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文化》萃编(2010-2020)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与文化》萃编(2010-2020)上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9.09 4.7折 168 全新

库存7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洪,乔以钢,李瑞山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10062645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11606475

上书时间2023-10-2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洪,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重量名师,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学,天津市文学学会会长。曾任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著有《中国小说理论史》《“六大名著”导读》《金圣叹传》《结缘:文学与宗教》《〈周易〉与人生智慧》等,发表《由“林下”进入文本深处》《论〈西游记〉与全真之缘》《世纪回首:关于金庸作品经典化及其他》等论文,主编重量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丛书、“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等。 乔以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文化与性别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社科很好成果一等奖(3次)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很好成果奖二等、三等奖等。现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李瑞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



目录
朝乾夕惕 不负初衷(代前言)

古代小说研究

 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

 《隋唐演义》对《隋炀帝艳史》的袭用、整合与超越

 《金瓶梅》人物三论

 曹雪芹考证的观念与方向——兼及《金瓶梅》作者

 《红楼梦》作者问题答客问

 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

 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红学与“e考据”的“二重奏”——读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

诗学与词学研究

 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

 一位有争议的诗人与一个被忽略的朝代——金源诗人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南宋诗学“中兴”的书画元素

 元人诗宗唐观念之演变

 论明代主流诗学的谱系选择

 王夫之的诗歌评选与唐诗观

 张惠言词学新论

 朱祖谋与现代词学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

 唐诗学建设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新世纪以来词学研究的宏观走势

文学思想史研究

 先秦文学思想史研究之反思

 “闲情”抒发与中古文学之演进

 东汉初期文学创作的颂世思潮

 “闲情”背后的隐情——兼论鼎革后李渔的复杂心态

 从“纯文学”观念到“大文学”思想——兼谈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古今会通

宗教与文学研究

 印度古代与佛教中龙的传说、形象与描述

 佛教写经、刻经与中国书法艺术

 虚构与真实——论僧肇《临刑偈》及相关故事的来源与影响

 “中道”精神与宋代士大夫宗教信仰

文学文献研究

 《广陵散》故事考析

 出土文献与唐代韦氏文学家族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明初闽诗人别集提要举正

 王国维对《人间词话》手稿的修订略说

文化视角

 “秦世不文”的历史背景及秦代文学的发展

 唐代人狐婚恋小说文化意蕴管窥

 吟诵与中古文学活动

 南北朝隋代散乐与戏剧关系札论

 宋南渡文化重心偏移东南述论——兼对两宋政术的历史省察

 姚燧文章特色论

 明代前期古文辞风变迁初探

 清中后期蒙古族名宦明谊仕履艺文考

后记

内容摘要
林下进入文本深处

——《红楼梦》的互文解读

陈洪

一度显赫的红学,近年来渐趋冷清。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决定性的似乎要从研究路径方面寻找。所谓红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寻根,即作品的故事由何而生。索隐派到历史中、政治中按图索骥;考证派到作者家世中、经历中考察原型。两派一度势成水火,遂有新红学、旧红学之称(如同佛教之有大、小乘,乃后来居上者所派定)。不过,如果我们深入一层,新、旧红学在研究理路上实有高度吻合、会通的地方。简言之,两派都认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生活的拷贝,小说中的人物是现实中人物的镜像。区别只在于:是向历史中寻拷贝之原版、镜像之真人,抑或到作者身世中寻找。

毋庸讳言,两派皆有其合理性,但也皆有其合理之限度。其实这属于文学理论的ABC,但身处其中者往往当局则迷。而由于对所持方法之限度的忽视,以致花了大量功夫,路反而越走越窄。

其实,还有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一个是文化/文学的血脉传承,一个是作者所在族群当下的生存状态(当然,前提条件要在创作主体的作用下方可体现到书写之中)。特别是对于长篇叙事文学来说,这两个前提和作品的关系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而文化/文学的血脉传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作家使用的语词上。

本文就尝试从文化/文学血脉传承的角度来对《红楼梦》的深层内涵做一探索。

《红楼梦》阅读、赏析、研究中有一个百年大难题,就是如何认识、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也就是所谓林薛优劣辨。清末,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谓黛玉尖酸,宝钗端重,直被作者瞒过。……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那个时代谈论《红楼梦》,没有什么先觉”“叛逆之类的视角或话题,所以林薛优劣几乎是人人要表态的问题。到了俞平伯的笔下,惟务折中、提出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主张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

作品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不妨先胪列一下文本中的有关描写,然后,再来思考如何解读。

以作者口吻比较林薛二人,首推第五回的一段文字。这是薛宝钗刚刚来到贾府寄居之时: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间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




精彩内容
本书萃取学术期刊《文学与文化》(南开大学主办)2010-2020年间发表的很好之作,集中呈现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所收论文的作者既有学术造诣精深的专家,也不乏活跃在学术研究前沿的青年才俊。全书视野宽阔,论及古今中外;研讨深入,多有学术创见。不少文章发表后受到学界重视和好评。萃编不仅便于记录和展示刊物的学术步履,更可从学术思维、路径和方法等方面为读者提供启发。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分别依若干专题排列,既便于读者查阅,也可显示该刊的编辑特色。 上册收入的栏目包括:“古代小说研究”“诗学与词学研究”“文学思想史研究”“宗教与文学研究”“文学文献研究”以及“文化视角”。 下册收入的栏目包括:“文艺理论研究”“文学思潮及现象研究”“文化研究”“诗歌戏剧研究”以及“跨文化与文学研究”。 本书是上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