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祖父王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祖父王襄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17 6.0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成,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1156316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9719712

上书时间2024-05-2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成,著名古文字学家、甲骨学者王襄之长孙,天津文史馆馆员。
  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是在市政协领导下,由本市史学界专家学者、各级政协文史委员和热心史料工作的人员组成的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术性社团组织。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故居
一、定居天津
二、大刘家胡同萃古园生活
三、乔迁新居后的生活
第二章  祖父与甲骨文
一、甲骨文的发现者
二、祖父与甲骨文研究
三、祖父与甲骨收藏
第三章  恩师、友人与弟子
一、祖父的恩师
二、祖父与友人
1.与罗振玉
2.与郭沫若
3.与其他友人的交往
三、祖父与弟子们
1.蔡美彪
2.唐石父
3.李鹤年
4.杨继曾
5.张岐
6.李世瑜
第四章  学者人生
一、读书与藏书
二、著书立说
三、热心教育事业
四、祖父与书法艺术
五、祖父的印章
六、祖父收藏逸事
1.“雌雄”箫的故事
2.避邪的玉器
3.多彩的鼻烟壶
4.“灵云”尺八
5.埃及造像拓屏
6.无人识别的碑文
7.毛片儿、火花及其他
七、祖父的接人待物
1.工友式的校长
2.司机小马叔叔
3.干奶奶——李妈 
八、祖父的养生之道
第五章  祖父对我的关爱
一、祖父教我读书
二、祖父给我讲文房四宝
三、祖父教我做拓片
四、祖父给我讲故事
五、祖父引导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六、过年的记忆
附  录
一、王襄大事年表
二、王襄部分著作分类简目
后  记

内容摘要
     一、定居天津 我爷爷王襄的祖籍是浙江绍兴,祖辈世代靠务农为生,由于地少人多,土地贫瘠,生活十分艰难,只好另谋生路,很终选定“吃手艺饭”,以制金银饰品为生,遂男以铸铜锡成金银箔为业;女则将金银箔糊成“元宝”,然后用针线穿成串,再将制成的“元宝串”,拿到集市、庙会上去出售,以此勉强度日。当时,浙江绍兴地区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凡考取功名者,便可以做官,日后更可飞黄腾达。见此情景,我家也以为“读书做官”才是家中子弟优选的出路。但因当时绍兴地区考取、录用的考生名额较少,读书做官的机遇甚微,故全家决定去异地谋生。经过缜密思考,认为我国北方靠近京师的地区是较为理想的生活环境。为此,明清之际,全家乘船沿大运河北上,迁至天津落户。 因咸丰年间津门大水,祖辈为避水灾,弃家逃难,暂避他乡。某世祖母焦太夫人携带家中全部谱牒、各先辈的手绘影像等乘船逃难.不幸全部落水流失,致使我家后代对自身的枝系已无从考察,多年已无“家谱”可言。 为了重修家谱,祖父王襄很早前就着手积累资料,将所搜集到的自清咸丰年问天津水灾后至抗日战争期间各代先人的生平、事迹、影像等存放在后院南屋的家庙中。抗战期间祖父编制成《王氏家谱》一册,并于新中国成立后再次校对,并独自清缮,装订完毕后(线装),存放在家父长儒处。1957年9月祖父迁入新居时,曾想将《王氏家谱》自行影印出版,为子孙后代留一部寻根的记录,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期间.祖父生前珍藏的我家历代祖宗的影像、生平、事迹以及《王氏家谱》等,都在“扫四旧”之列,如不及时处置,一旦被“造反派”发现必将给全家带来灾难。为此,家人只好忍痛将祖父收集的历代祖宗的影像、生平、事迹以及《王氏家谱》等全部焚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父长儒与叔父翁儒等拟重修《王氏家谱》,并着手搜集素材,回忆家史,访亲问友,经过一段时间,《王氏家谱》框架形成,草稿略显端倪。1996年家父长儒因病谢世,叔父翁儒身体也日渐衰弱,便将重修《王氏家谱》一事交付与我,命我抓紧时间认真完成。待我退休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父辈交予的续修《王氏家谱》的任务,这才算了却了祖父编辑《王氏家谱》的心愿。 我家祖上来到天津后,首先选定在城厢北门外定居,仍然以铸铜锡箔手艺为生度日。为了给家中子弟铺设一条读书做官的道路,转变家庭“经商做工’’的家风.全家人人勤恳,个个节衣缩食,经过多年的积蓄,在城厢内北门里大街开设了一家“利华首饰店”,营业日臻佳境。随后,我家世祖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又在城厢内二道街张洚水胡同(清光绪二十年改名为贡院胡同)购得一处宅院,从此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也为我家子弟铺设了一条日后读书做官之路。 约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前后,全家移居城内东门里仓门口内西侧孙家胡同(1983年改称为华容胡同,与今基督教仓门口会堂仅一墙之隔)一处典型的天津式四合院居住。该院落被一木制屏门隔成前、后两院,爷爷与其父辈众多人口居住在这里。爷爷的父亲(即我的曾祖父)是老十爷王恩瀚,夫人吕氏,二人一生共有三子:长子王襄,1876年(光绪二年)12月31日生于城厢内二道街张洚水胡同;次子王赞,1879年(光绪五年)生于城厢内二道街张洚水胡同;三子王钊,1883年(光绪九年)生于城内东门里仓门口内西侧孙家胡同:另有一长女(四姑奶)天亡,后又过继老十三爷王恩澎之长女(九姑奶)为次女。 曾祖父辈共有兄弟姐妹8人,其中虽有数人参加科考,但仅有曾祖父王恩瀚(老十爷)、曾祖父的哥哥王恩淮(老五爷)和弟弟王恩浵(老十三爷)三人走上了官宦之路。P3-5

精彩内容
本书为天津口述历史丛书之一。本书是一部传记。王襄是我国最早鉴识、收藏及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自1899年始,20余年里他搜集甲骨4000余片。王襄一生酷爱文物考古、金石文字之学的研究,著述颇丰,所著《簠室殷契类纂》《簠室殷契征文》《古文流变臆说》等作品,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诸多学者所推崇。本书内容包括家世与故居,祖父与甲骨文,恩师、友人与弟子,学者人生,祖父的接人待物,祖父对我的关爱,王襄大事年表等,详细记述了王襄的生平事迹、旧闻轶事、学术研究活动等。本书是第一部由王襄后人撰写的有关其生平的图书,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媒体评论
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由王襄后人撰写的有关王襄生平传记的图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