对他的研究表达了兴趣与支持,这使得斯蒂芬坚信自己的研究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而且很有希望在给定的时间(工作时间三个月)内顺利完成。他决定制定出自己的个人行为准则,明确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的工作条件和保证,以确保他本人和学校的诚信。筹备工作按以下项行:  与校行非正式讨论以达成基本共识。  提炼课题,陈述研究目标,准备项目大纲。  与导行讨论,与英语系主一步讨论。  对项目大行微调,考虑要使用的方法。  向校长正式提交项目大纲,附上他想要访谈的同事的名字,以行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提供的条件和保证如下:  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选择匿名。  所有资料都将以严格的保密标准处理。  在研究处于稿阶段时,访谈对象可以要求核实其中的表述。  参与者将收到一份终报告。  仅接受大学对该研行评估作为检查之用,但若日后涉及发表的问题,将会征求参与者的同意。  研究将尝试探索实践中的教育管理。希望终报告能对学校和参与研究的人员带来有益的结果。 那么这项研行得顺利吗?斯蒂芬在项目完成后写道: 我认为,正式提出这些保证确有必要。由于我当时在科研方面毫无经验可言,我必须向校长保证会诚实公正行实地工作,说服他可以信任我。 事后看来,我应该要更加谨慎。条件3 无法满足,因为后来我发现,尽管可以做到认真核对参与者在接受采访时所作的表述,但他们没有足够时间来核对完整的稿子。而条件4 虽然可以实现,但成本高昂难以承受,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其他个案研究中删去这一条。这段经历确实使我意识到:应该警惕做出过早过多的。 直到我即将公布研究结果之时,我才意识到:我的研究条件中有两处措辞是可以有不同解释的。个是在保密(即条件2)时, 我没有说清楚公开资料可能带来哪些后果。由于撰写报告稿的时间有限,没有人能核实我对这些行的解读是否合理。再者,由于校长是一位持有我纸质保证书的人,调查对象只能通过我的口头解释来理解他们同意参与研究的条件。回想起来,当时如果能提供一份解释研究目的的复印件更好了。老师们都很忙,想要他们都能记住一段在他们正式开始参与研究之行的谈话,真是不切实际。事实上,无论他们是否记得这些保证,他们的观点能否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方法来呈现,取决于我是否是一个正直的人。 更为不成熟的是,在我撰写报告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按角色来呈现个人身份的做法存在纰漏。对于作为局外人的读者来说,可能可以做到保证匿名;但对于那些来自本校的读者来说,无法带来同样的匿名效果。幸运的是,虽然我没能澄清这几点,但没有因此而导致任何问题—但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斯蒂芬行调查的经验使他受益匪浅。他觉得自己在尝试中犯了一些错误,而且因为自己没能完成所有的规定和保证感到很不安。其实他已经准备得很好了,但他没能充分意识到向同事反馈结果和复印报告会消耗多少时间和精力。他担心自己没有地定义匿名和保密的确切含义,因此在后续的调查中确保自己澄清了这一点。他感到如何处理角色冲突是更为棘手的问题:他是一位全职教师,同时也是一位研究者,虽然这种组合并不罕见,但有时他发现很难协调这两种身份。作为一名“局内人”研究者,他有着明显的优势,例如他对研究背景和机构的微观政治都了如指掌,不需要为此出差,要联系参与者也很容易。他知道如何与人接触合适,也能理解他们的一些难处。他发现同事也因有能公开提出问题的机会而高兴,愿意让了解他们工作实际情况的人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他也发现对某些同行访谈对双方来说都是令人不适的经历。作为一名局内人,他很快意识到,在研究完成之后必须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误:一方面,与机构和同事的密切联系使得客观难以实现;另外,他感到要获得私密信息有可能影响他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的情况似乎没有出现,但他可以预见那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场景。 在斯蒂芬获得学位后,他被问到是否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以及是否有什么意见,以便对那些初次承担研究项目的人有所帮助。他写道: 可能我让你们觉得,我的研究困难重重,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是这样,那是因为我希望劝告未来的局内人研究者谨慎行事,提防可能存在的陷阱。实际上,我对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乐在其中,并且发现采访不同层次教学人员的经历让我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确实,我忘情投入研究当中,有时甚难以保证自己的教学工作质量。但即便是从事后来看,我也确信我不太可能解决这个两难的困境。我可以诚恳地说,我的研究让我更加理解那些负责管理学校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并由此提供了很多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而假如我的研究脱离了实际,我该担心自己对它的投入程度了。事实上,学校已经采纳了我份报告中提出的几个建议。我在第三份报告中谈到行政部门在课程设置中的作用,这份报告已经被列入春季管理层会议的议程,许多同事也体上对案例研究的内容表示了赞赏。如果要我选出一种建议未来的局内人研究者采用的策略,那是要将研究报告和机构的现实关切联系起来,这也许能帮你说服学校,让他们知晓参与这项研究对他们来说和对研究者来说同样有益。

媒体评论
作者在这本书中细致地介绍了做研究的整个过程:首先,明确研究者的角色和责任、设计研究项目;其次,确定研究方法、收集和解释资料的方法;最后,撰写研究报告。作者强调利用网络和学术界同行交流的重要性,集中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研究方法(如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等)、资料收集的方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浏览日志、日记、博客等),和文献检索、阅读、做笔记、存储文献和做文献综述的方法,介绍的很多实用性方法对国内研究领域大有裨益。本书英文版自出版以来,发行量已经突破30万册,是美国大学推荐最多的书籍之一,全美多所大学将其视为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论文写作的权威教材,很多美国大学教授用这本书指导科研新手做研究。本书还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本书内容全面、逻辑严谨、细致入微,涉及做研究过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对科研新手,还是资深研究者;无论是对本科生、研究生、出国留学者还是大学老师,本书都将是有益助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