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空间分异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based on the angle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产业空间分异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based on the angle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36 6.0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雄浪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21373

出版时间2012-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8004068

上书时间2024-01-2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雄浪,男,四川南充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在《经济学(季刊)》、《南开经济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重量、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四川省政府人文社科很好成果三等奖2项,被遴选为第九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目录
l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第一优势、第二优势与产业空间分异
  1.3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学术历程
  1.4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与结论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视角、思路与内容
  I.7  本章结论
  2.1  土地成本、规模报酬与产业空间分异
  2.1  核心一边缘模型及其短期均衡
  2.2  核心一边缘模型的长期均衡
  2.3  本章结论
3  企业异质、规模报酬与产业空间分异
  3.1  模型的建立
  3.2  市场均衡、规模报酬与贸易自由度
  3.3  生活成本指数、规模报酬与贸易自由度
  3.4  工人收入、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
  3.5  本章结论
4  企业异质、资本创造与产业空间分异
  4.1  模型的建立及短期均衡
  4.2  长期均衡分析
  4.3  本章结论
  5  企业异质、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空间分异
  5.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2  企业区位选择、企业利润与产业空间分异的数字模拟.
  5.3  本章结论 
6  市场潜力、就业密度与我国地区工资差距
  6.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6.2  实证分析
  6.3  本章结论
7  企业效益、地区资本收益差距与我国地区资本流动
  7.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7.2  实证分析 
  7.3  本章结论
8  地区资本收益、资本创造与产业空间分异
  8.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8.2  实证分析 
  8.3  本章结论
9  企业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与本地市场需求
  9.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9.2  实证分析
  9.3  本章结论
10  市场规模、要素禀赋与我国区域发展分异
  10.1  多地区FC模型与市场规模、要素禀赋.
  10.2  实证分析
  10.3  本章结论
l1  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动态变化与产业空间分异
  11.1  理论模型分析
  11.2  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l1.3  本章结论
  11.4  本章附录
 

内容摘要
    按照企业同质性假设的逻辑,在*终均衡时,不仅同一区域之中的集群企业都具备相同的成本结构和知识基础,而且由于跨区域网络的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集群企业的成本结构和知识基础也应该是相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企业异质性的影响,不仅不同区域之间的集群企业的成长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且同一区域之中的集群企业的成长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企业异质也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间分类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经常地,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企业迁往核心区便是明显例证。集群内异质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合作,使企业生产系统的内力和企业外部资源的外力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一种企业集群的邻近效应和社会效应,并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企业异质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即使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也有可能迥然不同,譬如,四川的宜宾与泸州,两地的自然条件差不多,都生产酒,但仅仅由于宜宾五粮液集团规模大,两地围绕知名品牌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内容大不相同。并且,从理论上讲,随着建模技术的进步,假设厂商为对称的同质,既无必要,也不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3新经济地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学术历程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不是静止的、平面的,而是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立体活动。我们之所以强调空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经济发展首先要确定一定的空间位置,不同的空间定位或布局对资源配置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其次还要选择不同的空间结构,因为不同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再次,还要建立相应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区域政策体系。从而,时空的结合真实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必然影响着资源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配置。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空间问题由来已久,杜能(Thtinen)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一书,在该书里他提出了有名的“孤立国”模式,从而*早把经济学的视野引向了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特性的关注。杜能在该书中论述到在均质空间中,运输成本和地租的不同将导致农业分布的差异,即农业生产围绕中心城市呈现出向心环带状分布的特点,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

精彩内容
     《产业空间分异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华风经 济学丛书》摘要: 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理论中一个
经久不衰的话题,它同样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普遍关 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
济改革使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业绩。我国 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也经历了若干次转移。20世纪
80年代是珠江三角洲,90年代前期是长江三角洲,90 年代后期是环渤海地区,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
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
     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在空间上不断转移,而
且速度在不断加快,对接受开发的地区,能够起到一 种激励的作用,但开发的效应是在逐步递减的。中国
区域空间格局依然存在突出问题:受自然、历史以及 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与完善,沿海地区的经济集聚优势进一步体现, 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区域发展的空
间割据、市场分割问题仍十分突出。
     西部许多落后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依然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存在多重发展差距。
    因此,中国经济的整体快速增长并没有实现地区间均 衡的经济发展,中国空间二元性的发展格局依然存在
。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必然会对我国整体的长期经济 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强大的理论和现实需求使学界对地区差距问题倾注了 大量的研究精力和热情,众多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
、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角度,对中 国地区发展差距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也取得了较
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的地区差距和经济增 长的差异表现出很强的地理空间特征,基本上形成了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以西部地区为外围的中心一 外围产业空间分布模式。我们有必要思考:中国目前
的产业空间分异形成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种产业空间 分异格局将对我国未来的总体经济发展、发达地区与
落后地区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缩小我国经济发展差距,提高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
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构 成了本课题的研究动机。 为此,本课题放弃了传
统的新古典分析范式,转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 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在存在规模报酬递
增、垄断竞争与运输成本的前提下去研究生产要素流 动、产业集聚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之间的关系,显然
,这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何雄浪所著的《产业空间分异与我国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西南民 族大学华风经济学丛书》得以产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